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认识经济规律,重视先立后破的伟大 [复制链接]

1#

正逢年底年初交汇之际,中央陆续召开多重会议,讨论经济工作,总结过去一年的成就与问题,为来年的发展制定新的蓝图和路径,值得经济界和企业界认真学习和体会。

中国在发展经济工作中有一个成熟的经验,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刻,坚持“纲举目张”的基本原则,即紧紧抓住“纲”这个最主要的要素,其它的”目”相对就会容易许多。这个原理符合抓“主要矛盾”解决“次要矛盾”的基本关系,就能在错综复杂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不会被一些表明现象所困扰,或被某些虚假现象所绑架,以至做出错误判断,得出错误结论,给出错误药方,耽误战机,影响了全局发展。

毫无疑问,未来的经济工作,必须“以稳为纲”,以“稳”为核心,和工作“重心”。“稳字当头,带动各业有序发展”。所谓“有序”,就是既不要“一窝蜂”,也不要“一阵风”,更不要“一起疯”的发展模式,而是“有序”发展,就是分“轻重缓急”,分“长期近期”,这样可以保证我们的产业链健康安全的发展。例如,中国企业曾“一窝蜂”发展钢铝产业,后来又“一阵风”的发展化工产品,结果造成大面积,深层次的环境污染,引发这些产业上下游“一起疯”的关停并转,由开始的“疯搞”,到最后的“疯关”,其中造成的资源浪费,财政损失,市场混乱,需要整个社会承担“无序发展”的严重后果。

所以,“有序发展”真的很重要,只有“有序发展”,才能实现和确保“以稳为纲”的宏观审慎的政策落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指出:我们进一步积累了对做好经济工作规律性的认识。

这句话的意思是,经济工作是有其“规律性”的,对此“规律性”,我们有时认识的不足,不清,不全,难免出现违背“规律性”的事情。违反了经济工作中的“规律性”,我们的经济工作就可能碰钉子,摔跟头。上个世纪曾经发生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公社”

等“运动式”经济活动,是或多或少的违背了经济工作中的“规律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经济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这句话内涵极其丰富,因为它提出了“经济规律”这个重要问题。凡是按“经济规律”办事时,我们遇到的问题就相对较少,也容易解决出现的问题。而违背“经济规律”时,市场就会出现混乱和动荡,供应链结构会产生不安和变形。这方面的教训很多,也很时刻。最近陆续发生的某些“明星级”企业违约,爆雷,破产,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莫不违背“经济规律”,胆大妄为,肆意横行,虽得意一时,最终难逃“经济规律”的最终惩罚。

何谓“经济规律”?就是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该做多少多大,都在“规”与“律”之间:你违反了“规”(规则,规矩),就一定会受到“律”的约束,“律”的制裁。“规”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律”则有一定的客观性。主观领域“规”犯的失误,最终都会受到客观领域“律”的惩罚。无一幸免。所有企业家不可违背这个“定律”,不可违反“经济规律”来处理与“经济”有关的一切事物,方能战胜一切已知与未知的挑战。

中国经济的成功,基本原因就是中国遵循了“中国规律”。“中国规律”是让中国取得进一步成功的保证。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特别提出“先立后破”的发展思路和原则,这是对传统观念的重大突破。因为,以往我们做事习惯于“先破后立”,“破字当头,不破不立”的模式,结果走了一些“弯路”和“冤枉路”:许多旧规则,旧制度,旧体制先被“打破”,但没有新的可以替代,接盘,结果社会乱了,市场茫然了,人心先散了。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多次面临“破”与“立”的冲突与艰难抉择。

在改革开放伊始,为了急于解决中国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需要对现有企业“动手术”。当时的国家企业所有制,只有国企和集体所有制两种。企业要改制,只有把国企管理权找个人接手。只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这就产生了现在我们常常关

注的“国有资产”流失到私人手里的问题。

当年从国外获得的发展经验基本是,中国经济问题是国企经营不善的问题,如何改革?外国的经验是一裁员,二改变所有制,变成股份制。这是当时企业改革的唯一选择。

问题是当时走的是“先破后立”的发展思路。“破”了旧的,新的迟迟未“立”起来,造成社会,产业和市场的一定混乱。

当时同时进行“先破后立”的改革也发生在医疗,教育领域,其后遗症现在令人刻骨铭心。

那时的经验不足,国际市场不熟,国际规则不明,常常在“破”了国内原有的旧体制,旧规则,而新体制,新规则未立之时的中国经济,处于某种混沌之中,吃了不少亏。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国际体系,拥抱全球化的过程,让中国懂得“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它们不是永远一成不变,不是时时都要变,而是“与事俱变”的客观存在,应当引起政策抉择者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