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10490515.html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者丨陈红霞
编辑丨包芳鸣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上十点,好不容易等来过年休假的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正接到一道特殊的消息:“带领团队,赶赴武汉,支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工作。”
毫不迟疑,次日晚上九点半,经过紧张的人员和物资筹措后,周正和河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人,赶到了武汉市,开启了他们的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战。
“至今我们已奋战快1个月,”2月2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话周正,他的团队整建制接医院(下称“武汉四院”)相关病区,“最早期接管2层病区,每层30张病床,现在已经新增到了3病区,负责床位数张,如今病区的治愈率在提升。”
河南援鄂医疗组组长郑大二附院周正。资料图
紧迫接收疑似患者
《21世纪》:您的团队抵达武汉后,医院的情况怎样?
周正:我们抵达宾馆,用20分钟快速吃饭,就开始同医院团队开会。
我们了解到,当时武汉四院已开了10层病区,张床位,已全部住满,但还有很多患者等候在门诊大厅,约有人在等待住院。1月28日下午去实地考察,我们接管的病区是由临时外科病房改隔离病房,因为当时准备得太仓促,很多传染病房所需要的措施无法到位。我们加紧探讨如何布局,从清洁、医疗垃圾、职工通道、患者通道、消防通道等各种细节做准备。
当时要求我们第三天开始收患者。两层楼60个病床,我们是先开一个病区,再开第二个病区,方便我们总结经验。其实,两个病区都是在开放当天就收满了。
《21世纪》:进驻武汉四院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周正:当时我们的任务是收治疑似病人,即尚未经过核酸检测,但出现发烧、咳嗽、胸闷、有肺部问题的疑似患者。收治后若核酸检测两次以上都是阴性就可出院,若医院,这有点像一个分诊病区。
但当时我们从CT上看,很多病人虽是疑似,通过化验血常规、观察身体症状,用临床诊断标准来看基本都是确诊患者。
《21世纪》:有出现过核酸检测阴性,但最终确定是新冠患者的情况吗?
周正:这种情况有发生过。部分核酸检测阴性的患者也出现上不来气,甚至头一天来情况还很好,两天以后很快出现呼吸衰竭的情况。
有个30多岁的小伙子,入院时发烧、胸闷、咳嗽,血常规是淋巴细胞减少,胸部CT两肺多发点片状毛玻璃阴影,他人又在武汉,但核酸检测两次都呈阴性,按照当时的标准,他应该要出院,但最终我们商量后,决定按照新冠肺炎予以治疗,对他的治疗方案是利巴韦林毫克,一天两次;丙种球蛋白一天10克,一天一次;莫西沙星,治疗后患者病情立马改善,第2天就已退烧,他也是我们收治的患者中第一批出院的5个人之一。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1世纪》:您接管的病区治疗效果如何?
周正:此前我们接收的两个病区,共收治了多位患者,已经治愈出院28位。患者的出院标准是:第一,体温正常至少三天以上;第二,呼吸道的症状明显好转;第三,两次核酸都呈阴性。另外,出院都要做CT,如果有患者核酸双阴但加重,仍不能出院。
《21世纪》:您后来在实际的临床治疗中有什么发现和调整?
周正: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也讲究“一人一策,一人一案”。就是各类指南是总的指导原则,但在实际治疗中要讲究个体化治疗,因为这个病没有特效药,比如,利巴韦林对某些人不一定有效。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还是集中在老年人群体。而且死亡患者大部分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本身免疫力就差,且糖尿病新冠肺炎患者的特点是:很多人不发烧,只是闷气,食欲不好,甚至出现高血糖。我们曾治疗一位糖尿病合并新冠肺炎的患者,后来把患者的血糖降下来后,整个情况都在好转。针对这类病人,治疗好基础病,再进行抗病*治疗,通过“一人一案”的精准治疗,效果会更好。
《21世纪》:在您治疗的患者中,有让您印象深刻的病例吗?
周正:有两位年纪不大的患者病情进展极快让我印象深刻。其中一位43岁,另外一位是48岁,他们当时来的时候症状很轻,只是稍微有点闷气,体温是低烧38度左右,精神状态也很好。但其中一位患者入院后,病情快速加重,首先是闷气,我们采用赶紧上激素治疗,但患者闷气持续加重直到去世,整个过程只有两个小时。
另外的一个患者入院后前三天病情也较稳定,但第四天病人说闷气,我们赶紧予以吸氧治疗,但患者就是难以呼吸,口唇变紫绀,我们给他上高流量吸氧和激素,依然未缓解,病人从闷气加重到去世也很快。
《21世纪》:为何有些患者病情进展很快?
周正:有些没有基础病的轻症患者在两三天以后病情突然加重,他们不是死于并发症或肺部感染,而是急性的呼吸衰竭,叫做急性呼吸综合征(简称ARDS),我将这种情况称为“炎症风暴”。
免疫细胞本来对人体是起保护作用的,但过度的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就会对正常的细胞,如心脏、肝、肾细胞造成损伤,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我特别强调,激素治疗宁早勿晚,因为患者病情一旦严重,炎症风暴一旦启动了就挡不住,像洪水一样。
自从有了这两个临床现象以后,我们就及时调整了方案,用丙种球蛋白技术来预防炎症风暴,效果确实比较好,现在患者的病情就很少出现进展这么快的了。
做到心中有数
《21世纪》:早期医护人员曾经出现过感染情况,您这个团队是如何进行防护的?
周正:“安全是天”——我们反复强调安全。我们穿隔离衣有六个步骤,洗手、戴口罩、戴帽子、穿隔离衣、戴鞋套、照镜子检查。照镜子检查是很重要的环节,就如同化妆,不对着镜子看有时候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化好。所以我们穿隔离防护装备时要对着镜子照,同时相互监督。
其实,早期我们也有心理压力,这也不敢碰那也不敢碰。但进过一次病房,恐惧就会消失很多。我们对病*的认识也在加深,比如:病*在体外可以存活多长时间,对话时病*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有多远,病人的哪些分泌物里面容易有病*,这样我们能够在工作时做到心中有数。
《21世纪》:您如何判断接下来的疫情走势?
周正:我现在非常关心疑似患者人数。我个人认为会出现一个平台期,进入胶着阶段,然后迎来拐点。这个判断基于两点,第一是前期患者的基数太大,现在患病数量比较多;第二最初的源头控制不够好,出现过大量的移动传染源。不过此前新增确诊一万多达到一个小高潮,我觉得已经能看到希望了,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