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朱德唯一一次动用特权,派出一架直升飞机, [复制链接]

1#

朱德是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首,一生战功赫赫,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在朱德90年的生命历程中,有70年都在为革命奉献,因此被周总理称赞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里程碑”。

朱德元帅劳苦功高,却始终脚踏实地,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搞任何特殊,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朱德一生的婚姻十分坎坷,在他生命中先后出现过六位女子,有的在战乱中离散,有的为革命而牺牲,最终只为他留下了一儿一女。

为了女儿朱敏,朱德曾打破原则,动用了生平唯一一次特权,事后立即向中央递交了检讨书。

掌上明珠

朱敏的母亲是朱德第四任妻子贺治华,原本是四川开江县一名中学女教师,因美貌出众而颇有声名。

尽管贺治华比朱德小17岁,但当年她也是一名有志女青年,出于对革命战士朱德的崇拜,两人走到了一起。

年,由于相同的革命理想,朱德与贺治华夫妻前往德国的奥古斯特大学深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年7月,由于朱德从事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德国反动*府的注意,他被驱逐出境。

无奈之下,朱德只好带着贺治华来到苏联,住在莫斯科的郊外。

也许是年龄相差过大,贺治华在朱德身上并没有得到她理想中的浪漫爱情,反而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早在德国时,她对朱德的态度便日渐冷漠。

住在莫斯科郊外的日子里,尽管贺治华已经怀有身孕,但她与朱德之间的嫌隙却越来越大,难以弥合。

革命事业困难重重,妻子与自己又同床异梦,已到不惑之年的朱德陷入了人生低谷。

女儿的到来给了朱德新的希望,他终日忙里忙外,希望将家庭生活推回到正轨上。

朱德将女儿视若掌上明珠,并根据自己当时的年龄,为她取名叫四旬。贺治华却唱起了反调,她认为朱德所取的名字太过老土,不够洋气,于是固执地称呼女儿为菲菲。

含泪分别

年5月,朱德接受*组织的任务,回国到四川做*阀杨森的统战工作。

此时的贺治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心怀理想的革命青年,她满脑子都是风花雪月、奢侈享受,自然不愿回到条件艰苦的国内。

朱德知道他与贺治华的婚姻已经走到了尽头,但女儿刚刚出生就要面临父母离异,这让他心中万般不舍。

组织派下的任务不能耽搁,朱德只得眼含热泪与刚满月的女儿分别,并给贺治华留下了一大笔生活费。

在当时,朱德以为这是对女儿最好的安排,哪知道,这将成为朱敏多灾多难一生的开始。

朱德的离开对贺治华来说是一种解脱,她拿着朱德给女儿留下的抚养费开始大肆挥霍,很快便移情别恋,与一位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留学的青年走到了一起。

由于带着女儿生活太过不便,贺治华便让妹妹将朱敏送回了四川成都,她自己则在莫斯科同那位男青年结婚了。

离开母亲之时,朱敏还不满周岁,多年以后,她在书中还写道:“我常常怨恨母亲,她为什么不要我?不抚养我?不给我母爱?”

父亲是朱德

回国以后,朱敏便住在外婆家中,大家都叫她贺菲菲,朱这个姓氏以及四旬的名字,已经无人提起。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朱敏渐渐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孩子不同,不仅遭到了母亲的抛弃,连父亲是谁也不知道。

在朱敏的童年时代,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国民*多次向中央苏区发起“围剿”,在国统区,大街小巷都张贴着抓捕共产*人的通缉令,朱德作为共产*的高级将领,他的画像自然随处可见。

朱敏八岁那年,有一天跟随外婆上街买菜,一张通缉令上的画像引起了她的注意,悬赏金额竟然高达十万元。

朱敏将那副满是沧桑的面容盯了很久,突然抬起头问外婆:“那个人是谁啊?”

外婆一看心头一颤,条件反射般拉着朱敏就走,待走到无人的僻静处,才悄声告诉她:“那个人叫朱德,是你的爸爸呀!”

