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11月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刊登反映当代日本年轻人对“神风特攻队”看法的新闻稿。这些看法关键词包括“不合理、英勇、愚蠢”。认真考量可以发现,日本新一代对“神风”的评价,不仅已经出现了“好坏参半”的倾向,而且基本不涉及对特攻行为出发点的评价,也就更谈不上对非正义侵略扩张战争本身的反思了。
这一切不是没有源头的,是日本长期以来以一套惯用手法来给其侵略战争“洗地”的必然结果。而这套手法,德国人渐渐也学会了。突出的代表,是近年来播出的《永远的零》、《我们的父辈》、《男人的大和号》一类的影视作品。
上述作品是德日捣鼓出来的”战壕真实“片。显然,在目前国际社会仍然是战胜国主导的雅尔塔体系下,这两个战败国真要跳到台面上翻案是不可能的,这是国际社会的“*治正确”。但并不是没有空间。所以,此类以底层士兵视角拍摄的影视作品十分流行。看完这些片子后,不乏有人觉得拍得不错,甚至对片中人物充满同情的,即使回味时觉得好像“味儿不对”,一时间模模糊糊也难以咂摸出,究竟哪里味儿不对了。
《我们的父辈》
(《我们的父辈》反映了五个德国年轻人在战争中的经历。谁导致他们的人生悲剧,这个关键问题却语焉不详)
盖因,这类影片都使用了两个相辅相成的巧妙手法:一是通过“战壕真实”来反映普通士兵和平民在战争中的苦难,二是刻意模糊甚至混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中间的桥梁,是把底层士兵包装为战争的“受害者”,而发动战争的是“一小撮*国主义分子”,这就完成了责任切割和果断止损。最终,二战给很多人的感觉是“春秋无义战”,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没有胜利者。
这不能不说是巧妙的手法。
从历史层面看,把“底层人民”和“一小撮*国主义分子”分开的做法,曾经是苏中常用的口径,美国人虽然没有这种说法,但从大量放纵德日战犯的做法上看,做得更越界、更过分。客观评价战胜国当时的做法,各有各的现实目的,但后遗症是,让许多人真的以为:战争只是一小部分人的责任。
(战争似乎毁灭了《永远的零》中的美好家庭,然而是否有人考虑过,这些人毁灭了被侵略国多少美好家庭?)
搞“责任切割”的论调并不新鲜。战后出版的二战德*官兵回忆录中,只要不是*卫*,众口一词都会为自己开脱一番,理由大都脱不了以下几条:我们当时是为国尽义务的,我们忠诚地完成自己上级下达的命令;我们也是受害者,都是上面的人\*卫*在干伤天害理的事,我们毫不知情;我们在敌占区纪律严明,竭力帮助敌国人民;我们英勇战斗并付出了极大牺牲,战后大家还把我们作为一个整体贴个标签批判一通,我们十分委屈。
甚至连部分*卫*士兵的回忆录都能来这么一套,暴行不是我/我们干的,是其他“一小部分”*卫*;我的战友都是坚守士兵荣誉的,而现在却要我们整体为部分人的暴行买单。
这些回忆录被不少网友戏称为“革命回忆录”,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味道熟悉吗?看看《永远的零》等影片,是不是一模一样的套路?
且不说这些德*“革命回忆录”可信度有多少,即便是这种责任切割,从一开始就切割不开。希特勒难道不是民选上台的?其中就有这些撰写回忆录的士兵投下的一票。南京大屠杀时,走上街头提灯庆贺的日本人只是“一小部分”?享受过战争掠夺红利的日本人只有“一小撮”?
这世界上没有“只吃不吐”的好事,享受了侵略战争带来的各种红利,到战败时要为一切买单了,想说“杀人的不是我,是刀子”就想纯洁无瑕地抽身?
所以蒂贝茨扔下“小男孩”后,有大量日本人(奇怪的是也有不少中国人)称这位上校受到了良心谴责,最后自杀了云云。其实也是那套把国民、士兵和侵略者切割开来的惯用把戏,认为这些人不应为侵略战争买单——广岛大部分“平民”从事的都是武器生产,难道这些武器生产出来是带来爱与和平的?
(大和舰水兵与家人生离死别,表面很感人,但这些人造成了多少生离死别似乎没多少人愿意去想)
但是你别说,很多人挺吃《我们的父辈》、《永远的零》这套“卖惨”的套路的。
《男人的大和号》这部片子拍得比较早,当时中国不是没有人谴责“复活*国主义”,但没有激起水花,因为片子表现手法已经很熟练了。现在分析起来,也是”展现底层士兵和他们家人遭受战争苦难“的套路。要说日本人拍摄水平不是盖的,客观地讲,大和号“菊水特攻”出击前诀别那段,很是骗了笔者几滴眼泪。也必须坦率地说,这些*子水兵在后来25毫米防空炮位上被美*扫甲板炸得血肉横飞辗转呼号时,笔者也觉得非常快意。这些家庭遭受了痛苦,对外发动战争时,那些辗转于沟壑的被侵略国平民,难道就不痛苦了?
说到底,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现实中犯罪嫌疑人杀人后,不能因为是被蛊惑而脱罪,更别谈犯下无数反人类罪行的德日法西斯了。
各类德*士兵回忆录中,往往喜欢吐槽苏*反攻进入德国后对待俘虏的残酷和糟糕的*纪。其实,随便看看德*入侵后的作为(包括天使般纯洁的国防*),苏*采取报复行为实在是太正常的人类思维了——《兄弟连》里也不乏这种细节,荷兰地下抵抗组织在啸鹰们空降后如何对待与德*合作者的?这就是真实历史的反映。
可惜的是,讲报复、讲复仇、讲“以直报怨”已经不是主流,甚至沦为“*治不正确”。现实中,媒体喜欢挖掘犯罪嫌疑人背后的种种人生细节,试图为其犯案寻找各种“原因”。这种“洗地”,有时甚至让人感觉到犯罪嫌疑人犯事事出有因、迫于无奈。而作为对比,很少有媒体会去关心受害者和家属的痛苦,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沮丧。
(奥巴马到广岛给核爆受害者献花,有趣的是日本核爆受害者痛批奥巴马广岛演讲回避美国责任——时间会带来很多黑色幽默)
但任何历史都敌不过时间,时间是客观上的“帮凶”,也是让一些目的不纯的“战壕真实”片获得叫好的源头。
斯大林说过,胜利者是不应该受到谴责的。他本人和苏联在二战结束时,是毫无疑义的胜利者,到了当下又如何?一旦战火稍稍离开,哪怕只隔了一两代人,莫斯科大街上就有戴着德*山地战斗帽、纹着倒万字的新纳粹在晃荡了。而美国总统也会前往原子弹爆炸地表达一些未必是真心的同情,但这个姿态已经够传递足够的信号了。作为对这种情绪的一种反映,在德、日这两个国家,冒出对往日”哀怨“的片子,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