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17岁少年跳桥: 中国式父母到底欠了孩子什么
Kf03mXLrtdr - 2020/1/26 12:02:00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伊心】4月17日晚,上海17岁少年汤某因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批评后,在母亲载其回家途中跳桥身亡。根据网上的视频显示,短短5秒内,一个管教不好孩子的气愤的母亲,瞬间沦为一个痛失爱子的悲痛的母亲。  是的,悲剧就发生在短短数秒,但是酝酿这场悲剧的种子,绝不会在今夜才种下。  无论是身边事还是新闻报道中,我们见证过太多个“亲子关系”演化成矛盾悲剧的例子。父母也会追问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最期盼的生命”被亲手养成了“最亲密的敌人”?多少无解和无奈化成了那一句“上辈子欠你的”,然而“中国式”的父母到底欠了孩子什么?  “中国式”的父母最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绝对权威型”  父母说的一定是对的,和孩子的相处方式是典型的“平时不指导,有错必管教”。这种亲子关系下的孩子会随着日渐成熟和父母的关系愈渐生疏,遇到什么问题第一时间也不会想到找父母沟通,最终出现彼此双方的“零沟通”。  “无底线溺爱型”  只要能尽量满足孩子都竭力达成,但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缺乏“是非对错”的教育指引,最终会导致孩子极度自我地把家内标准等同于社会标准。这种亲子关系在社会新闻上出现过很多例子:“妈宝”;不给零花钱便殴打母亲;小男孩摸女性屁股被警告,父母却骂对方不要脸等。  “角色缺失型”  因为各种工作或现实因素,无暇参与孩子成长,以其他方式弥补却忽视了孩子最大的需求是“耐心地陪伴”。这种亲子关系会让孩子看起来是在“被关心”,实际内心非常孤独,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内心其实是非常敏感的,这种“说不出哪里好也说不出哪里不好”的亲子关系有时会累积很多隐性问题。  而遗憾的是,这三种“中国式”的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拒绝对孩子实现基于个体尊重的平等对话。要不就是居高临下的父母,要不就是言听计从的父母,要不就是无暇顾及没空对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话的父母,总之,孩子想要的“朋友式”的,能毫无顾忌告诉秘密的父母,几乎是一种幻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很多孩子看到国外一些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方式时会心生羡慕的原因。  “中国式”的父母欠孩子一句:“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做你的朋友吗?”  前阵子引起热议的综艺《我家那闺女》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吴昕在和母亲沟通时,妈妈意外地表达了对女儿内心世界的不自知。母亲说是在看了节目之后才知道女儿心里承受了那么多的不开心和自责。  当下的吴昕默默地流着眼泪诉说着内心的愧疚与委屈,吴昕从小就是个很乖的小孩,听父母的话,没有干过什么叛逆的事,而之前关于感情的任性选择,是她第一次违背父母的意思,所以在得到不好结果时她不敢说,因为自责,觉得她是因为当初的“不乖”才会这样。  可能很多人会说,都三十多岁了怎么还为这点事哭,但我却很能理解她的感受,其实只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没说过一次“如果犯错了,没关系的,爸爸妈妈会原谅而且依然很爱你”。  很多中国传统式的家庭教育里,父母缺少了一些表达,历史时代社会等诸多因素让父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不会表达爱,也不愿说那些腻歪的话”。  但是,他们却误会了,孩子需要的从来不只是一句“我爱你”,也需要“你真棒”,“别怕,爸爸(妈妈)在”,“没关系,下次注意就行了”,“没事,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是你的错”,“如果你觉得没问题,我尊重你的决定”等等等等。孩子需要的从来不是几个字,而是一个肯定,一个臂膀,一份安全感,一份底气。  他们想说:爸爸妈妈,您知道这份感受有多么重要吗?  会让我不再觉得您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我好……  会让我不再委屈明明是淘气的表弟的错,您却总是在训我比他大却不懂事……  会让我知道万一我没做好,我还是会被温柔地原谅……  会让我遇到渣男痛苦迷失的时候,有勇气回家,因为哪怕一切从头再来,你们仍是保护我的铠甲……   那样的话,我大概就不会因为打破了学校的玻璃留下一封遗书就走了,也不会因为在学校做错事让您生气让您丢人而真的觉得可能自己不配活着。  我个人特别欣赏吴尊印在T恤上的“给女儿男友的十句话”,其中一句是“I am prepared to go to jail” (我做好了蹲监狱的准备,如果你敢欺负我女儿的话),这样一句话和这么保护自己的老爸,将是女儿一生的底气,永远的超级英雄。  