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医院治白癜风较好中国本土零售企业“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联商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解读商务部报告 未来两三年内,可能会出现本土零售企业与外资企业混战磨合的局面;但是,本土零售业由于遭遇行*干预过多,导致很多企业“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2月13日,商务部商业改革司公布的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零售业与国外相比,在快速扩张能力、成本控制能力、营销技术能力、财务运作能力、品牌价值能力和人才聚集能力等六方面存在着明显差距;同时,要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发展势头必须引以高度警觉和重视。 一时间,关于本土零售业的发展以及存在的若干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宋则研究员接受《法制早报》专访时指出,一方面是外资享受着“超国民待遇”日益壮大,另一方面却是内资企业在 “歧视*策”艰难生存,同时,内资企业还要面对行*干预过多、条块分割严重等等太多的框架束缚。所以,改变内资零售业的尴尬现状,已经刻不容缓。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在商务部商业改革司的调查研究报告中,对我国零售业提出了“六大威胁”。我国零售业要想健康发展,首要解决的是哪方面或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宋则:个人认为,这份报告对我国零售业存在的问题概括得比较到位,比较有新意。这几年关于国内零售业的判断,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行业内一直都有讨论。其实这六个方面是处在同一个层面的六个问题,很难说哪个更重要,这些都是企业需要关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这六个方面的不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体制改革不到位,创新机制不足,自主运作能力比较弱。正是由于竞争很不充分才导致这种状况发生。 :从数量上看,我国流通企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但我国流通企业全部是中小企业,流通方式落后,竞争力弱,发展后劲不足。中国零售业竞争力上不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企业规模扩张的瓶颈是什么? 宋则:行*干预过多、条块分割严重、太多的框架束缚,这些企业长期为体制所困,根本无法施展拳脚,仿佛戴着镣铐跳舞。很多企业曾经提出“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成效甚微,现实的阻力太大,就连跨地区的合并都很难顺利实现。这种行*束缚在流通零售领域表现格外明显。 自从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依旧面临很多问题,我用八个字来概括: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内战内行指的就是擅长内耗,不合作很有一套;企业牵涉的相关部门太多,很多部门都插手去管,容易发生利益之争,条块分割不合理,严重降低工作效率,在这种框架下要提高竞争力很困难。而外战外行则是指本土零售业与外资企业相比,既缺乏资金也没有经验,别说走出去,即使外资进来了,在自己家门口也没有能力与之抗衡。值得一提的是,在现有体制内,退出机制和兼并机制很不完善,实力强的得不到机会做大,而弱的又退不出去,这也是影响企业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 所以,如何打破现有的条块分割和框架限制,是当前零售业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如果这一两年内不进行改革的话,就只能眼睁睁地看到本土零售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消除歧视需职能转变 :报告建议采取三项措施提高我国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一是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品牌大型流通企业;二是*府给予企业必要的*策支持;三是引导企业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您认为,这三项措施能解决所有问题吗? 宋则:我个人认为,这三项措施有包办*策的嫌疑,反而是加强了行*干预,如何培育国内品牌?怎样才算引导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在实际操作中,很容易陷入*府干预过多的局面。至于*策支持,到底应该支持谁不支持谁,究竟该拿什么样的标准去考量?如果不以市场化为基础,遵循市场竞争规律,就很容易制造歧视。事实上,目前外资企业就享受超国民待遇,很多优惠*策和便利的办事程序对他们“开绿灯”,相反,一些内资中小企业却遭遇“不闻不问”。这些措施如果要做,一定要是在*府职能转变的前提下去实施,否则就会*企不分,又回到老路上。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转变*府职能呢? 宋则:目前的体制改革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实际上还是(一套)与流通产业、零售产业作对的体制,行*干预依旧很多。现在的机构设置明显带有过渡性,已经很不适应市场的发展,一旦它不能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就会反过来成为阻力。所以理顺*府机构,根据市场发展需要合理设置,才是当务之急。必须建立“大络”的概念,走综合化、社会化的新路子,对现有“一家一户”封闭运行的所谓“信息中心”,应通过联的方式,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资源重组。 两三年后成混战格局 :报告还指出,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批发、零售、餐饮业对GDP总量的贡献度不到8%,而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达到15%以上。这个数字意味着我国商业流通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是流通业潜力有限? 宋则:流通业的潜力巨大,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尤其是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如果体制问题得到解决的话,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究竟中国流通市场的蛋糕有多大,本土企业能吃下多少,关键还是要看改革的力度。 :目前,世界零售企业50强,已有70%在中国抢滩登陆。现有的本土零售企业本身已面临很多问题,外资零售巨头的进入,势必对其产生更大的冲击。这种国际化的竞争对中国零售市场会带来什么?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是否意味着很多小型甚至部分中型零售企业会被淘汰? 宋则:虽说目前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所占份额不到5%,尚未对我国零售企业造成大的影响。但从具体的零售业态来看,实际比重很大,有的甚至超过30%。像法国家乐福大卖场在全国很多城市不断开店,而且规模都比较大,对当地的超市卖场应该说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就我个人估计,在今后至少两三年内,可能会出现本土零售企业与外资企业混战磨合的局面。 外资难占主导地位 :依目前的形式看,国内零售业的总体竞争力并不强,如果外资企业大量进入,结果会不会是国内企业受到严重损害呢? 宋则: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所占比例肯定会上升,但它要想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恐怕很难实现。外资企业在经营管理理念、强大的采购能力、物流配送和信息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确是比国内的零售企业要先进许多,但我们不能产生畏惧心理,也不要过分高估对手的实力。 总体来说,对国内的零售业发展前景还是应该持乐观、自信的态度。相较而言,一些实力雄厚的外资企业在比较容易克隆的卖场模式方面的确扩展很迅速,但它们只是在标准化比较明显的领域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像比较强调个性化的百货业中,它们就很难占优势。而且,并非所有的外商都是成功,况且外商之间也有竞争,大家都是来争夺蛋糕的,今后的竞争会激烈。 (消息来源:法制早报 夏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