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以高热、昏迷、抽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曾被称为“大脑炎”、“日本脑炎”。年被统一命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并列为法定传染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指出热与火同属于暑。暑为阳邪,其发病具有急、速、危、残的病变特点,。急”表现为发病急骤;“速”表现为病情转变迅速;“危”表现为在病程中可突然发生危重征象;“残”表现在重症患儿往往可留下肢体残废等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感染致病,以蚊虫为传播媒介,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以7、8、9三个月为高峰。由于各地气候不同,一般南方地区发病较早,华北地区发病稍晚。近年来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逐渐减少。发病年龄多在10岁以下,而以2—6岁的儿童发病率为最高,有逐渐移向高年龄的趋势。
中医学在清代《温病条辨》中首先提出了“暑温”病名,续后还有因手足抽搐而称“暑风”,以项强或角弓反张而称“暑痉”,以手足厥冷而称“暑厥”等名称。从乙脑发病特点来分析,其发病的季节。致病的原因和临床表现,以及轻者时昏时醒,重者七日方苏,极重者十二朝始转等特征,说明乙脑发病规律与小儿暑温类同。
现代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研究,在中医。临床研究方面,年石家庄首先报道了用白虎汤治愈乙脑5例的经验,卫生部推广了这一经验。年北京地区乙脑流行,根据石家庄的经验使用白虎汤进行治疗,病死率很高。通过会诊,发现患者多有嗜睡、昏迷、便稀、舌苔白腻等偏湿征象,改用芳香化湿泄浊的方法治疗,效果很好。这与暑温病的偏湿和偏热涵义是相同的。因而,我国在50年代以来运用温病学辨证方法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成果,北京地区总结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中医治疗还应结合气候、体质等因素进行辨证。目前医务界一致公认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对于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比单纯一种疗法优越。应用中医药及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促进乙脑恢复期、后遗症期的肢体功能恢复,取得了可喜的疗效,在急症抢救中亦展示了良好的思路。
一、病因本病的发生是在夏暑之季,外由感受暑邪温*,内由小儿肌肤柔嫩,抗邪不足,导致外邪侵袭而发病。
1.外感病因中医学认为,夏季暑邪当令,极易损伤人的正气,暑邪温*,经肌表而入,按卫、气、营、血传变。又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素问·举痛论》中说:“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而“炅”是指热的意思。暑热炽盛,“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一经发病,则表现为腠理开而汗泄出,汗大出则津液伤,津伤则气亦损。暑邪温*致病,正邪相争,风、火、痰、热交结,导致发热、抽搐,甚则昏迷等。
2.正虚病因《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奈三气发泄。”说明了小儿肺常虚,肌肤疏薄,卫外不足,不能耐受暑、湿、热三气的发泄,因此,暑邪温*侵袭小儿,则极易为患,又小儿神气怯弱,经络脏腑柔嫩而未臻完善,故一旦感受暑邪温*,正邪相争,常因正不胜邪,导致卒然发病,是为内因。
二、病理乙脑发病,是由感受暑邪温*所致。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其症多热,暑性升散,极易伤津耗气。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其生理表现为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肾常虚。在疾病初起,暑邪炽盛,灼伤胃津,耗伤心阴,则心失所养,心火亢旺,出现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甚则热闭心包,神识昏迷,暑邪温*,损伤肝阴。则肝失所养。肝火亢旺,引动肝风,出现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等。因此。在乙脑急性期,临床表现总以形证有余为特征。在乙脑后期,常因久病及肾,则精髓受损,肝肾亏虚,筋脉失养,导致肢体不用,出现瘫痪等症状。可见乞脑的疾病过程中,其病变脏腑,常常涉及胃、心、、肝、肾等。
