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全球30感染者的困惑,谁来治愈新冠后
TUhjnbcbe - 2024/7/30 23:06:00

谁能想到,新冠病毒有可能引发阿尔兹海默症。

今年2月,发表在临床神经学领域顶级期刊《Alzheimer‘sDementia》的一项研究震惊市场:

因新冠重症死亡的病例中,部分病例的脑细胞中出现数量异常的tau蛋白和β-淀粉样蛋白斑块。

这些症状,恰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典型特征。

虽然上述研究仅是一个猜想,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确切的数据证明,但感染新冠后,引发长期后遗症,却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这可能包括体温升高、干咳、疲惫等不良反应,还极有可能引发部分患者的神经系统病症。在学术上,这些都被统称为——Long-COVID。

按照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估计约30%新冠患者都会出现Long-COVID症状。

显然,除了要对新冠病毒进行预防、治疗,如何治疗患有长期后遗症的患者,将影响降至最低,已经成为医药行业必须考虑的下一课题。

目前,海外的讨论越来越多,相关临床研究也开始增加。这,是否会成为新冠疫苗、中和抗体、口服药之后,又一个大风口呢?

/01/

发生率30%?

警惕“Long-COVID”

从新冠病毒出现在大众视野算起,至今也不过两年时间。如此短的时间中,人们发明了疫苗,推出了口服药,体现出惊人的效率。

但即使如此,新冠病毒身上依然有着许许多多的谜团等着医学界去挖掘。比如,在很多人将新冠归结为短期症状的急性传染病时,往往会忽略了“Long-COVID”现象所带来的长期危害。

何为“Long-COVID”呢?其实目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官方定义,据最早发现“Long-COVID”现象的英国学者总结,“患者新冠康复后,仍持续超过12周出现症状,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就可以定性为“Long-COVID”。

简单来说,就是新冠后遗症。

由目前的数据统计分析,疲劳是最常见的后遗症。除此之外,气促、丧失味觉、丧失嗅觉、焦虑抑郁也是常见的情况,涉及人类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尤其是很多糖尿病史和体重指数较高的患者,他们出现“Long-COVID”现象的概率更高。

或许很多朋友认为,这些症状表现十分轻微,完全没有必要上纲上线。然而这些只不过是能够被外界观测到的,实际除了这些已知的症状,还有可能给患者带来很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潜在风险。

去年,美国学者曾做了这样一组对照试验,与季节性流感住院患者相比,新冠住院患者康复6个月内死亡风险会出人意料的上升51%。

在1.36万名新冠住院患者与1.4万名流感住院患者对比中,新冠康复者半年内每名患者中的超额死亡达到28.79例,是流感住院患者的约3.5倍。

此外,《柳叶刀》也曾在去年8月发布研究,“Long-COVID”症状在新冠患者出院1年后可能会仍旧存在,虽然很多患者1年后的健康状况已经相较出院6个月有明显改善,但仍未恢复至健康基线水平。

简单总结不难发现,“Long-COVID”的症状表现虽然并非急性,但却可能给患者带来暂时未知的潜在风险。

就在刚刚过去的4月18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披露了一份研究报告,估计约30%的新冠患者都会出现“Long-COVID”症状。

更让人胆寒的是,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目前业界却对“Long-COVID”的成因和导致的风险知之甚少。

尤其在海外疫情已经严重到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如何降低“Long-COVID”的影响,已然成为药企的必修课题。

/02/

“Long-COVID”暂无特效药

长期来看,与短期感染性相比,新冠真正难对付的恐怕是神秘莫测的“Long-COVID”症状。

就目前而言,行业内尚没有针对“Long-COVID”明显有效的药物,专家们也并不清楚如何缓解“Long-COVID”症状。

理论上,虽然降低疾病严重程度的药物可能会降低“Long-COVID”的影响,但“Long-COVID”往往并不与急性疾病有关,且接近于没有症状。

针对“Long-COVID”这种幽灵般的情况,英国在去年设立了20个专门收治“Long-COVID”的诊所,但这些诊所并不能对患者提供任何的治愈性治疗。

那么如何才能显著降低“Long-COVID”对患者的影响呢?目前唯有注射疫苗一条路。

今年2月,英国卫生和社会保健部做了一项关于疫苗与“Long-COVID”的研究,对比了接受两针新冠疫苗和一针也没有注射的人群。

研究发现,接受两针新冠疫苗的患者,12周后“Long-COVID”症状的几率降低41%,成为唯一有效的预防手段。

不过,虽然新冠疫苗对预防“Long-COVID”有数据支撑,但这些统计实则是在前几代病毒基础上进行的,而对如今感染性更强的奥密克戎是否有效,依然需要更多试验数据的验证。

那么,对缓解重症很有效的口服药,如Paxlovid是否可以治疗“Long-COVID”呢?

很遗憾,所有已经上市的新冠口服药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上市时间过短,缺乏真实有效的临床数据。

“Long-Covid”的确诊最少也要12周时间,更不要说去治好这种症状了。尽管有个例曾声称自己通过服用口服药明显缓解了“Long-COVID”症状,但在没有系统性临床验证的情况下,新冠口服药尚不能被视作有效控制“Long-COVID”的手段。

/03/

是否会成为下一个风口

在刚刚过去的年,新冠疫苗成为最大的风口。无论是国内的科兴,还是海外的辉瑞、Moderna、BioNTech,业绩都因为新冠疫苗而迅速飙升。

但现在,关于疫苗最新的讨论则在于,是否供大于求。月初,彭博社报道称,莫德纳生产的新冠疫苗开始被拒绝,这是全球疫苗供大于求的最新迹象。

其实,随着全球疫苗渗透率的不断攀升,像年那样辉煌的销售数据恐难以重现。而这也只不过是新冠防治策略的一个缩影。

回溯过往,从年的恐慌,到年的稳定,全球防治策略实则是在发生动态变化的。伴随着防治策略的改变,新冠的产品主线也从检测试剂过渡至新冠疫苗。

聚焦当下,年的需求主线,其实已经较为明朗,那就是新冠口服药。如辉瑞的口服药Paxlovid,就极有可能在今年接棒疫苗Comirnaty,成为公司业绩新的增长点。

不难发现,全球新冠的防治策略,正在由预防向治疗转变。

放眼未来,在短期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后,如何攻克影响更加长远的“Long-C

OVID”或将成为药企下一个争夺的焦点。

除了包括《自然》杂志等各大期刊的学术探讨,临床研究也在推进。据美国临床试验招募网站ClinicalTrials披露的数据,目前针对于“Long-Covid”患者募集的临床试验数据为项,整体仍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

辉瑞对这一市场,也不能说是没有想法。Paxlovi开展的临床试验中,包括对受试者进行为期六个月的随访。

类似于辉瑞Paxlovid这样的口服药产品,由于本身具备缓解新冠重症的功效,若能攻克“Long-COVID”或许也不会让人感到太意外。

当然,“Long-COVID”的影响更加隐蔽,也更加复杂,包含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人体系统。因此,这背后的难度会极大。但其中的机会,可能远远大于目前我们所看到的。

后新冠时代,不再是短期的急性症状治疗,而有可能是一次长期的慢性病防治。对于药企而言,这种认知的转变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球30感染者的困惑,谁来治愈新冠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