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朱自清的出生地如何表述,《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民国人物传·朱自清传》(中华书局年版)、《朱自清传》(陈孝全著)等权威资料都有定论:表述为“江苏省东海县”,也有资料具体到“江苏省东海县平明镇”。
但也有一种争议的观点,认为:应当将朱自清的出生地表述为“江苏省海州”,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市海州区。归纳其依据主要有两个,其一,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中的一句话:“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出生在海州。”其二,通过朱自清作品的只言片语,找出其受“海州”方言影响的例子,来证明朱自清是海州区人。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主观猜测、不足为旁证的依据。
笔者以为,表述为“江苏省海州”是不合适的,现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一起讨论。
壹
关于对朱自清生活时代的出生地的名称基本认知
第一、朱自清出生时,其出生地的行*区划属于“海州直隶州”。
《东海县志》记述:“东海”作为行*区划,始于秦始皇26年(前年)设东海郡。之后,历经变革,大多是在“东海”、“海州”两个名称更迭。清朝雍正二年(年),海州升格为海州直隶州,一直延续到民国元年(年)。
朱自清出生于年,也就是说,朱自清出生一直到他14岁,他的出生地区域名曰“海州(直隶州)”。少年时代朱自清的脑海里,出生地是“海州(直隶州)”。
第二、朱自清写《我是扬州人》时,其出生地的区域已改称“东海县”达34年之久。
《我是扬州人》写于年,当时朱自清48岁。民国元年(年),改海州直隶州为东海县(县治设于“海州”城)。直到朱自清年去世,“东海县”一直存在。成年之后,他理解的出生地就是“东海县”。
“海州直隶州”和“东海县”是两个具有先后、同等关系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几乎是天壤之别。打个比方,如果说“海州直隶州”和“东海县”相当于今天的省辖市的话,“连云港市海州”只是一个小城镇。
贰
对“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出生在海州。”表述的正确理解
第一,如何理解“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
年,朱自清的出生地称为“东海县”已经34年,海州直隶州早已烟消云散了。所以,句子中的“江苏东海”就是当时地理现状的陈述,应当理解为:我家是从先祖才到(现在的)江苏东海做小官。(现在的)东海就是(过去的)海州(直隶州)。每个人对自己出生时期的所在地都会很在意,所以,“东海就是海州”不过是朱自清对自己出生地名称更换的一个顺便解释而已。
需要说明的是,朱自清语言中的“海州”的内涵只是“海州直隶州”,因为只有“海州直隶州”才和“东海”是同级区域概念,而县治“海州”城从属于“东海”。有研究者将朱自清语言里的“海州”(海州直隶州)理解为“海州”城,甚至是今天的海州区,完全不符合基本认知和语言逻辑,显然不妥。
陈武先生在其《朱自清童年“背影”留在了哪里》认为“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一句中“东海”与“海州”顺序不对,是朱自清的笔误。笔者以为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朱自清所表述的是他生活时代时空坐标上的地理现状,而不是从今天读者的时空坐标去审视。
第二、如何正确理解“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
有研究者认为,现在的海州区是当时陇海铁路的终点,甚至在研究文章中配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的海州火车站图片,这是不符合史实的。我们需要首先对陇海铁路的建造历史有一个全面了解。
《清末陇海铁路研究》(郭少丹,苏州大学出版社,年版)有这样的记载:民国10年(年),陇海铁路徐州至海州段、观音堂至灵宝段同时开工建设,民国14年(年)7月1日,陇海铁路运河至海州段竣工通车至新浦、大浦。也就是说,海州站以东还有新浦、大浦两站,陇海铁路的东终点站是大浦(今猴嘴,旧称大浦港)。年之后,铁路修至今天连云港港口区域。有研究者以为年朱自清说的“陇海路的终点”就是海州火车站,就大错特错了。
▲年前后的陇海铁路站点时刻表,海州以东还有新浦、大浦两站