乙脑发病后的病情变化类同暑温的特点,急性期按卫、气、营、血规律传变。邪在卫分,卫表受郁,皮毛开合失常,肺气失宜,可见肺卫表证等症状,邪在气分,暑邪可由卫分传人,亦可径入气分,气分亦属阳明,而“夏暑发自阳明”,临床病证表现可有阳明经证与阳明腑证之别,又“暑多夹湿”,故在疾病变化中,临床表现有偏于热和偏于湿的不同,邪在营分,暑邪可由气分传人,或暑邪温*炽盛而直入心营。症见神烦谵语、嗜睡或神昏等热闭心包证,邪在血分,是因暑邪火*炽盛,由气营传人,直陷营血,燔灼血分,导致伤血动风,神昏抽搐甚则吐衄便血等。因此,乙脑急性期病情变化以发病急骤,传变迅速,病情危重为主。临床常表现为卫气同病,气营同病,营血同病,或气营血同病等为特点。乙脑在恢复期,后遗症期的病情变化,常可因急性期的重症,而出现瘫痪、痴呆等症状。可见乙脑的疾病转归是按温病的传变规律为特点的。
乙脑临床以热证、痰证、风证为特征。其病机演变为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痰盛生惊。而热、痰、风在疾病中互有联系,又互为因果,热是产生风和痰的根本原因,即高热可引起抽风,抽风促使生痰,痰盛则蕴遏而化热,且加重抽风。乙脑急性期,常是一经发病,即见气分症状,表现为热证、风证为主,因气营两燔或热陷心包者,则可热证、痰证、风证并见,且以实证为主,而关键在于热。若热、痰、风相互充斥,风火相煽,内闭清窍,又可由闭证而变成脱证。在乙脑疾病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卜以痰证;风证为主,是屑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因此,热、痰、风是乙脑疾病中病机演变的特点。
一、诊断要点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小儿暑瘟的诊断依据:1.发病大多急骤,初起发热无汗,头痛呕吐,颈项抵抗感或强直,嗜睡或烦躁不安,偶有惊厥。
2.发病后持续高热,出现嗜睡或神志昏迷,惊厥。起病急暴者,可突然出现闭证、脱证。
3.病程经过2周左右,病情一般可逐渐好转,但部分重症患儿可有不规则发热、意识障碍、失语、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等恢复期症状。
4.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盛夏季节;5.神经系统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和锥体束征等。6.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一般在发病5日内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7.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细胞计数多在50~×10。/L之间,以淋巴细胞为主(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稍高,糖、氯化物均正常。
8.补体结合试验多在2-5周内阳性。血凝抑制试验5天后出现阳性。
二、鉴别诊断1.中*性菌痢本病易发生于夏秋季节,以年幼儿发病多见,常在消化道症状出现前有高热、惊厥、昏迷等与乙脑相似的临床表现。但本病发生更为急骤,可在24小时内出现上述症状。中*症状重,多伴有循环衰竭,一般无脑膜刺激征。对疑似病人作肛拭或灌肠检查,可见粪便呈脓血,粘液冻样,镜检有大量脓细胞,作粪培养阳性,脑脊液检查阴性,有助鉴别诊断。
2.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惊厥等症状,皮肤可见瘀点、瘀斑,容易与乙脑相混淆。由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脑膜炎,多发生在2—4月份,化脓性脑膜炎的脑脊液,外观混浊,白细胞总数达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占优势,糖含量明显降低,蛋白增高,氯化物减少,脑脊液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病原菌。另外,对早期病例或经未彻底治疗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改变可不典型,因而,除根据患儿病史进行全面分析外,血液及脑脊液的病菌特异抗原及抗体检查有助鉴别。
3.疱疹病*脑炎本病是一种常见的散发性脑炎,主要病损在大脑皮层,以单侧颞叶局部病变为多见,呈出血性脑炎表现,病死率较高,存活者常留下性格和行为改变。。临床可见皮肤粘膜处有疱疹,首次脑脊液检查可见陈旧性出血,脑电图检查提示颞叶弥漫性慢波,作双份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有助于鉴别。
