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05年荣毅仁逝世,作为中国唯一世界 [复制链接]

1#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探索了许多社会主义道路的方法,最后才确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在此之前,“资本”和“资本家”一类词汇,在国内是非常敏感的,但中国农商自古并进,都很发达,自然也存在商人。

荣毅仁就是其中一位,并且算得上是其中经历最为传奇的一位,没有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将近一半人口的吃、穿,一度都靠着荣家的企业。新中国成立以后,荣毅仁坚持留在国内,成了陈毅“钦点”的荣氏企业合法代表。

最牛的,是毛主席亲口评论的一句话:“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只有他们一家。”

这句话直接说出了荣氏家族的庞大,而且出自毛主席之口,更加让这个信息的可信度大大提高。如果之前人们对于荣氏家族的财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毛主席的这句话,无疑是给荣氏划定了一个标准。

称作“财团”的同时,也意味着,荣氏家族就是“资本家”。

既然是资本家,为什么还要留在国内?为何又会受到毛主席、邓小平、陈毅等领导人的格外重视呢?原因也很简单:民国时期的所谓“四大家族”是资本家,但他们剥削的是劳动人民,而荣家不同,虽然是财团,但他们是为了人民工作,是“红色资本家”。

年10月26日,这个庞大家族的灵*人物,从前真正的掌舵人,荣毅仁,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去世的时候,荣毅仁已经把荣家产业交给了下一代,而他自己则担任着中国国家副主席的职位。

从富家公子,到财团领袖,再到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一生历经了北洋*府、民国*府、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这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并且在每一处节点上,都大放光彩。作为荣家的灵*人物,荣毅仁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史诗。

因为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兴盛衰亡,背后也包含着整个国家的历史变迁。

这一切的背后,也有许许多多的疑问:荣毅仁的传奇一生究竟发生过哪些惊心动魄的事情?荣家在他的带领下,如何成为“中国唯一财团家族”的?荣毅仁逝世以后,荣家后人后来又怎么样了?

这一切,都要先从荣毅仁讲起。

荣毅仁出生在年5月1日的江苏省无锡市,出生的时候,荣毅仁就已经是“含着金汤匙”的少爷了。荣毅仁的祖父叫荣熙泰,是开钱庄的,放在今天就是开银行的,可想而知,祖上就是富商。

所谓“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在荣家也压根没有任何作用。因为荣熙泰的儿子、荣毅仁的父辈们,也都不是什么沉醉于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到了荣毅仁父辈这一代,原本的钱庄生意越做越大,还在纺织、面粉等行业成了大拿。

荣毅仁出生的时候,荣家除了钱庄,还是国内最大的纺织、面粉巨头,也就是所谓的“棉纱大王”、“面粉大王”。民国时期著名的“宋家三姐妹”靠的正是宋耀如做生意给她们打下的江山,而宋耀如比起荣家,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到了荣毅仁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这位荣家公子还不知道,他们家的产业已经垄断了中国一半人。穿衣服,用荣家的棉纱,吃饭,要吃荣家的粮食,做生意贷款、去银行存钱,存的是荣家的银行。

鉴于当时动乱的*局,这样的巨富在中国,自然是“大财团”,而且在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有这样的成绩,自然在世界上也数得上号。

因此,荣毅仁的身份在当时自然也是尊贵的,毕竟在这样的家庭,他就是太子爷。荣家的资本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数量之巨,影响之大,中国很难有另一个这样的财团。

然而,真正让荣家走上巅峰的,不是最初的荣熙泰,也不是第二代的两位“大王”荣德胜和荣敬宗,而是那时候还是个孩子的荣毅仁,未来的荣家第三代掌舵人。

因为家庭的原因,荣毅仁当然跟同时期的大部分中国孩子不一样。那时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读书还是一件奢望,一是因为乱世,二是因为贫穷,但荣毅仁从小接受的,就是中西合璧的教育。

因此,荣毅仁从小就是一个既有开阔视野,也有爱国情怀的人。

青年时代的荣毅仁更加充满魅力,当然,一方面是因为家世。但是荣毅仁本身,也因为从小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有渊博的知识和贵族的气质,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因此无论他在哪里出现,都像是自带光环的焦点。

当然,荣毅仁之所以能打破“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并且让荣家走上更高的巅峰,自然不是因为这些原因,真正的原因,还是荣家的家教非常的好。

对于荣毅仁这些荣家子弟,家里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但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味的娇惯。毕竟想要成为一个成熟的财团家族,对子弟的培养应该是方方面面的。荣毅仁很小的时候,就被家里送到工厂,跟其他工人一起劳动。

除了一起劳动,也是同吃同睡,并且在父亲的严厉监督下,还不能用自己的身份搞特殊,一旦被发现,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些锻炼都是荣毅仁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的,因此荣毅仁身上虽然有“贵族气质”,但没有“贵族架子”。

更重要的是,这些经历也让荣毅仁心里有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对世界更深刻的认识。

荣毅仁长大以后,荣家面临的第一大劫难,就是抗日战争。

荣家产业多在上海,而上海正是抗日战争的“重灾区”,大多数建筑都在炮火下成了废墟,更何况生意。荣家的产业在抗日战争中被破坏了很多,为了躲避战乱,荣家不得不放下生意,转去香港避难。

结果一大家子刚到香港,伯父荣敬宗就因病去世了,荣家的担子就落在了荣毅仁和父亲荣德胜身上。战乱年代,生意更难做,工作繁多,年仅22岁的荣毅仁也就开始正式辅佐自己的父亲,走上了从商的道路。

起初,荣毅仁是在无锡茂新面粉公司做助理经理。商海也是江湖,那时候的荣毅仁在别人眼里,虽然是公子哥,但也只是一个毛头小子,各方面都不成熟。但他们不知道,荣毅仁曾经连工人都做过,毫无纨绔之风。

