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精心灵驿站
年5月14日,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浦融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健康有道》之第一期的开讲人-赵旭东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疫情危机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以下内容根据本次节目主持人欣绘和赵旭东教授对话整理,希望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
1.精神卫生中心的特殊性
欣绘:那么说到精神卫生中心,可能我们有不少听众并不是太明白这是什么机构,医院的精神科有什么不同,能不能给我们先来扫个盲呢?
赵院长:在我们国家的医疗机构分类里边,医院医院,精神卫生医院里面医院,它主要是为了医治精神障碍,精神障碍是跟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一类障碍。在以前因为精神科人很少,医疗机构少,就只顾得了比较严重的精神病性障碍,就是发作的很厉害,行为紊乱的病人。那么现在也开始拓展,就是面对广大的普通人群,比较轻的神经官能症,还有人际冲突,压力相关的一些问题,医院的精神科的区别就越来越少了,正好我本来就是在两种医疗机构里面工作,我在5年以前来精神卫生中心兼职,医院精神科,所以有区别,但是也有很好的联系。
欣绘:我们说外科系统的医生他天天是在刀光血影当中穿行的,那么内科系统医生每天是和疾病在斗智斗勇,咱们精神科医生要懂什么要做什么呢?
赵院长:我们受的训练在医学院本科阶段跟所有其他的医生都一样的,很多人都是毕业以后成为了精神科医生,在我80年代初期做医生的时候,那就是分配,你开始干你就干了,医院神经科干过两年,那么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就是要懂内科,要懂神经内科,在这个基础上懂精神科,精神科要比其他科的医生多懂心理学的东西,对社会人文科学的东西要比别的医生关心的多。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艺术、音乐、文学这些要比别的医生要比别的人要杂一点,但是应该有很好的医学基础。
2.浦精疫情服务
欣绘:那么我听说从2月3号开始,咱们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就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是吗?
赵院长:对。我们单位有三块牌子,他的第三冠名就是浦东新区心理咨询中心,这个功能就是对所有人服务,不是光对病人服务。我们在疫情开始之后,就马上恢复了这个功能,以前也曾经有过热线电话,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们有心理治疗师,有心理咨询师,参加公益性的义务劳动来值守这个热线。
欣绘:我听说这个热线它一直还在为大众服务着,是吗?
赵院长:对,它要长期保留。
欣绘:长期保留。说到这样的告诉我一下,听众朋友们我们分享一下。,就是我们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开通的心理援助热线。那么从疫情开始到现在,为人们提供到:比如说像情绪的疏导,心里的支持,拨打率是不是很高呢?
赵院长:还是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和使用。我们全国有多条热线,是对全球的华人服务,所以大家有很多的选择。那么选到我们热线的也还不少,服务了好几百人次。
欣绘:那么除了这个以外,疫情期间,您还出版了《抗疫.安心——大疫心理自助救援全民读本》。
赵院长:对,对。
欣绘:而且我听说它非常及时,在2月9号的时候,就已经医院的患者以及其他读者的手中。
赵院长:对。这是我们在国家宣布乙类传染病甲类防控,就是一级响应之后,我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个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我们心理救援、心理疏导要开始了。在这方面,我原来17医院当院长的时候,就在抗击SARS期间做过这样的事情,所以对我来讲,这是一个专业的积累。我们团队可以在6天之内拿出这个书来,所以就同类书里边是发行量最大的一本书,已经有几百万人次下载阅读了,全免费的。
欣绘:这个我觉得应该也是你们作为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是吗?
赵院长:对。这跟我们日常工作是一种延续,虽然它是一个严峻的新挑战,但是它的基础是在我们平时的积累。医院医院里边的心理健康工作,就在应对各式各样的灾难、困难的情况。只不过这次是大型的这种疫情,我们也可以把一些现成的东西拿起来,然后在实践当中不停的再充实,增加新的内容。
欣绘:其实我们有时候可能在想心理技术它不能够直接的杀死病毒,但是当我们遇到这些灾难的时候,其实所有人他们都是渴望,比如说安抚,被倾听,被关怀,这种时候就需要你们为他们做一些事情了。
赵院长:对,我们打的比方是在抗击病毒最严峻的阶段,急性反应期,我们是属于配合去当助攻手的,要把社会面上的恐慌,要把它能够降下来控制好,帮助党和国家政府要来安抚民心,澄清这些信息,让他们有比较冷静理性的认知,然后慢慢,慢慢的传染病控制方面的任务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了,现在进入了战略性的一个转折阶段,那么心理健康的工作反而凸显出它的重要性来了,这个工作是要持续做下去的。
欣绘:其实在疫情初期,你们也是派出了心理治疗师,跟随多支队伍去到了武汉是吗?
赵院长:对,我们有三人小队跟随的是全市的大医院,中医院,还有社区里边去服务。
欣绘:你们服务的对象,是不是除了一些患者,会不会也会有医务人员?