4.高热惊厥惊厥多发生在一些感染性疾病初期,由于突然高热而引起惊厥,一般发作可持续数秒钟或几分钟,惊厥停止后,神志即可恢复正常,多无反复或持续惊厥发作,亦无脑膜刺激征及病理性反射,脑脊液检查阴性有助鉴别诊断。
一、证候辨别1.辨发热发热是小儿乙脑疾病过程中必有的症状。患儿发病后多呈持续性发热,重症患儿可出现高热或超高热。初热期,发热多在38℃一39℃左右,为暑邪疫*初袭,患儿神志多清,稍大儿童则诉头痛、四肢痛,多数嗜睡或见烦躁,舌苔薄*,脉象浮数有力,此属邪在卫而偏热;若神烦嗜睡,恶心呕吐,舌苔薄白而腻,脉象濡数,此属邪在卫而偏湿。若发热头痛,呕吐阵作,烦躁不安,口渴欲饮,舌红苔薄,脉浮有力,是邪在卫未解,又由表入里,由卫入气而属邪在卫气。若见发热加重,体温在39℃~40~C左右,烦躁不宁,烦渴欲饮,颈项抵抗或强直,舌红苔*,脉数有力,此属暑邪在气偏热;若见壮热不扬,神烦嗜睡,胸闷呕吐,尿赤便溏,舌红苔腻,脉象滑数,此属暑邪在气偏湿。若病情进入极盛期,发热可达40℃以上,多呈稽留不退,神志昏迷,舌质红绛,舌苔*糙,脉数有力,此属暑入气营,甚则出现吐衄斑疹,此为气营(血)两燔。乙脑疾病过程一般经过8—11天,病情进入恢复期,则见发热渐退或低热不退,心烦口渴,食纳不振,倦怠无力,容易出汗,多为余热未清,气阴已伤。
2.辨昏迷乙脑疾病过程中,常可出现昏迷的症状,根据发病不同阶段,其昏迷程度亦有轻浅深重之别。轻者表现为神志模糊或嗜睡,唤之能应,是暑扰心神所致。极盛期,常表现为神昏谵妄,或神昏嗜睡,喉间痰鸣,是为*陷心营或痰蒙心窍的重症。无论何种病机所致昏迷,发病后即出现昏迷者,其昏迷程度多属深重。乙脑疾病出现昏迷症状,一般在发病后的3—4天,故昏迷症状出现愈早,昏迷的程度愈深,持续时间越长,则病情愈重,甚则可出现内闭外脱或心阳虚脱,其预后较差。因而,乙脑发生昏迷的程度愈轻,时间愈短,则其预后较好,疾病恢复时常可不留下后遗症。
3.辨抽搐抽搐是乙脑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初热期。抽搐多呈阵发性发作,常与发热并存,因热甚引动肝风所致,是为外风;病情进入极盛期的抽搐,发作前,可见患儿山根发青,体温急剧升高,头痛剧烈,烦躁不安,频繁呕吐等,常提示抽搐即将发作,是为抽搐的先兆。抽搐发生后,其症状多表现为肢体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或呈憋气样呼吸,或阵发肢体抽动,甚则可见反复强直性抽搐,为邪窜心肝所致,是属内风。恢复期,邪去阴伤,肝失所养,症见抽搐无力或震颤样抖动,或不自主的动作,可伴见低热、盗汗、咽干等,是为阴虚所致风动;若余邪留络,则见肢体瘫痪。
二、治疗原则本病以高热、昏迷、抽搐为主要表现,临床属热、痰、风证候,病机转归为热盛生风,风盛生痰。热是产生痰和风的根源。因此,本病的治疗原则,首先须掌握热、痰、风三者的关系和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而解热尤为其中的主要关键。前人有“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之训,是本病的治疗原则。在急性期治以清热解*、镇惊熄风、豁痰开窍;恢复期治以养阴清热、清泄余邪、柔肝熄风。然发热有表里之别及温、热、火病性的不同。其发热属表在卫者,治以清暑透表,祛邪外泄,发热属里,热*炽盛者,治以清热解*或通腑泄热;热郁化火者,治以苦寒合咸寒清营泻火,如出现意识障碍,痰蒙清窍者,当辨痰浊或痰热,痰浊闭窍治以豁痰开窍,痰热闭窍治以清热开窍。如痉厥动风者,初热期属外风,治以辛凉解表,清热止惊,极盛期是属内风,治以清热解*,镇惊熄风,一或泻火通腑,平肝熄风;恢复期多为虚风内动,治以养阴清热,柔肝熄风。初期、极期(急性期)
[邪在卫气]突然高热,微恶风寒,或但热不寒,无汗或少汗,头痛项强,恶心呕吐,嗜睡或烦躁不安,甚则抽搐,舌红苔*,脉象浮数。本证屑病之初起,邪在卫气。正邪相争,邪在卫分,可见发热恶寒,苔薄脉浮,邪在气分,可见烦渴口区吐,脉数有力,卫气同病,则既有暑邪郁表未解,又有暑邪温*,蕴结气分,其特点是为表里同病(卫气同病)。
[治法]辛凉透表 清热解*[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薄荷(后下)、菊花、板蓝根、葛根、僵蚕、竹叶、芦根。
烦躁不安加钩藤、石决明;口渴欲饮加天花粉、石斛,恶心呕吐加竹茹、藿香。
暑湿袭表,症见发热恶风,恶心呕吐,嗜睡项强,苔腻脉数。治以清暑化湿。新加香薷饮加减。组成:金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花、葛根、僵蚕、豆卷。
暑热炽盛。症见壮热无汗,但热不寒,恶心呕吐,烦躁口渴,舌红苔*,脉象浮数。治以辛凉清解,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组成:金银花、连翘、生石膏(先煎)、知母、板蓝根、寒水石(先煎)、芦根、葛根、茯苓、甘草。若腑实便秘者加大*、芒硝通腑泄热,若嗜睡者加菖蒲、郁金开窍醒神;神烦不安加牛*清心丸清心安神。[邪在气营]壮热不退,头痛剧烈,呕吐频繁,颈项强直,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或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甚则喉间痰鸣,呼吸不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绛苔*,脉数有力。