在此之前,为了全家人的安全,朱德一直是一个不能提起的名字,何况朱敏当年与朱德分别时尚不满月,对父亲没有任何印象,跟她提起也没有太大意义。

现在见朱敏主动问起,外婆便将朱德的事向她大致讲了一遍。

朱敏尚处于懵懂的年龄,她不明白为什么父亲的画像会贴得满大街都是,更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从不来探望自己,连一封书信也没有。

其实,身在苏区的朱德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女儿,但他的一封信便足以给朱敏他们带来灭顶之灾,不闻不问,才是对女儿最大的关爱。

尽管万般小心,国民*特务还是找上了门,面对特务的盘问,小姨挺身而出,一口咬定朱敏是她的女儿。

特务们没有证据,只好悻悻而归。

有了这一次经历,朱敏深深地意识到,一定不能暴露自己朱德女儿的身份,否则将给家人带来灾难。

父女重逢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共两*达成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

此时,朱德终于有了机会,他拜托在重庆从事统战工作的周恩来帮助自己寻找女儿。

年,在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不断努力下,他们终于找到了朱敏,这也是12岁的朱敏第一次见到父亲的同志们。

由于朱敏是外婆一手抚养长大,她不忍心让外孙女跟着朱德饱受奔波劳苦,坚持不肯让周恩来等人将她带去延安。

直到两年以后,邓颖超受朱德所托再次登门,外婆这才勉强点头同意了。

朱德当时在延安,听说他们已经将朱敏接来时,便经常站在村头的土坡上,向西南方眺望。

路途上的朱敏也怀着激动的心情,想象着与父亲见面的场景。

年底,54岁的朱德终于与14岁的女儿朱敏团聚了。

朱敏在人群中一眼便看到了那张在通缉令上见过无数次的脸庞,父亲并不像画像里那般庄重严肃,而是嘴角挂着微笑,眼里噙着泪水。

朱德一把将女儿揽入怀中,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看到父女重逢的感人场面,许多同志都流下了眼泪。

朱德与朱敏团聚刚刚一个月,便收到命令,要到前线去指挥作战。

将女儿留在条件艰苦的根据地生活不是办法,为了保护她远离战争,朱德决定送她出国深造。

当时正好苏联有一个专门为共产*同志的孩子开办的国际学校,名为莫斯科国际儿童院。

成为俘虏

年1月底,朱敏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飞机,同行的还有毛主席的女儿李敏、王若飞的儿子王一飞、罗亦农的儿子罗西北等人。

朱敏作为年龄最大的一个孩子,像个大姐姐一样照顾着这些弟弟妹妹。

临行之际,朱德亲自到机场送行,为了隐蔽身份,他为朱敏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叫赤英,赤与朱有相同的意思,朱德希望女儿成长为红色英雄。

对于这次莫斯科之行,朱敏满怀期待,那毕竟是她出生的地方,她哪里会想到,一场巨大的灾难在等待着她。

朱敏之前一直生活在天府之国,那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来到寒流侵袭的莫斯科,很快便引发了哮喘病,咳嗽个没完没了。

儿童院为了治疗朱敏的哮喘病,只得安排她前往白俄罗斯明斯克城郊的夏令营疗养。

年6月,朱敏刚刚抵达夏令营,整个明斯克地区就被纳粹的战火笼罩。

最终,15岁的朱敏与夏令营中其他20多个孩子全部成了德*的俘虏。

为了隐藏自己是共产*后代的身份,朱敏在被捕之前已经解下了脖子上的红领巾,将一枚列宁勋章含在嘴里躲过了搜查,父亲送给她的派克钢笔却被敌人搜走了。

那支钢笔上有朱德的名字,万幸负责搜查的德国看守不懂中文,否则朱敏必然难逃一劫。

面对看守的问话,朱敏早已想好说辞,她从容不迫地回答:“我叫赤英,中国人,父母都是老中医,我有哮喘病,到莫斯科来治病的。”

朱敏凭借机智躲过了敌人的盘问,但却眼睁睁看着两位犹太小伙伴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这让她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对纳粹的残酷无情充满了仇恨。

集中营的生活

德*将朱敏等一批夏令营的孩子在白俄罗斯囚禁了两年,对他们进行了一番奴化教育,然后将他们送往苏联和波兰边境,补充法西斯国家的劳动力。

年8月,运送朱敏等人的是一辆纳粹的闷罐车,闷热、密闭、颠簸的环境差点让朱敏放弃生存的希望。

在头脑一片昏沉之际,一位苏联的红*在朱敏耳边低语道:“你一定要活下去,活下去就是胜利。你还要回到你的祖国,去见你的亲人!”

