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每每想起来心就像刀扎一样痛。
那是家属随军搬到万全县不久。
一天,我们一家三口去张家口市游玩,早晨随便吃了点饭就上了公共汽车。
四岁的儿子可能起得早,没有吃多少东西。走到市里大桥头时,看到卖蛋糕的,就哭着不走要吃蛋糕。
我顿时来了气,边吵边踢,一脚把他踢了好远。儿子害怕了,哭着跟着走了。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随军时刚分家分了元的债务。那时月工资只有52元。最紧张时,一家三口攥着两块四毛钱过了一个月。
这件事要说也没有什么,当父亲的脾气不好,一时性急打就打了。可很多年过去了,我却迟迟不能释怀,每每想起就心里难过。
事情还得从孩子出生说起。
我和妻子是年元旦在部队驻地领的结婚证。领了结婚证妻子没住几天就回了家乡。没想到她回乡时已经怀孕了。
没多久,部队安排我去石家庄步校学习。那时石家庄军校要求很严格。学校规定,学习期间不准请假,不准探家,不准家属来校。可规定归规定,还是有不少学员请假回家、家属来学校住的。我是十分
认真的人,学校规定丝毫不能违反。不但没有回过家,家属没去过学校,就连家属生孩子也没回去。
孩子出生的过程是后来妻子讲述的。
由于怀孩子的日期比较确定,预产期也比较好算。农村的人都知道,女孩一般会“懒月”(推迟时间),男孩一般会提前。还差十来天,岳母就催着妻子回婆家。
我常年不在家,妻第一次一个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家生孩子。
媳妇刚到婆家都想落个好印象。她一进家门,看到院里晒着一院子大白菜。天黑了,晚上散摆着会冻。她就挺着大肚子,把大白菜一棵棵搬到屋里。
我们家很穷,住房条件非常差。西屋曾是几十年的做饭屋,南头一间还露着天,下雨、下雪水从屋里往外流。窗户还是我在家时用高粱杆绑的窗棂子,用细绳固定的破塑料布,老木门掉了几块板,缝子足有拳头大。好在里面有个大土炕,可以住人。
妻就住在这个西屋里。有对门十几岁的本家侄女桂琴给她作伴。
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得多。一个四面透风的屋子,生着一个与炕连通的小口火炉,门上挂着一个破单布门帘。这就是她生孩子的地方。
也许是白天搬白菜的缘故,晚上刚躺下就开始肚子疼。
医院生孩子,大都是自己找个接生婆在家生。
她没有经验,开始疼不好意思叫人。等实在顶不住了,才让桂琴喊人。桂琴还是小姑娘,哪见过生孩子?早已紧张的手忙脚乱了。
本家二大娘是接生婆。她一看,这么冷的天怎么生啊。赶紧,在屋地下点火烤,把屋里的温度升起来。于是,桂琴赶紧点起了柴火,屋里的温度好了许多。
疼的时候,跑下来,坐在土坯上等;不疼了再上炕,暖和一会。下去上来,上来下去,折腾了一晚上孩子也没生下来。
第二天早晨,医院叫来小女护士,孩子才生了下来。
生孩子是女人一生中最大的事。现在年轻人生孩子,哪个不是男人守在身边,侍候的无微不至。我没有能够在她身边,让他一个人承受,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这是我一生很内疚的事。
坐月子就怕哭。可她控制不住还是哭了一场。这一哭不要紧,本来奶水就少,哭后奶水更少了,还落下后遗症,后来患上青光眼,在北京做了两次手术,按上人工晶体才使视力达到0.3.。
没有奶水可就苦了孩子。孩子晚上饿的哭,只好用小勺在火炉上拌点白面糊糊。一晚上要喝好几次,喝的孩子就剩下大肚子。
婴儿正是长身体时期,喝白面糊糊身体怎能不受影响。
春节放假时,孩子已经出满月了。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到家中。
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土炕前,看看小家伙长啥样?
嘿!哪是信中说的什么大白胖小子呀,比我还黑呢!小黑手,小黑胳膊,小黑脸蛋。瞪
着小眼睛看着我,好像在问:你是谁呀?
转脸看到妻的眼神,是含羞,是委屈,是愉悦,还是埋怨?或许都有吧。
对门嫂子进来了。见了我就责怪:“孩子没奶吃,你看孩子瘦成这样,你光知道
当爹高兴,就不知道爹是个啥东西。快到供销社给孩子买袋炼乳吧。”
我这才发觉,光顾高兴了,没注意孩子的皮肤都还松松的,小家伙该受多大的委屈啊!
我一刻也没有停,立即跑到供销社买来炼乳。打开就往孩子的嘴里塞,恨不得让他一口喝下去,马上就胖起来。
小孩说胖也快。没过两天,就有了起色,身上的肉也多了,脸色也好看了。
从此,孩子的生活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回学校后,我算着时间,隔几天就往家寄回几包奶粉或炼乳,保证孩子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不受影响。
其实,孩子能吃多少呢。即使她们刚随军到部队时经济紧张,对于一个三四岁正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也是负担得起的,也不至于因为一块蛋糕踢孩子一脚。
这就是我内心深处对他们娘儿俩那迟迟不能释怀的亏欠。
这些虽然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正是从这些小事开始,使我渐渐明白了,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儿子到父亲的转变,这个转变绝非简单的角色转换。特别是当自己还觉得自己是孩子的时候,没成想就稀里糊涂地当了父亲。
父亲,一个多么伟大的字眼!
一声父亲一生情。
父亲,他所承载的不仅仅是骄傲和愉悦,更是一生的责任。
慈之切切,爱之深深,责之重重。
当耳边第一次听到喊“爸爸”的时候,应该悄悄地自问一声:我准备好了吗?
诚然,现在早已不是那个“无米之炊”的年代,再也不会出现一个父亲因一片面包打孩子的情景。我想说的是,那种超乎物质之上的责任意识,我们是否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把关乎孩子的成长放在心里。
所谓责任,不是一个漂亮的字眼,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里面包含着丰富而具体的内容。责任是扶着孩子学走路,责任是帮着孩子学做人,责任是陪伴孩子做作业,责任是驮着孩子风雨无阻去上学,责任是指引孩子扬帆起航闯人生……
决不能空负“父亲”这个崇高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