辨证要点本证因暑邪温*由卫分传入,或因暑邪炽盛直入气营。故邪在气分;疫*壅盛,津液受伤,可见壮热烦渴,脉数有力,邪在营分,闭阻心窍,、营阴受灼,可见神昏抽搐,舌绛脉数。气营同病,则既有热炽气分,又有热灼营阴等气营两燔见证为特点。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涤痰[方药]清瘟败*饮加减组成:生石膏(先煎)、生地、水牛角(先煎)、知母、*连、*芩、丹皮、大青叶、菖蒲、甘草。呕吐加生姜、竹茹;频繁抽搐加僵蚕、钩藤,合紫雪丹或安宫牛*丸;症见面白肢厥、喉间痰鸣、呼吸不利等内闭外脱,加独参汤吞服至宝丹;肢厥汗出,脉微欲绝,加参附龙牡救逆汤。
暑入心营,症见炽热烦躁,夜寐不宁,时有谵语,舌质红绛,脉象细数,治以凉营泄热,清心开窍,清营汤加减。常用药;水牛角(先煎)、生地、玄参、竹叶心、麦冬、丹参、*连、金银花、连翘。如热陷心包,高热神昏谵语者加安宫牛*丸(亦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作静脉注射)。[邪在营血]身热起伏不退,朝轻暮重,神志迷糊,反复抽搐,两目上视,口噤项强。四肢厥冷,胸腹灼热,二便失禁或见吐衄,皮肤斑疹,舌绛少津,脉沉细数。本证多为暑邪从气营传人营血所致。邪在营分,可见身热夜甚,胸腹灼热;邪在血分,可见吐衄、斑疹,舌绛少津,甚则舌体卷缩僵硬等。营血同病,则既有热炽伤阴,营阴受损,又有热炽动血,迫血妄行等为特点。
[治法]凉血清心增液潜阳[方药]犀角地*汤合增液汤加减组成:水牛角(先煎)、鲜生地、丹皮、赤芍、玄参、麦冬、竹叶心、连翘。高热不退加羚羊角粉(冲服)、龙胆草;频繁抽痉加僵蚕、钩藤;喉间痰鸣,神志模糊加天竺*、菖蒲、郁金。
此时用药要做到谨慎,因苦寒之品易于化燥伤阴,滋阴之品又有碍脾留邪之弊。由于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因而用药“稍呆则滞,稍重则伤”,故宜详察病情,视其病情的轻重而取舍用药。另外,因暴受邪*较深或因体禀不足,往往正不胜邪而突然出现内闭外脱的危急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按中医辨证,应用开闭固脱外,还应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综合措施。恢复期、后遗症期[阴虚内热]低热稽留不退或呈不规则发热,两颧潮红,手足心灼热,虚烦少宁,偶有惊惕,咽干口渴,小便短少,舌质红绛,舌苔光剥,脉象细数。本证属急性期经治暑邪渐退,然余邪未尽,阴液已伤,虚热不已或热扰心神,阴虚风动等。阴虚内热为其特点。
[治法]养阴清热[方药]青蒿鳖甲汤合清络饮加减组成:青蒿、鳖甲(先煎)、生地、地骨皮、鲜芦根、丝瓜络、西瓜翠衣。便秘加全瓜蒌、火麻仁,虚烦不宁加胡*连、莲子芯;惊惕抽搐加钩藤、珍珠母。[营卫不和]身热时高时低,汗出肢冷,精神萎靡,面色觥白,小便清长,舌质胖嫩,舌淡苔白,脉弱细数。本证属病后失调,余邪未尽,营卫受伤,卫外不固,以多汗不温、易感外邪等为特征。
[治法]益气和营。[方药]桂枝汤加味组成:桂枝、白芍、炒白术。甘草、生姜、大枣、浮小麦。汗多惊惕加龙骨、牡蛎,恶寒流涕加苏梗、防风;神萎乏力加太子参、怀山药;纳呆便溏加鸡内金、焦山楂。
[痰蒙清窍]意识不清,或痴呆、失语,吞咽困难,口角流涎,或喉间痰鸣,舌苔厚腻,脉象濡滑。本证属痰浊内闭,清窍受阻所致。痰阻清窍则意识不清,或痴呆,失语;痰浊壅滞则口角流涎,喉间痰鸣,痰浊阻络则见吞咽困难等为特征。
[治法]豁痰开窍[方药]涤痰汤加减组成:半夏、茯苓、陈皮、胆南星、天竺*、瓜蒌、枳壳、菖蒲。抽搐加僵蚕、全蝎,喉间痰多可用礞石粉2份,月石粉1份,玄明粉1份,1日3次,每次1-3g,灌服。[痰火内扰]狂躁不宁,嚎叫哭闹,或虚烦不眠,精神异常,咽干口渴,舌质红绛,舌苔*糙,脉象滑数有力。本证属乙脑后期,余邪未尽,热郁肝胆所致。痰热未清则精神异常,虚烦不眠,心肝积热则狂躁不宁等为特征。
[治法]泻火宁神[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组成:龙胆草、山栀、*芩、当归、生地、甘草、酸枣仁。心肝积热所致狂躁、嚎叫哭闹,亦可单用龙胆草15g,煎水90ml,每次30ml,服时加入水飞朱砂o。1一o。2g,每日3次。[气虚血滞]面色萎*,肢体瘫痪,萎软无力,或强直僵硬,容易出汗,舌淡苔薄,脉象细弱。本证属乙脑后期热病伤阴,气血受损。气虚则面色萎*,容易出汗;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血滞则肢瘫无力或肢体强直僵硬等症俱见。