进入公司以后,荣毅仁也是稳扎稳打,无论是生意还是人情世故,都表现得很成熟,也很快让一众“老人”都服气了。然而,在荣毅仁成长的同时,荣家的第二次劫难也很快就来了。

这一次,是因为蒋经国。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中,国民*虽然一边在正面战场打仗,另一边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中共的压迫。然而对着抗战的深入,国民*也越来越不得民心,这也意味着中共越来越得到工农阶级和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的支持。

后来的解放战争,更是如此。这样的大背景下面,国民*的经济大受冲击。为了缓解自身的危机,由蒋经国出面,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把中国各个大公司的钱都洗劫了一番。荣家那时候没有参与*治,自然就成了重点对象。

蒋经国对荣家给出的理由是,荣家卖发霉的烂面粉给*府,*府拿去给*队的*人吃,结果*人吃了都拉肚子,进而导致了东北的失守。

这个理由放在任何时代来看,都是极其愚蠢的发言,但凡聪明一点,蒋经国也会找一个用意不那么明显的理由,把东北失守的帽子扣在一家普通的民间企业头上,这样的*府不仅不显得正义,反而会受到百姓的怀疑。

当时国民*本来就已经节节败退,全国解放指日可待,这无疑是给他们又烧了一把火。当然,这也不排除他们早就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只是想找个借口在撤退之前再捞一笔钱。

荣家的第一次劫难,国民*没能救他们,这一次,中共站了出来。

就在蒋经国决定对荣家发动最后的“攻击”时,解放*的队伍开进了上海,蒋经国也只能连夜收拾着铺盖卷跑了。也正是这样,原本不问*治的荣毅仁对共产*有了一些好感,但真正让他跟共产*走到一起的,是因为另一件事情。

上海解放以后,街头上出现了一大群席地而睡的解放*官兵,唯一去打扰百姓的,就是有的连队有伤病员,但一时没有热水,于是有人去找百姓要一点热水给伤病员喝。这一切,都被荣毅仁看在了眼里。

毕竟那时候对于很多人而言,只要是部队,就是“不好”的,这也是中国人民经历了连年的动荡养成的“后遗症”。而解放*的做法,却让他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共产*和解放*,荣毅仁也是其中之一,并且深受震撼。

正是因此,在国内绝大多数资本家带着家产离开中国的时候,荣毅仁态度坚定地留了下来,并且跟父亲一起做出了“三不*策”:绝不迁厂、决不转移资金、决不离开无锡。

新中国成立以后,荣毅仁的父亲退休,荣毅仁也把在外躲避战乱的家人都接回了上海。而荣毅仁本身,也正式接过父亲的班,成了荣家第三代的真正掌舵人,成了全国工商界人士的重要人物。

正是这时候,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专门对荣毅仁说:“你就是荣氏企业在上海的唯一代表,以后荣氏企业所有的家族企业,通通归你一个人掌管。”

这句话也让荣毅仁安下心,在国家的帮助下,荣氏处理了很多企业的问题,包括如何给工人发放薪资(之前因为战乱,很多人没能领到钱,也无法联系),如何跟国家的体系、*策融合发展。

后来,荣毅仁也成为了全国*协委员,受邀去了中南海,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毛主席等领导人也很重视荣毅仁,当时荣毅仁跟周总理坐在一桌,周总理看到了只有30多岁的荣毅仁,还打趣地说:“哟,少壮派!”

荣毅仁面对这些领导人,仍然是不卑不亢。慢慢地,在商界,他就有了“红色资本家”、“少壮派”的外号。

后来,国家开始工商业改造,荣毅仁也丝毫没有犹豫地配合起国家。要知道,那时候的荣家基本上是中国工商界的龙头,他们带头,其他的企业自然也会跟着配合。荣毅仁也明白改革是利国利民的,于是率先提出了“公私合营”。

之后,毛主席还专门到荣毅仁的工厂视察,这一举动也肯定了荣毅仁的贡献。

后来,荣毅仁更是做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举动:把所有的家族企业都捐给国家。而荣毅仁也由商转*,把企业交给了其他人管理,自己以民主*派人士的身份,参与到了*界的新中国建设中。

在*界,荣毅仁做过上海市副市长、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副主席等职,在每个岗位上都有所建树。当然,荣毅仁还有另一项壮举也是必须要提的,就是创办了如今的“中信集团”。

改革开放以后,在邓小平的带领下,荣毅仁创办的“中信集团”几乎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张名片,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力,也大大提高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到这时候,荣家虽然把企业都捐给了国家,但依然是国内的大家族之一。荣毅仁去世以后,还留下了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这些子女也继承了荣家的家风,作风低调,鲜有露面,但一直在各自的行业里发光发热。大女儿荣智和曾是上海沪港幼稚园园长,如今也已经年迈,在上海定居养老。二女儿荣智平也在上海,但鲜有消息。

小女儿荣智婉嫁给了马有恒,其父亲是全国*协副主席马万祺,两夫妻生活在澳门。而三女儿荣智元的命运却有些悲惨,小时候就得了脑炎,被误诊后成了痴呆,后来又患肺癌而死,荣毅仁夫妻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荣毅仁的独子名叫荣智健,作为独子,自然更是“少爷”,从小衣食无忧,也有过一段大手大脚的日子,但后来还是勤勉做事,如今在中信集团工作。中信集团,如今已经是国家的国资企业了。

这样的“红色家族”,经过了历史的沉淀,越发的有底蕴,国家和社会都是需要的,原因正是他们真正的财富不是物质,而是自起初传下来的、到荣毅仁发扬光大的家国情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