在那位素不相识的红*鼓励下,朱敏凭借坚强的意志,最终撑到了德国东普鲁士纳粹集中营,但等待她的,却是一段更加残酷的生活。

在暗无天日的集中营里,朱敏每天从事着繁重的苦役,工作时间长达十二小时以上,随时可能被德国看守用皮鞭抽打。由于只能吃着发霉的黑面包,营养不足,她的身体一点也没有长高,头发还大把大把地脱落,即使生病了也很难得到医治。

不仅是身体上承受着巨大压力,他们还不得不经常目睹德*残忍杀害犹太人的恐怖场景,终日做噩梦,担惊受怕,心灵上也造成了严重创伤。

朱敏在集中营里经常生病,却仅仅得到过唯一一次治疗的机会。

当时,朱敏颈部淋巴结核发生了溃疡,脓血流得到处都是,无法参加工作,看守才不得不将她送去治疗。

医生的治疗手段非常粗暴,没有打麻药,直接用剪刀剪开伤口,硬生生将脓血挤了出来。从此,朱敏脖子上留下了一道长达三厘米,再也无法褪色的伤疤。

集中营外战火纷飞,全世界人民奋起反击,同法西斯做抗争。

集中营内的斗争同样在进行着,朱敏等孩子在*工厂做苦力的时候,会偷偷往子弹的火药里吐口水,子弹受潮以后就会成为一枚哑弹,在战场上发挥不出威力。

一天下来,所有人都口干舌燥,但他们坚定地相信,胜利就在前方不远处向他们招手。

一个奇迹

年1月30日,由于前线节节败退,德*撤离了这个集中营,并且在撤退前来不及进行大规模屠杀,朱敏就这样幸运地存活了下来。

集中营的大门被打开,人们看到了自由的希望,纷纷逃了出去。

朱敏跟随几个小伙伴一起,不停地向东方奔跑,一路风餐露宿,饱受饥饿和寒冷的折磨。

在漂泊到波兰的一个小镇时,朱敏因为发高烧与伙伴们失散了,最后被人辗转送到苏联的难民收容所。

出于谨慎,朱敏一直保持沉默,很少与外人接触,只默默地在厨房干活,以劳动换取一点生存下去的粮食。

几个月后,收容所里来了一位中共的*委,凭借外貌他判断朱敏应该是中国人,于是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同她接触。

经过多次交流,朱敏逐渐相信了这位*委是好人,并从他口中得知中国的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时,才终于流着眼泪告诉他,自己是八路*总指挥朱德的女儿。

那名*委非常震惊地说:“天呐!你这么重要的身份竟然没有被德国*子发现,你能活着走出集中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委告诉朱敏,为了找到她,苏联做出了很多努力,最高统帅部下达命令:解放一座城市,寻找一座城市。

在国内的朱德闻讯立即给女儿写了一封信,朱德在信中深情地写道:“苏联四年卫国战争也是国内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而没有及时打听你的下落,让你受了苦,爹爹对不起你!全苏联都在遭受战争的苦难,我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麻烦苏联*府,想必女儿能谅解爹爹的……”

读完信以后,朱敏忍不住崩溃大哭起来。

朱敏自然不会责怪父亲,她明白正是因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斗中,有许许多多像父亲一样舍小家为大家的同志,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否则她很可能走不出纳粹的集中营。