[治法]益气活血[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组成:*芪、当归、赤芍、川芎、红花、地龙、桂枝、桑枝。病久肌萎,皮肤不温加炮附子、乌梢蛇。[风邪留络]肢体强直性瘫痪,震颤,不自主动作。或有角弓反张,舌淡苔薄,脉象弦细。本证属风邪内窜,留注经脉,气血为之痹阻所致。风邪中络则肢体强直而瘫痪为特征。
[治法]搜风通络 养血舒筋[方药]止痉散加味运用组成:蕲蛇(或乌梢蛇)、全蝎、蜈蚣、僵蚕、地龙、当归、红花、生地。木瓜、鸡血藤。血燥筋枯,体位异常加芍药、丹参,角弓反张加葛根、钩藤。
虚风内动,症见肢体震颤抖动,动则汗出,低热不己,咽干口渴,舌绛苔少,脉弦细数。治以养阴熄风。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龟版(先煎)、。鳖甲(先煎)、牡蛎(先煎)、生地、玄参、白芍、鸡子*(兑入)、肌肤甲错加红花、桃仁,低热不已加青蒿、地骨皮,
一、热证临床表现高热是乙脑急性期主证之一,其发热愈高,则病情越重,一般在发病后的3-4天体温可达高峰,这一阶段多属乙脑极期,其病情极易恶化。乙脑发热时常表现为皮肤灼热无汗为特点。
治疗方法:1.中医治法中医药解热的治疗方法多样,如在辨证基础上加入麻*1.5—3g,可发越病邪,又能防止寒凉药过多而遏伏热邪。著高热持续,舌苔*糙或灰垢,舌起红刺,脉有力,宜大荆调胃承气汤加生地汁、西瓜汁鼻饲,亦可在辨证基础上及早投入大*、玄明粉以釜底抽薪。南医院用柴胡、大*、大青叶、金银花、蚤休等制成静脉注射液及口服合剂,治疗壮热不退,临床观察该方有解表、清里、解*的作用。此外,针刺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亦有降温作用。
2.西医治法①物理降温,可选用冰敷,、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但物理降温应避免引起寒战。②药物降温,选用安乃近肌内注射,或月服扑热息痛等。超高热者,可行亚冬眠疗法,用氯丙嗪、异丙嗪肌内注射,防止高热引起抽搐。
二、痰证临床表现意识障碍,或神识昏迷是屑痰证,或呼吸浅表,不规则,或点头呼吸,呼吸暂停等。
治疗方法1.中医治法痰浊内闭者,选用雄*3份,冰片工份9皂荚子粉工份。共研细末,每次0.3一o.6g每曰3—4次。用鲜石菖蒲捣汁稀释鼻饲无鲜品可用于菖蒲15g煎汤代之)。连续服用3-5天,以芳香开窍,泄浊化痰;痰火内扰者,用牛*清心丸,每次3—6g,每日2—3次;痰浊内闭,喉间痰鸣者,用青礞石5份,沉香2份,玄明粉3份,研成极细粉末,混合后使用,每次1-3g,每日3—4次,用温开水喂服或鼻饲,具有涤痰开窍作用。
2.西医治法①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痰液阻塞,及时彻底吸引分泌物,痰液粘稠者,用糜蛋白酶、庆大霉素雾化吸入,或给予鲜竹沥化痰,②及时给氧;⑧应用呼吸中枢兴奋剂,如洛贝林、可拉明、回苏林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④有脑水肿、颅内高压病儿立即给脱水剂抢救,用甘露醇、山梨醇及利尿剂,或用东莨菪碱;⑤如因痰液壅盛,产生呼吸道堵塞、引起窒息者,可作气管切开。
三、风证临床表现风证可由高热、颅内高压、脑实质炎症、呼吸道痰液阻塞缺氧、电解质紊乱等导致。表现以颈项强直、四肢抽动、两眼上翻或两目斜视、。牙关紧闭等为特点。
治疗方法1.中医治法热甚惊厥可口服安宫牛*丸;每次半粒一1粒,1日2次;浊蒙闭心包可服至宝丹,肝风内动者用紫雪丹,以上两药均为每次1/2一1支,1日2次:亦可针刺人中、百会、涌泉、内关等,有止惊作用。
2.西医治法一般处理,将患儿侧卧,解开衣襟,用棺包压舌板放置上下齿间,防止舌咬伤及舌根后倒而阻塞呼吸道,及时给氧,药物止痉,用水合氯醛灌肠,或安定。、苯巴比妥、氯丙嗪、异丙嗪等肌内注射(但须注意不能短时间内用多种止痉药物或连续多次用一种止痉药物);因颅内高压者用脱水剂。
一、中药成药l.小儿羚羊散用于乙脑急性期高热不退者。2.琥珀镇惊丸用于乙脑急性期发热,烦躁不宁,时时欲惊,或四肢抽搐等因热盛动风者。
3.牛*抱龙丸用于乙脑神昏、抽搐屑痰热壅盛者。4.慢惊丸用于乙脑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神昏嗜睡,四肢厥冷,手足抽搐属虚风内动者。
二、单方验方l.镇痉水15~30ml,顿服。药物:生石膏、知母、甘草、连翘、竹叶、金银花、青蒿、栀子、钩藤、蝉蜕、粳米。清热镇惊。用于乙脑急性期高热惊厥者。
2.板蓝根g,加水ml,煎成ml。4岁以下每次10—15ml,5岁-10岁每次15~20ml,每隔2小时服药1次,直至体温正常2天后停药。用于乙脑急性期邪在卫气者。
三、药物外治,。1.乌梅1个,磨擦患儿牙齿。用于乙脑神昏、抽搐、牙关紧闭不能服药者。具有通关开窍作用。
2.安宫牛*丸工粒,大*苏打片10片,加入温水1OOml溶解,作保留灌肠15~20分钟。用于乙脑急性期高热、神昏、抽搐者,具有通腑泄热,止惊开窍作用。
四、食疗方药1。香薷5g,粳米50g。取香薷煎水,过滤去渣取药液,待粳米煮熟时加入,再煮一二沸即成。待温时服,每日2—3次,连续2—3天。适用于乙脑初起,暑邪在卫气分兼而夹有湿邪者,具有辛散发汗,解暑祛湿的作用。
