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带状疱疹后遗神 [复制链接]

1#
小红帽志愿者服务队12月27日在元旦来临 http://www.dunhuazx.com/dhsxw/8055.html

戴某某,女,65岁,年10月07日初诊。

主诉:带状疱疹皮损愈后左胸胁部疼痛6月。

病史:患者6月余前左胁肋部突起带片状的红色斑丘疹,继之发为*豆大小的水泡,簇集成群,排列不规则带状分布,皮损部位刺痛,医院诊为蛇串疮,经过西药抗病*治疗局部皮疹痂消退。但原发皮疹部位呈持续性跳痛、烧灼样疼痛,时作时止,伴阵发性加剧,特来吾师门诊求诊。辰下:左胸胁部跳痛、烧灼样疼痛,时作时止,夜间疼痛加剧,急躁,口苦,寐欠安,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小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柴胡12g*芩12g姜半夏12g

太子参9g赤白芍各20g炙甘草10g

土鳖虫9g川楝子12g延胡索9g

谷麦芽各12g鸡内金15g酸枣仁15g

牡蛎30g(先煎)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10.15):患者药后证缓,左胸胁部疼痛较前减轻,时有口干口苦,身困,舌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去姜半夏、太子参、鸡内金、酸枣仁,改赤白芍各30g,加*芪20g、葛根20g、鳖甲18g(先煎)、牡丹皮9g,再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10.29):患者药后胸胁部疼痛大为减轻,夜间偶有疼痛,睡眠改善,舌淡苔白,脉沉。予上方去土鳖虫、鳖甲、牡丹皮,加徐长卿20g、龙胆草12g、青陈皮各12g、砂仁6g(后入),续服14剂后,患者胸胁部疼痛几近全无,吾师嘱其继续服药以资巩固。

按语:蛇串疮为外科常见疾病,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本病历代医家多有论及,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疮病诸侯》称甑带疮,曰:“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血气所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明·申头垣《外科启玄》称之为“蜘蛛疮”,载:“此疮生于皮肤间,与水窠相似,淡红且痛,五、七成攒,异能荫开。”明·《证治准绳》则称为“火带疮”、“缠腰火丹”,至清·祁坤《外科大成》始名“蛇串疮”。

本案患者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外感湿热邪*,久而化火。足厥阴肝经上穿膈,散布胸胁绕乳头上行,肝经火*蕴积,则见疱疹发于胸胁部;其龄年老,脏腑虚损,气血亏虚,血虚肝旺,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加之病程日久,湿热邪*未尽,又损及肝阴,肝主筋,肝阴不足则筋脉不荣,不荣则痛,故胸胁部疼痛迁延不愈,夜间疼痛加剧;肝郁化火,故见急躁、口苦;邪热扰心,心神失养,故夜寐欠安。观其脉症,此乃肝经郁热,肝阴不足,筋脉失养之证。

故吾师治以疏肝清热、养阴柔肝,兼以理气活血、缓急止痛,投小柴胡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之。方中柴胡苦微寒,气质轻清,能疏能散,以疏解肝经之郁滞,复其条达之性;*芩苦寒,清少阳邪热,柴芩合用,一散一清,邪热郁滞得解,枢机自能运转;姜半夏化痰散结;牡蛎软坚散结,并能潜镇肝阳;太子参补气生津;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二经,入血分,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吾师加用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甘草甘缓,清热解*、调和诸药;芍、草同用,则酸甘化阴,有缓急止痛之功;土鳖虫破血逐瘀;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谷麦芽、鸡内金健胃消食,运转中州;酸枣仁养心安神,以助睡眠。

二诊时,患者药后证缓,左胸胁部疼痛减轻,但时有口干口苦、身困,故上方去姜半夏、太子参、酸枣仁、鸡内金,赤白芍改为30g以加强清热养阴、柔肝缓急止痛之效;加葛根生津舒筋,*芪补气通络,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鳖甲滋阴潜阳,软坚散结。三诊时,患者药后胸胁部疼痛大减,睡眠改善,故上方去土鳖虫、牡丹皮、鳖甲,加龙胆草清泄肝经未尽之邪热,徐长卿祛风止痛,青陈皮理气健脾,砂仁行气和中。服上方14剂后,患者胸胁部疼痛几近全无,吾师嘱其继续服药以资巩固,以获全功。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