赵院长:我们有一位医生的主要工作是为医务人员服务。
欣绘:因为我们会想医务人员和那些英雄们,他们可能也会产生一种职业的耗竭,是不是我们也会垮掉,我们也都很心疼他们。
赵院长:对,这是超强劳动,然后又是超级危险的工作。因为这个病毒到现在为止,也还没有把它完全拿捏住,所以有很多的风险,那么要帮助他们去顶着这些风险,艰苦的工作,就需要他们心理上要减压,要集中注意力,要免除后顾之忧,这些都是心理疏导的工作,危机干预这些要处理的事情。
3.精神科医生的特殊性
欣绘:是,我觉得这种救别人的人,他的内心是非常强大的,特别是像你们。您觉得您天生就是那么强大的吗?
赵院长:人不会天生强大。当然了一些先天的素质可能还是有关系,跟个性、气质这些有关,但是更多的是要在后天磨练,要专门的训练。如果没有很好、很系统的医学训练,心理学的信念,我们有胆无识也不行了,有勇无谋也不行。所以我们沉着应战,我们能够去帮别人,是因为自己要多懂一点或者懂一些别人懂不了的东西,偏门的东西,所以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这就是平时积累下来,所以要经常的磨练。我们当医生的人不在疫情爆发的时候,也天天在处理这些个人的这些苦难灾难,病痛。所以这个是我刚才强调的就是基础的训练、基本功能。
欣绘:我在想是不是像从事你们这份职业的人,要有更强的,比如说同理心,同情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这么一种心理。
赵院长:对,这些年比较时髦的一个词叫“情商比较高”。我们要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平等的跟别人沟通交流,尊重他的表达,尊重他的感受,不要强人所难,不要一厢情愿去逼迫人家接受自己的东西,比较平等民主的姿态,所以让人就会解除对你的戒备,他会有安全感,有依靠感,你这个人靠谱,可以把你当做知心的人来坦诚的沟通。
欣绘:那么说到很多时候,可能我们普通人对于自己是否需要寻求心理帮助会有些疑惑,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怎么样鉴别我们的心里是不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到什么样的地步,我们要求助医生?然后可能还有些听众会想,我到底应该找心理咨询师,还是找精神科的大夫,这些我们都不懂。
赵院长:当然了,这个涉及到比较专业,但是也不是那么深奥、不可理喻的东西。从我们普通人来讲,要不要看精神科医生?一个是自己的痛苦,是不是通过常规的方法已经不能解决了?传统的方法找亲友、找领导疏泄是吧?去散心、去购物,忘乎所以的去干一个感兴趣的事情,让自己分心,让自己改弦更张。但是很多的人做了这些事还不行,那么可能就要去看看自己面临的压力、麻烦是不是没有解决掉,它成为一个持续存在的危险,那么就要去实物的层面上,要去解决问题。如果这个还不行,比如说什么地方把你解雇了,或者是降了级、扣了奖金,如果你跟同事、跟领导去沟通,还有阴影,还有后遗症,那么除了继续的处理这些问题,你可能就要去寻求专业的帮助,就有人多一双眼睛,多一双手,他们有不同的经验,有不同的视角可以来帮助你、分析你为什么会惹这个麻烦?他们的经历里边、见闻里边看到的别人可以做什么样的一种解决方案,这个就可以大大的拓展你的空间了,你就可以找到一些新的办法。如果不能在实物方面进行帮助,情感上的支持也非常的重要,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我们叫工具性的帮助,解决情感上的帮助也是非常重要,有了很多的人就是因为差那么半口气,差了一个转身而来的一个新的态度,那么这个是需要情绪上、信心上的一个支撑。还有的人就是知识、技能眼界方面需要别人来帮助开拓一下,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可以干的事情。那么有一些事情心理咨询师他们不是受训练的医生,甚至有一些在医疗机构工作的心理治疗师也不是学医出身的,他们心理学上会懂得很多,但是医学层面上可能不如精神科医生懂得多这样的情况,涉及到有一些躯体疾病相关的事情,要吃药治疗的事情,那就要找精神科医生。精神科医生按道理来讲,知识技能应该是非常全面的,他们是心理健康事业里边的核心的力量。但是很遗憾在中国很多的精神科医生其实对心理学了解也不多,是因为以前的培养模式让他们了解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并不多,他们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搞诊断,去搞药物治疗。现在我们浦东精卫中心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我们是努力的向国际上的先进水平靠拢,特别是德国,是心理健康服务最好的国家,制度不错,然后知识、技术也不错,所以我们在改造我们精神病院。刚才您问到的精神卫生中心,其实就是以前讲的精神病院,但是因为它增加了这么多心理、社会服务的内容,它是越来越开放了,所以我们就不叫他精神病院,因为不光是治精神病,我们还要治其他的神经官能症,治其它小孩的一些逃学、厌学的情绪,还要对其它的成年人婚姻、家庭、工作、事业生涯设计这些事提供帮助,所以叫心理健康服务。
欣绘:对,打开这些人群的心扉。
4.听众解答1
欣绘:说到这儿,其实我们已经有听众说通过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