2。鲜益母草20g,粳米50g。将益母草洗净切碎,水煎去渣,将药液入粳米煮粥,每日1—2次,乘温服。用于乙脑后遗症期肢体瘫痪者,具有活血祛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的作用。
五、针灸疗法1。急性期治疗主穴:百会、风府、风池、大陵、后溪、涌泉、气海、操作:均用重泻法,据症情可留针20分钟至4小时不等。高热加曲池、大椎、委中。委中以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凉泻法,留针20分钟;昏迷加十宣、印堂均刺血,气海以艾卷雀啄灸,直至神志清醒;抽搐加水沟、身柱、合谷、太冲,用泻法,持续运针至搐止,并留针2—4小时以防复发;呼吸衰竭宜深刺会阴、涌泉两穴,并大幅度捻转提插,持续运针15—20分钟,循环衰竭以艾卷重灸百会、气海两穴,至局部皮肤潮红起小泡,内关、素馁平补平泻,持续运针15~20分钟;尿潴留加关元、曲骨、三阴交,其中关元可透曲骨穴,使针感放射至龟头,反复施以泻法,亦可应用震颤法,三阴交平补平泻,须针至有尿感后出针。
治疗间隔视病情而定,轻者每日2--3次,重者6小时1次,原则上在前次针刺后体温下降还未回升之际,即施第2次治疗。
2。后遗症治疗取穴:大椎、曲池、足三里、四神聪、风池。头针:运动区,舞蹈震颤区,语言区,感觉区。失语加哑门、廉泉、通里;角弓反张加神门、筋缩、内关、大陵、肾俞;肢体拘挛瘫痪,曲池透少海,阳陵泉透阴陵泉;阴虚内热加三阴交、大钟、水泉。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1日1次,7日为1个疗程,间隔2--3日,再作第2个疗程。
六、推拿疗法镇惊止搐:掐天庭、掐人中,掐十五,掐老龙,掐端正,掐二人上马,掐精宁,掐威灵,捣小天心,拿曲池,拿肩井,拿委中,拿昆仑。清热熄风豁痰:清心经,清肺经,清肝经,推上三关,退下六腑,大清天河水,按天突,推天柱,推脊,按丰隆。
七、西医疗法1。重症患儿合并感染者,适当应用抗生素药物。2。水、电解质紊乱者,适当补充液体。3。尿潴留者,用手轻揉患儿下腹部以助排尿,必要时可留置导尿管。大便秘结可用生理盐水灌肠。
4。恢复期或后遗症期,可给予协助恢复功能药物,如A7P、辅酶A、细胞色素C、T一氨酪酸等,促进脑组织代谢。
一、预防1.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防蚊灭蚊灭孑孓工作。2.控制传染源,认真做好疫情报告,对病人要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隔离至体温正常)。流行区内应管理好家禽家畜。
3.按时进行乙脑疫苗预防注射。
二、护理1.居室应保持凉爽通风,室温应保持在30~C以下。病室保持安静,并配备好抢救药品及氧气、吸痰器等。
2.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面色、瞳孔大小、神识状态等,必要时作对症处理。
3.注意患儿五官和皮肤的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1:0呋喃西林液清洁眼、鼻、口腔等。
4.对昏迷患儿需经常翻身、拍背、更换体位,防止呼吸道梗阻及褥疮的发生。
5.急性期宜流质饮食,供给充分水分,必要时鼻饲。恢复期应逐渐增加营养。
6.恢复期的患儿要注意做被动功能锻炼,使其功能尽早恢复。
《素问·热沦》:“凡病伤寒而成温病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聚珍本作‘搐’);虚则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
《活幼心书·急惊》:“暑风一症因夏月感冒风寒太甚,故面垢唇红,脉沉细数,忽发惊搐,不省人事。治用清暑清心饮、辰砂五苓散及琥珀抱龙丸自安,切勿以温剂调补,热气得补则复盛,尤宜戒之。”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暑证》:“小儿暑病有四证,中暑阳邪伤暑阴,暑风攻肝抽搐见,暑厥攻心不识人。”“暑风抽搐似惊风,烦渴汗热便*红,先用加味香薷饮,继用玉露散即宁。”
《幼科要略·受热厥逆》:“夏令受热,昏迷若惊,此为暑厥。即热气闭塞孔窍所致。其邪入络,与中络同法,牛*丸、至宝丹芳香利窍可效。神苏以后,用清凉血分,如连翘心、竹叶心、玄参、细生地、鲜生地、二冬之属。此病初起,大忌风药。初病暑热伤气,竹叶石膏汤或清肺轻剂。大凡热深厥深、四肢逆冷,但看面垢齿燥,二便不通,或泻不爽,为是大忌误认伤寒也。”《温病条辨·伏暑》:“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一、药效学研究治疗乙脑有效药物的研究,多围绕着高热、昏迷、抽搐、呼吸衰竭等危重症候的控制。在中药对乙脑病*的灭活,以及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金恩源等应用牛*及其制剂对乙脑病*实验研究表明:牛*对乙脑病*有直接灭活作用。同时观察到牛*在对乙脑病*感染后,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牛*对乙脑病*灭活作用时间是在*血症阶段。