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百年视听传奇揭秘神奇的电影技术am [复制链接]

1#

前言:

在家看电影跟在电影院看电影的感觉,能够带来的感官冲击是完全不同的,除了巨幕的画面冲击,还有色彩的还原度、声音的高保真,都使得电影在对现实世界的还原与重构上具有了极大的幻真性,电影能够带来的临场感和沉浸感是家庭影音空间望尘莫及的。

陈凯歌:《霸王别姬》

作为诞生于早期科技时代,受到技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门艺术体系。不同规格的影院技术和各色的拍摄技术和手法,就是为了增强电影的临场感而存在的,抛开摄影器材的升级换代之外,特效处理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一些影视听技术艺术的知识,帮助感兴趣的同学建立认知体系。

·技术带动艺术电影技术发展迅猛

在“阿凡达上映之前,我们并不用纠结电影该看3D还是2D”,技术的突破,能让电影的呈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一部好作品一个大导演,逆推全球院线开始了放映技术的大更新,《阿凡达》和卡梅隆能够做到改变观众的观影习惯,这无疑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笔者个人也认为,从技术的应用和商业价值层面上出发,卡梅隆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或许可能没有之一。

卡梅隆:《阿凡达》

我从来不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表现出如此强个人偏好的言论,但卡梅隆把当时本不成熟的3D技术,凭借《阿凡达》完成了一次蜕变,而《阿凡达》也确实不负重托,狂扫27.88亿美元票房,成为了世界影史上的最大赢家,改变了观众观影习惯的同时,也将3D变成了后来的商业大片的固定拍摄模式。

2、电影的发育历程

视像技术从诞生之初,就对电影及电视两种视像传播媒介,定下了标准。即便进入了数码拍摄时代,电影及电视视像技术依然受其影响。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电影采用更专业的设备与更高成本,其呈现的标准,无论任何时代都是要高于电视的。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

自从18世纪90年代卢米埃尔与奥古斯特,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比较完善的摄影器材,电影艺术正式开始了它的旅程,电影本身就是因为技术的进步而诞生的,电影艺术发展至今多年,受到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电影的发展速度要比其他艺术体系(音乐、绘画等)迅速得多。

电影在诞生之初,并不能够称之为艺术,仅仅是一种记录的手段,但凡是一门艺术就都要有自己的规律,从美术学开始向其中介入开始,到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器材与技术不断成熟之后极短的一段时间里,电影就逐渐开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

·诞生于无声的世界

美术学的介入,让电影在美术学的帮助下,形成了最初的镜头语言以及对于镜头的运用,以及电影场景的风格,随着这些手段的成熟,电影艺术也就逐渐的开始成型,并且具备了规则,从这一阶段开始,正式成为了一项艺术被人们所接纳。

电影诞生的初期,我们或许可以将其称之为“先锋时代”,此时的电影艺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衍生出了不同的风格,在当时,英国和美国是电影技术发展的主要战场,这两个地区对于电影这一艺术载体的影响走向了两个极端,这些影响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英国:文艺复兴的后遗症,无声时代的超现实主义

无色彩的默片时代,欧洲走上了贵族式的先锋主义艺术道路,当时的欧洲毫无疑问是自负的,文艺复兴的自豪感依旧存在,在后期的在三次电影运动期间,以英国为代表的欧式电影也有较大起伏。基本上电影运动时期是发展的高潮,而低谷时期的英国电影比起国内更加不堪。

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

要知道在当时,电影正在处于无声的时代,只有画面和动作的呈现,所能够承载的信息量相对现在是非常有限的,当时的电影艺术体系中,英国的电影人始终在探索新的拍摄手法以及呈现方式,当时的英国对于电影技术的掌握是非常熟练的,拍摄方式方法更是云里雾里,超现实主义的电影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大量的登场,其中的代表作就是路易斯·布努埃尔的作品《一条安达鲁狗》这部片子的拍摄手法和内容,至今还在被争论中。

·美国:生存和现实,显然更接地气

电影艺术自从在美国落地生根后,在美国迅速的商业化,在默片时代美国的电影文化,与商业化是密不可分的,同期诞生了大量的电影作品,卓别林就是当时的代表人物,也拥有《大独裁者》、《摩登时代》、《城市之光》这样的电影作品。

卓别林

美国的艺术文化,与欧洲的贵族式艺术文化不同,这一点从美国的文学作品中就能看出来,《老人与海》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美国的文学、电影、艺术充满着当时美国街头的粗粝,生存是美国早期文学作品的主基调。这一点从当时的美国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中都能看出来,相较于英国的艺术形式,显得更具有亲和力更接地气。

加布里尔·穆奇诺:《当幸福来敲门》或许就是从先锋时期一脉相承的美式电影

·设身处地的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破去电影新浪潮艺术的外衣,世界上迥异的电影文化,在哪里生根发芽,在哪里开花结果,最后的决定其归属的始终都是地域的文化土壤。

·从无声到有声:更丰富的表达与色彩冲击力的形成

电影史也不过就是多年,在黑白默片时代之后的不久,有声电影技术的问世,将电影艺术进行了又一次的革命,因为声音与台词的加入,每个镜头里的信息量变得空前的丰富,音画技术进步的同时,胶片技术的革新也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艺术在第三次革命中完成了由黑白到彩色的华丽蜕变,在黑白电影阶段恐怖效果都是由意像形态与氛围烘托出来的,直到更有冲击力的色彩到来,电影才变得更加真实。

我们继续回归到今天的主题,“电影本身就是因为技术的进步而诞生的”,胶片技术也好,声音技术也罢,电影艺术在变革中变得愈发丰满,而电影技术革命的最后一次变革“有声有色”,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黑泽明:《用心棒》

北野武:《座头市》

以日本的早期的剑戟片为例,从黑泽明到北野武经过了多长的时间呢?从《用心棒》到《座头市》其实就是黑白有声到彩色有声电影的步进时间节点,这种说法或许并不严谨,也仅仅是笔者的个人见解。

·巅峰时代到来,世界电影技术步进加速

将视角拉回现代,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为例,4k、3D、帧,几个词汇加在一起,的确有些吓人。4K已经普及了好久,现在连手机都可以拍摄4K视频了。而《阿凡达2》也离我们越来越近,究竟它会不会再次改变电影院的基础设施,会不会将电影技术的拔高到新的水平?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开始不愿将现在的视听技术和电影两种媒介区分开了,因为门槛降低了,曾经高高在上的电影也已经落下神坛,但艺术体系始终是艺术体系,这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更倾向于将其叫做“视听艺术”,它服务于视觉和听觉,是感官中最重要的部分,电影技术和呈现技术发展,都在为更强的幻真性和沉浸感服务。电影技术艺术的下一个百年已经开始了,我们都期待着那一部承上启下的作品出现。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