但是,年的朱自清文中表述没有问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所说的“终点”不是一个车站,而是一个区域——东海县。就像我们今天说“京沪线”的终点是上海(指上海市),而不是上海的某个火车站。前文论述过:朱自清写《我是扬州人》时,其出生地已称“东海县”。因此,此处表示应当理解为:(年的)东海就是(清末民初的)海州(直隶州),现在(的东海)是陇海路的终点。
叁
用朱自清作品中的只言片语来狭义地证明其出生地的准确位置,有牵强附会之嫌
陈武先生在其《朱自清童年“背影”留在了哪里》列举了细读朱自清文章中“当间”“老在行”“腻得慌”和“浑淘淘”等词语,认为是“地道的海州话”,其实不然。比如,“当间”是近现代汉语标准词语,《现代汉语词典》都有详细解释,主要是用于口语,意思指正中,中间。例句:堂屋当间儿放着一张大方桌。现代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如: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十:“灵柩停在操场的当间。”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姚志兰夹在女同志当间,随着一群背红十字包的人跑上桥去。”而作为表达“正中,中间”含义的苏北方言词是“当央(阳)”,比如,堂屋当央(阳)放着一张大方桌。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对“老在行”“腻得慌”和“浑淘淘”等词语一一解释,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查阅现代汉语有关资料。
肆
朱自清家族与东海县平明镇的关系
《档案与建设》(年08期)刊登刘成文先生的《朱自清与连云港》一文有这样的表述:新浦区临洪村的卞光成老人说:“当年,我爷爷进城做生意的时候,经常看到朱自清的祖父,他非常有学问,老百姓都说他是皇帝的老师呢。……朱自清旧居临水面街,是青砖筑就的两层小楼……”
此处所描述的“朱自清的祖父”故事属以讹传讹,完全是张冠李戴了。
清朝末年的海州直隶州确实有一位知名乡绅是皇帝的老师,但不是朱自清的祖父,而是住在海州城内的朱璐。朱璐(~),东海县平明镇平明村人,光绪十五年(年)及第进士,次年授内阁中书,历任邮传部主*,后任太子少傅,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启蒙老师,曾出任高丽的大使,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曾两次出使日本。朱璐为人刚直,目睹朝廷腐败,于清末毅然辞官回乡,当时朱璐回乡后就住在海州城内,他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朱大老爷”,今天海州地区还有关于这位“朱大老爷”的一些传说故事。《朱自清与连云港》所说的“旧居临水面街,是青砖筑就的两层小楼”如果存在的话,应当是朱璐的寓所。
正如所有研究朱自清的人们都知道的:朱自清的曾祖父朱子擎娶了苏北涟水(连云港市灌南县)花园庄首富乔氏女为妻,并搬到花园庄居住,他给儿子起名叫朱则余(朱自清的爷爷),号菊坡。
光绪年间,朱则余经人引荐,前往海州城拜会和他同姓的、东海知名乡绅朱璐,当时的朱姓为海州城外西郊的平明镇大姓家族。作为外乡人的朱则余,举家搬至距海州城很近的平明居住,以图同姓庇护,朱则余的居所大概位置在位于今天的东海县平明镇埠上村东北、蔷薇河畔的海州城西门外。清朝末年的平明镇包括了今天东海县张湾乡、海州区新坝乡和锦屏镇的部分区域,与海州城接壤。在朱璐的提携下,朱则余出任海州承审官,负责这一地区民刑案件的审理工作。其间,朱则余的儿子朱鸿钧与妻周氏成婚,年11月,朱自清出生。这也是有文献资料将朱自清出生地注释为“江苏省东海县平明镇”的缘由。
至此,朱自清《我是扬州人》说自己“我就生在海州”的一段话就非常好理解了:年,朱自清说: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年的)东海就是(清末民初的)海州(海州直隶州),现在(的东海)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海州直隶州)。
综上,有关权威资料关于朱自清的出生地的表述完全正确,毋庸置疑: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年11月22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如果表述得更准确一些,就表述为: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年11月22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
因朱自清祖辈、父辈是一般士大夫家庭家族,直至朱自清成名后才引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