实验证明天然牛*的疗效优于牛*主要成分的制剂。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六神丸方中麝香、蟾酥等药具有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作用,并对支气管痉挛有松弛作用,故对乙脑呼吸衰竭所致的痰涎壅盛,喉中分泌物过多致喉头阻塞症状有回苏急救作用,可为临床抢救赢得时间,尤其是早期应用可治疗和预防呼吸衰竭。陆志檬等应用八角莲治疗乙型脑炎,通过动物实验认为,八角莲能使乙脑病*的复制受到抑制而产生抗病*作用,具有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而促使患儿康复的效用。
二、实验研究乙脑的实验诊断和疾病中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亦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对血流动力影响的研究,对指导临床和疗效的判定提供了良好思路。陈菊艳等应用酶标一SPA免疫染色法,可于细胞病变出现前,检出感染细胞表面病*抗原,具有容易观察、显示快速、敏感的特点,此法可用于初步病*鉴定,代替传统中和试验。提出如将感染病*的细胞作间接酶免疫染色法,可作为检测乙脑病*抗体的另一种新方法。
杜力*等通过对22例乙脑不同阶段的脑、食指阻抗血流图的观测,证明在乙脑的卫气营血4个阶段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其中以血流量的变化较明显。从卫分阶段开始,大脑两侧就存在血流量供应不平衡的病理变化,一直持续到恢复阶段。乙脑恢复期可能存在血管弹性降低的病理改变,而且大脑血流量供应也失去平衡。提示在以卫气营血理论辨治乙脑同时,注意疏通络脉,改善大脑乃至全身供血状态,对于减轻病情,减少后遗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临床研究关于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对乙脑的证候分类、辨证方药、单方验方及乙脑恢复期、后遗症期的针灸等治疗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尤其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抢救重症乙型脑炎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1.证候分类研究对于乙脑的证候分类,大部分学者按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进行辨证分类。由于乙脑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常表现为卫气同病,或气营同病,或营血同病。陈忠琳等提出;乙脑神昏首辨“闭”与“脱”,再以发热、舌象和脉象3个方面为辨证要点。乙脑神昏多属闭证,如治疗不当或失治,常可由闭转脱。两者相互影响,症状接近,然治法迥别。闭证临床特点为:高热、神昏、谵语、抽痉、颈项强直、大小便闭等;脱证表现为:身热自汗、四肢厥冷、昏迷、神情淡漠、面色苍白、呼吸表浅、喉中痰鸣、二便失禁等。
辨别发热,如高热神昏,无汗,或头汗出而周身无汗者,多属热闭心包;身热不扬,神情呆滞,汗出热不退者,属湿热熏蒸,蒙闭清窍;如持续高热神昏,日哺更甚,脘腹胀满,二便不爽为阳明腑实;而热势不高,夜热卑凉,形体消瘦,多属乙脑后期,正虚邪恋,心营受损。舌象和脉象的变化,对乙脑神昏性质的辨别有一定辅助诊断的意义。郭干生将乙脑恢复期后遗症分为热、痰、风3类。热证,乙脑后期发热,一般属虚热者多,临床辨治分“阴虚”和“阳虚”两类。阴虚,治以养阴清热,选用青蒿鳖甲汤加减;阳虚,属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选用*芪桂枝五物汤加减。痰证,以意识障碍为主,分“痰浊”和“痰火”。痰浊蒙闭清窍,治以开窍豁痰,选用加味温胆汤;痰火内扰心肝,治以泻火安神,选用龙胆草15g煎水,加入少量辰砂,也可用万氏牛*丸。
风证,以肌力与肌张力异常为特点,分风邪留络和虚风内动。风邪留络以肢体强直性瘫痪为主,治以搜风活血通络,选用乌梢蛇、全蝎、僵蚕、地龙、当归、红花、鸡血藤;虚风内动以震颤样抖动和不自主动作为主,治以养阴熄风,选用鳖甲、龟版、生地、钩藤、珍珠母。
2.辨证方药研究乙脑的治疗。临床多有以中医辨证为基础,结合症情选方用药的报道。解新科等用泻下护阴,常用药:大*、芒硝、生石膏、知母、生地、菖蒲、地龙、胆南星、钩藤、甘草等浓煎,每日工剂,过滤取药液ml,待温分6次作保留灌肠。
疗效优于西医对症、支持疗法对照组(PO。)。”,杜惠芳等用白虎汤加减,生石膏、知母、麦冬、玄参、金银花、竹叶、生甘草。抽搐加全蝎、钩藤、羚羊角粉、僵蚕;神昏痰多加竹沥、天竺*;壮热神昏加安宫牛*丸或紫雪丹。每日l剂煎服或鼻饲。