是的,孩子的超级英雄不应该总是“美国队长”,给孩子点赞的也不应该仅仅是朋友圈,在孩子脆弱的时候,失意的时候,受欺负的时候,和他们站在一个阵营,少一点“打压式”教育,取而代之的是把赞扬和勇气重新交还给他们,或许我们可以改变太多的眼泪和遗憾。  “中国式”的父母欠孩子一句:“我和你永远是一国的”。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内在小孩”,英文是”inner child”。如果一个人幼年时期的心理需求(安全感和爱)没有得到满足,潜意识中的“内在小孩”就会永远“卡”在那个地方,并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寻求补偿。  在感到安全时,内在小孩时不会出来的。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难,“内在小孩”就会出现并表现出有别于成熟理智的失控、焦虑、崩溃、脆弱等状态。这种情绪状态绝不是“孩子气”,也和年龄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基于童年经历引发的心理应激反应。  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内在小孩”的存在,甚至会有很多声音,包括来自父母的声音说这叫“不成熟”或者“作”。然而在心理学中,“内在小孩”是一个很重要且不能被忽视的课题,属于潜意识的一部分。  《都挺好》中*饰演的苏明玉就有很明显的“内在小孩”问题。她是一个优秀的事业成功的商界女性,在职场英姿飒爽非常自信,但观众也清楚的看到了即使这样看似优秀而强大的她,身上却有着一根童年时期“原生家庭”亲手扎在她心头的刺。  其中一集在苏明玉被二哥打后,拿到苏明成的忏悔视频。她躲在硕大豪宅里的一个小角落,停不下来反复翻看视频,边哭边看。那个时候她的“内在小孩”早已被唤醒,恐惧、孤独、委屈又无助,她深知那根刺插在她心里最柔软的位置,而那里有一个需求从未被满足过的自卑缺爱的小孩。  为什么要提到“内在小孩”这个心理学议题?  我始终认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而家庭教育所涵盖的绝不仅仅是提供好的物质生活、多给点零用钱、报几个培训班或者送进名校,心理层面的关注和精神世界的构建也至关重要。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和了解到由于孩子成长阶段心理层面的缺失所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者可能会酿成悲剧甚至影响其一生。  在“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备受关注的今天,我们一定要明确一点:“内在小孩”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最为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内在小孩”的存在,更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可能就是促成其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推手。  我们只有了解它的存在,并了解它可能引发的深远影响和后果时,或许才会在“亲子关系“中把这个根源性问题重视起来。请一定不要忽视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心理层面的关注与关心,更不要对孩子的过错进行无谓的指责和打击。  我也希望,父母可以静下国外治疗白癜风心来问一问自己,“我的心里是否也有着或者有过这样一个小孩”?那个小小的自己,或受过伤,或有过不想忘记的记忆,或有想守护的幼稚而单纯的美好,他原本也是自己童年最亲密的影子,却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小心被遗忘在了时空的角落。  孩子现在的困惑,不也是父母当年的困惑吗?  孩子现在的小错误,不也是父母当年的小错误吗?  孩子现在的反抗,不也和当年的自己一样勇敢吗?当年的那个自己,想要的是怎样的爱和童年呢?  最简单而珍贵的爱,是接受和成全,学会接受和承认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是啊,第一次为人父母,不就像他们第一次为人子女吗?不完美的我们,不应该苛求孩子的完美,而是应该守护属于他们,也属于自己的“内在小孩”。  “中国式”的父母欠孩子一句:“我们一起进步好不好?”  抱抱亲爱的孩子吧,那个让我们变成父母,不仅陪着他,他也陪着我们长大的孩子。  在第一次相遇,第一次听到他心跳时,他听过我们当初最单纯美好的小心愿:健康平安就好。  尽可能给他多一点的爱吧,多一点的耐心,多一点的陪伴,让他像夏日里的蒲公英一样快乐地自由地在花间奔跑。  如果他心里有委屈,请你们学会倾听,学会小心翼翼地把他心里的刺一点点拔掉,填上草,种上花,盖一所向阳的房子—— 一个让我们永远找得回孩子天真笑容的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17岁少年跳桥: 中国式父母到底欠了孩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