朱敏作为德*的俘虏,度过了三年半的时光,其中有近两年是在集中营里度过的。

15岁到18岁原本应该是一个女孩最美好的年华,但朱敏的这段时光却成为她一生难忘的折磨,也是她后半生多半病痛的来源。

无论如何,朱敏终究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意志从集中营走了出来,她还有很长的一段人生需要去经历。

继续学业

年1月,朱敏回到了莫斯科,虽然国内的抗日战争已经取得了胜利,她十分思念父亲朱德,但她仍然选择了留在莫斯科完成学业。如果没有纳粹的破坏,她或许早已学成归国了,现在却不得不一切重新开始。

在5年前刚到莫斯科的那个儿童院里,朱敏继续求学,凭借顽强的毅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熟练掌握了俄文,之后转入另一所学校开始中学课程。

年,朱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

年初,毛主席和周总理在苏联访问时,曾专门将朱敏接到他们的住处,代朱德向她致以问候。

毛主席曾问过朱敏关于未来的规划,她回答打算完成学业以后回国从事教育工作。

毛主席十分赞赏地说:“当老师很有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优秀的教师。”

这一年的暑假,朱敏回国探望父亲,距离他们上一次见面,又过去了将近十年时光。

在异国他乡的十年里,朱敏为了隐瞒身份,再加上学习需要,很少使用汉语,对于母语的记忆越来越淡薄,哪怕是给父亲朱德写信,也干脆就用俄文。

朱德告诉女儿,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母语,朱敏这才又开始了对汉语的学习。

奋斗不止

年,朱敏毕业以后回国,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俄语系的一名教师。

回国后不久,朱敏就生下了第一个孩子,朱德当上了外公,自然喜不自胜。

朱敏休完产假以后,曾打算搬到中南海去,一边照顾孩子,一边陪伴父亲,祖孙三代可以好好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然而,朱德却只把孩子留在身边,却将朱敏赶到了北师大的集体宿舍里,用严肃的口吻说:“你回来的任务是为祖国做贡献,不是来当孝子贤孙的。”

起初,朱敏不太理解朱德的做法,*气耍起了小性子,很长一段时间没回中南海看望父亲,直到朱德特意派警卫员将她请了回来。

当看到年近古稀的父亲抱着外孙一脸亲昵的模样,朱敏的心结顿时解开了,也体谅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从此以后,朱敏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除了每个周日回家短暂团聚,其他时间都住在北师大的集体宿舍里,这一住就住了四十年。

当时中苏两国关系很好,合作密切,俄语是一门重要的外交语言,做俄语系的老师并不轻松。

最开始,朱敏教的是俄语新生班,学生们底子很差,水平参差不齐,她自己教学经验又不足,经常遇到困难。

为了胜任自己的工作,朱敏付出了大量努力,从来不摆元帅女儿的架子,与学生们相处融洽,从工作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

从助教到讲师,从教授到教研室主任,朱敏一路坚持下来,靠的就是父亲朱德对她的谆谆教诲。

朱德说:“不管干什么,都要安心自己的工作,干哪一行,就要把哪一行搞好!”

朱敏在文章中写道:“我一定要像父亲一样,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工作,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年国庆节,*和国家领导人会登上天安门城楼,与群众们一同举行国庆盛典。

朱敏向朱德提出,想要作为家属陪伴父亲一同出席典礼,不料这个请求遭到了朱德的断然拒绝,并对她大加责备,决不允许她有搞特殊的想法。

最终,朱敏一辈子也没有登上过天安门城楼,却谨遵父亲的教诲,踏踏实实做一个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默默奉献。

危在旦夕

世事难料,十多年以后,朱德终究还是为女儿朱敏打破了自己的原则,动用了生平唯一一次特权,事后忐忑不安,老泪纵横。

年初,朱敏跟随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四清”运动,来到了山西省武乡县。

在组织活动时,校方考虑到朱敏的身体原因,曾拒绝了她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报名。但朱敏却表示,作为朱德的女儿,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千方百计地说服了学校领导。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曾在武乡县工作过很久,对于那里艰苦的条件十分清楚,尽管他十分担心朱敏的身体,但对女儿的决定仍然表示支持。