从发热、昏迷持续的时间比较,均优于西医对症治疗对照组(PO。05)。王志英等用清气凉营法治疗乙脑,基本方:大青叶、生石膏、白茅根各30g,金银花20g,知母15g,大*、赤芍、丹皮各lOg。每日1剂,重者2剂。不能口服者鼻饲或灌肠。从降温、病情改善,包括神经症状、后遗症等方面的比较,均优于西医对症治疗组(PO。01)。
3.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在防止疾病中的呼吸衰竭、循环衰竭等危重证候的发生,减轻急性期的高热、昏迷、抽搐和恢复期的后遗症,及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脑炎,优于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法。常玉和等应用中西医结合救治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例,按常规控制高热、惊厥及呼吸衰竭,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及各种并发症的防治。
中医辨证治疗,湿热并重型,症见高热。神志昏迷,抽风惊厥,痰涎壅盛。早期清热解*,宣气化湿,用三仁汤加减;极期清营凉血,开窍醒神,镇惊熄风,用清瘟败*饮加减;热重型,高热,口渴,面赤气急,渴而多饮,治以清营解*,透热养阴,用白虎汤加减;恢复期,瘛疚肢僵,治宜养阴熄风,用沙参麦冬汤加生龙牡、鳖甲、龟版。结果治愈例。
好转工3例,无效43例。马继媛等用翘青佩丹汤:连翘、大青叶、佩兰、丹参、菖蒲、薄荷、青蒿、生及熟大*、*连。高热加广角粉(现已禁用);惊厥加羚羊角粉、人工牛*。西药用抗病*、降温、降颅压及其它对症处理。结果56例中。治愈50例,无效6例。杨冬明用生石膏、知母、板蓝根、丹皮、*参、五味子、钩藤、菖蒲、僵蚕等并随证加减治疗乙脑。西医对症治疗,呼吸衰竭者:①给氧,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或气管切开,正压给氧;②脱水疗法;③东莨菪碱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注;④应用皮质激素。循环衰竭者:给予扩容、纠酸、强心等,并防治继发性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救治93例重型乙型脑炎呼吸衰竭,治愈75例,2例并发严重败血症而自动出院,无效16例。
4.单方验方研究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医师根据治疗的体会,总结了诸多治疗有效的单方验方。蒋兆瑜等应用大剂量板蓝根、大青叶抢救乙脑,认为乙脑出现高热、昏迷、抽搐是由于热*炽盛,故早期给予大剂清热解*之品尤为重要。以板蓝根、大青叶各g,浓煎取汁,从鼻饲管一次注入—ml,每隔l一2小时1次,待汗出后改为2—4小时1次,治疗1例重症患儿获愈,且无后遗症。郭元仓用六神丸治疗暴发型乙型脑炎呼吸衰竭,治疗分综合治疗加六神丸组和综合治疗组各12例。综合治疗加六神丸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立即鼻饲或口服六神丸,每日3次,待呼吸改善后继续巩固服药2天。综合治疗组应用西药综合治疗。结果,综合治疗加六神丸组治愈11例。无效1例;综合治疗组治愈8例,无效4例。
5.针灸疗法研究针灸疗法救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无论是在急性期或后遗症期均取得了显著性的效果,并为临床广泛应用。秦守杰等应用电针抢救乙脑呼吸停止10例,取双侧劳宫和涌泉穴。常规消*后用1—1。5寸毫针刺入穴位,接G型治疗仪,启动开关,将输出钮逐渐旋转增大到2—3。5档(10—18V士),电流强度以看到病人双上、下肢及胸部肌肉呈节律性、刺激性被动运动为宜,频率为每分钟20~30次。治疗过程中仔细观察患儿呼吸运动情况,如呼吸复苏后,换气功能较好,缺氧改善较快,则停止电针刺激。相反则留针时间延长。本组患者留针时间最短30分钟,最长2。5小时。结果:出现呼吸时间30秒一5分钟6例,14~20分钟3例,2小时1例。其中4例存活,2例复苏成功后自动出院,4例复苏成功后24~72小时病情恶化。对存活4例于半年和1年后随访,除1例反应迟钝外,其余3例均无神经、精神后遗症。
刘鑫等针刺任督脉为主治疗乙脑后遗症。取穴:主穴为任督二脉的穴位。配穴:失语加上廉泉、哑门;耳聋加听官、翳风;肢体瘫痪,上肢加肩鹘、曲池、合谷,下肢加环跳、委中、涌泉、阴陵泉、足三里、悬钟、太冲;失明加睛明。操作:首先点刺任督脉的穴位。皮肤常规消*后,用不锈钢针点刺任督二脉,只在百会、大椎、筋缩、腰阳关、人中、膻中、中脘、关元等穴针刺得气后,留针5—10分钟。然后再针配穴。每天1次,12次为l疗程,1疗程结束后可休息2天,一般治疗3—5疗程。治疗30例患儿,痊愈11例,显效16例,好转3例。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中医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