后遗症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风格的电影,又是一部具有 [复制链接]

1#

《归来》取材于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取义归来,一语双关,一方面与原著故事中陆焉识文革后大赦归来紧扣,另一方面与张艺谋以大师姿态高调宣布文艺回归脱不了干系。然此去经年,濯足清流已非前水,日渐沧桑的躯壳虽“似曾相识燕归来“,但要灵*复归原位又谈何容易。

“文艺是摆脱糟糕现实的最好迷幻剂”,这是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发的一句话,用在对《归来》的评价上,非常准确。就当吸食一次精神*品,让艺术在那一个时辰里,将你的肉身脱离现实世界之外,精神徜徉在陆焉识一家的感情漩涡之中,跟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接受随时到来的小感动。

因为刚刚观摩了《辩护人》、《熔炉》,回头来看《归来》,会有一些另外的想法。毕竟,作为故事的背景,反右、文革、改革开放三个时期都囊括,劳改、红色经典、阶级斗争、父女相残等等因素的存在,完全可以把这部片子拍的更浑厚一些,可以拍出更鲜明的时代特征来。真如此,再加上目前所看到的感人之处,一部经典佳作可能就出炉了。可惜的是,张导将时代的野心统统放下,仅仅将故事聚焦在了一家三口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之上。大处见小,时代的悖谬使得一个家庭无法享有应有的天伦之乐,也足以让人感慨,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谁让你是曾经拍出过《活着》的张艺谋呢?

从小说《陆犯焉识》到电影《归来》,故事被大刀阔斧地改编,来源于小说的信息其实已经寥寥。陆焉识和冯婉瑜作为核心人物被保留下来,原著中的三个儿女到电影里只保留了一个女儿丹丹。这个角色也是再创造,电影里她是个一心只想“跳吴清华”的舞蹈演员,后来进了纺织厂。还是能感觉到这个角色是根据原著里的小女儿冯丹珏而来,而冯丹珏在原著里的职业是一个科研带头人。对人物角色的这种整合删减,也是由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而决定的。

非常明显的是,电影所突出强调的是陆焉识与冯婉瑜之间的情感线,这条线之外的角色,都是为其服务的。这是张艺谋主要想拍的东西,不过它一不小心就会覆手为诟病:除了陆焉识和冯婉瑜,其他角色都是片儿,立不住。这原也是无奈,电影塑造人物有诸多局限,首先人物不宜过多,这是编剧的一个基本原则。再就是,电影受时长所限,能展现的故事维度相比小说也难以望其项背。如果从这两点去“围剿”一部电影,尤其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基本弹无虚发。所以,当有人说某部电影里的人物过于单薄,或者故事太小家子气时,也算点了一份屡试不爽的挑刺套餐。

《归来》丢掉了连续性,但这并不代表这是部粗糙不合格作品。艺术成就上《归来》中规中矩,期待大师作品的愿景势必落空,但《归来》却依然算得上国内电影市场难得的佳作。我们对《归来》的苛责也是建立在对张艺谋的无限期待导致的落差之上,而非横向对比国内电影而得出的结论。此番张艺谋的《归来》,弱化了磅礴的时代背景,聚焦情感表达。张艺谋似乎将色彩的浓烈转化为了情感的醇厚,在观影过程中我数次掉泪,但是又绝不是滥煽情的桥段堆砌,相比于不切实际的韩式做作式煽情,《归来》则是通过表现中国人的克制与忍耐达到情感释放。资方将宣传重点引到了亲情感知方面,也算是走对了路子。

想起谢晋导演的反思三部曲,说《归来》是新世纪的“伤痕电影”也不为过,甚至可以将其解读为一种更克制但或许更深入的极权反思,是对历史病灶(及其后遗症)做的一次影像“微创手术”——况且传统中国美学就是讲究“留白”的,中国画画山水“空白之处可跑马”,舞台上一根马鞭就是千*万马,在这一美学旨趣下,《归来》也算给观众留足了细思恐极的脑补空间。

虽然说电影相对于小说,是用了像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只用第十年来反映整个十年战争的手法,是做了减法,但是张艺谋本身是一个对细节非常重视的导演,由电影里的一些细节,比如陈道明演的主角陆焉识为自己的失忆的妻子,也就是巩俐演的冯婉瑜修钢琴,以及他在向医生请教妻子病情的时候,无意中透漏自己懂法语等等,这些都能让我们联想到小说里有的、但是电影当中不敢或来不及表现的陆焉识早年经历及被劳教遭遇中的一些内容。

《归来》正是这样一部电影,没有张艺谋以往电影里强烈的色彩即视感,没有张艺谋电影里广度和深度上的社会批判,更没有靠摩肩擦踵堆积起来的大场面。剔除所有浮华、意义和形式感,就像张艺谋当初被新画面“绑架”做了好多身不由己的事一样,去掉这些,电影里唯一剩下的就只有一对本该安享晚年一起慢慢变老的夫妻,因妻子偏执性失忆造成丈夫即便被“拨乱反正”也归不来的悲剧。从社会批判到大片效应再到人伦之情,张艺谋的创作心态也越来越平和,娓娓道来的情感诉求也越来越偏向内敛、冷静、克制,也没有越来越强烈的戏剧冲突,也越来越能够被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认可。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之前在电影院看《山楂树之恋》,意外发现有一些年事已高的老者,而后《金陵十三钗》这种情况更多,年轻观众的比例反而较少,而且或多或少都有被感动,或为生离死别,或为生命交换生命。同样这次在《归来》的观影里,又发现好多白发苍苍的老者,又一次被编剧设置的明明彼此相爱却不能相识所打动。也即是说,当张艺谋的创作转向人伦之情,他的受众层面也发现变化,而且最有意思的是,题材的变化也对观影人群的构成带来影响,以往由年轻观众主导的电影市场因为创作类型的多样而得以丰富。

所以说,《归来》所要讲述的可能远非能被喜欢看《失恋33天》《同桌的你》这类都市小妞电影或者贩卖青春电影的观众所接受,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父母在身边的话,我更愿意选择带父母去看这部电影,不是因为它讲了两个老人的故事,而是因为在特殊时代里久别重逢或者久别不能重逢的两个人是有多少内心的冤屈和苦痛想互相倾诉而无法倾诉,这种特殊的心理体验是被社交网络和信息技术操控的我们这一代完全无法感受的。

电影对那个时代的情景再现感觉挺真实的,不过最打动人的是导演不矫揉造作、真诚平实的态度。故事里虽有那个时代的悲苦,重点却是归来后的爱和宽恕。对女儿不假思索的原谅、对施暴者方师傅家人的同情宽恕,尤其是陆焉识对妻子始终不渝的爱和默默守护,妻子冯婉瑜对丈夫始终如一的等待,这是本片最最感人的地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