临行之前,朱德叮嘱朱敏,此行要深入农村,在工农结合的道路上实践真理。

来到武乡县偏僻的农村,朱敏结识了许多投身建设的老八路,还有当地土生土长的乡亲们,见到他们对朱德那发自内心的尊敬与爱戴,让她倍感亲切,同时深为自己是朱德的女儿而自豪。

由于当年在集中营里长期劳动留下了后遗症,朱敏年纪轻轻就患上了青光眼,右眼视力接近失明,还有高血压。

投身“四清”运动不久,朱敏就感受到了来自身体上的压力,尤其是因为睡眠不足,加重了右眼的病情。

尽管如此,朱敏依然咬牙坚持,不肯轻易退缩。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区深处,道路全是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朱敏刚到这里工作不久,对地形也很不熟悉。

一天夜里,朱敏结束工作后独自走路回住所,由于视力很差,让她在黑夜中如同盲人一般。虽然十分谨慎,但她还是一不小心失足踩空坠下了山崖,当即不省人事。

同事们等了很久,见朱敏一直没有回到住所,意识到可能出了危险,便外出寻找。当他们找到朱敏之时,她已经奄奄一息了。

同事医院,但这里的医疗条件太差,医生检查过朱敏的伤势以后,表示无能为力,要想挽救她的生命,医院。

当时正在夜里,道路又崎岖难行,要是坐汽车把朱敏送出去,只怕要七八个小时,而以她当时的伤势,是无法坚持这么长时间的。

父爱如山

朱敏危在旦夕,考虑到她的特殊身份,学校领导犹豫再三,还是拨通了中南海朱德办公室的电话。

朱德接起电话,对方用十分焦急的口气告诉他,朱敏伤势严重,希望他能派一架直升飞机过来,医院救治。

朱德一听顿时慌乱不已,尽管他戎马一生,经历了无数大风大浪,但在得知亲生女儿生命垂危之时,依然无法镇定。

对于朱德来说,调动一架直升飞机并不困难,但这并不是*事行动,而是为了救自己的女儿,为私人办事,这无疑是动用了特权,大大违背了他一贯的作风和原则。

见朱德十分犹豫,电话那头又开始催促,一再强调,朱敏的伤势十分严重,情况危急,不容耽搁。

朱德想到女儿朱敏一生遭遇了太多苦难,作为父亲他一直十分愧疚,无法补偿,现在她又生命垂危……

最终,父爱战胜了原则,朱德终于点头同意了,立即就近派一架直升飞机前往武乡县。

挂断电话以后,朱德已经决定主动请罪,愿意接受一切惩罚。

两个小时以后,直升飞机将朱敏从武乡县接回了北京,并立即送进了手术室。

那一夜,朱德放下了所有工作,一直守候在手术室外。

最终,由于救治及时,朱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她的右眼却彻底失明了。

朱敏才39岁,朱德得知女儿此后只能用一只眼睛来观察世界时,忍不住老泪纵横,悲痛万分。

主治医师表示,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医院,后果将不堪设想。

朱德并不后悔自己这生平唯一一次动用的特权,他事后立即提笔写下一封检讨信,向中央主动请罪,愿意接受一切处罚。

最后,*中央和毛主席都十分体谅朱德作为一个父亲的处境,在那种危急关头,他只是按照人性做出了选择,并未对他进行任何处分。

朱德为了女儿朱敏,唯一一次动用特权,这不仅丝毫无损他的伟大和光辉,反而让人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慈祥和仁爱,人民也会更加尊敬和爱戴他。

尾声

朱敏前半生颠沛流离,饱受折磨,后半生则将全部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无论身处何地,她都谨记父亲朱德的教诲,始终表现出了坚强、勇敢以及为国奉献的精神。

年4月13日,朱敏与世长辞,享年83岁。

朱敏在《留给儿女的财富》一文中这样写道:“父亲留给我的‘财富’是世界上最富有最丰厚的,它让我生活充实,让我心地纯净,让我拥有一颗贴近人民的平常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