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1日,医院内,新四军老战士耿志文躺在病床上,此时已经是弥留之际,经过医生们的奋力抢救,最终还是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家人,也听不见自己老伴的声音,甚至来不及道别,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两天后,耿志文遗体火化结束,老人的儿女们在骨灰里发现了呈不规则圆弧状,大约有指甲盖大小的一块黑色金属片一样的不明物体,他们才瞬间明白,这就是导致父亲常年“风湿”的真正元凶,也第一次见到了它的模样。
这片存在耿志文身体内部的黑色炮弹片,既是他曾经过往战争里“功勋”的证明,也是与他相伴七十几年反复折磨他的“朋友”,早已与他融为一体,成为了身体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具有黑色冰凉金属质感的弹片,记载了战斗英雄耿志文一段段战火硝烟里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同时也意味着在一次次枪林弹雨里,至今已记不清多少次的生死考验。
年,毛主席和朱德在井冈山会师成功,此时耿志文出生在安徽合县东堡耿村,祖上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世代以种庄稼为生,父母每天在田地里辛苦操劳,勉强能养活一家人的温饱生活。
耿志文有兄弟四人,他在家里排行最小,从记事起就每天跟着哥哥们干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以此减轻父母的负担,特别懂事乖巧,因此,一家人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也还算和乐融融,日子相对比较平静幸福。
但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这样的平静日子就从此一去不复返,日寇的铁蹄长驱直入,原本有些偏僻的家乡,从此也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耿志文原本清贫的家里,想要谋生本就极为艰难,此时更加雪上加霜,甚至连如何生存都成为了一种奢望。
从来不会有什么救世主,只有祖国强大起来,才能有好的生活,才能有尊严地活着,与其就这样受人肆意欺凌,就这样坐以待毙,不如勇敢的抗争吧,选择未必会有出路,但是不选择将会是绝路,这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爆发出无穷力量的根本原因。
年,年仅15岁的耿志文,在“抗日救国,保卫家乡”的爱国教育宣传号召下,毅然选择告别了自己的父母,告别了自己的兄弟,参加了新四军,紧跟着部队的步伐,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战斗争。
临走之时,耿志文在自家的地里,画了一个大大的叉,誓言不把鬼子赶走,今生不再回家乡,小小年纪的他识字不多,也不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道理,但是同样有着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从此,耿志文开始跟随新四军四处征战,辗转各地,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由于作战勇敢,每次都能很好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慢慢从最开始普通司号员成为了班长、排长·····,一路晋升成为了指战员。
当然,耿志文在多次抗日战斗中也数次负伤,但每次只要一上战场,他仍然是那个冲锋在前,毫无畏惧的战士。晚年时,耿志文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战争经历:“每次战斗前都没有想着要回来,打日本鬼子确实难,我们的装备比他们差距太大了,但是气势一定不能输!”
耿志文对于自己全身上下不同程度的伤痕,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让他有些伤心难过的是,一直到战争结束,才从老家得知消息,父亲因为身体原因不幸早早病逝,而他却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让他每当想起来这件事,都感到有些愧疚。
在抗日战争中,多次英勇作战的战斗中里,最让耿志文记忆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发生在江苏盐城。
当时,耿志文已经升任班长,由于是在敌占区作战,时刻都面临着被包围抓捕的危险。有一次,上级组织上安排他带领整班12名战士,渡江侦查日军的炮兵阵地情况,刚开始一路上都比较顺利,顺利的绕过了日军的交通封锁线,到达了目的地。
但是,他们刚要绘制完成地图时,不小心还是被日军的哨兵发现了,耿志文只好快速吩咐战士们撤退,一边突围一边还击,谁知日军越来越多,最终把他们逼到了长江边上,眼看就要被敌人抓住,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强行渡江。
日军越逼越近,并开始用机枪对耿志文全班人进行疯狂扫射,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根本无法正面对抗,基本上也不可能突围成功,他们全班战士冒险跳入了奔流的长江,结果前去侦查测绘十二人,最后仅剩下耿志文和其他二个战士,其余战友要么牺牲在日军枪口之下,要么被滚滚奔腾的江水卷走,可谓代价非常惨重!
不过,战友们用生命换回来的侦查情报,给后续部队的进攻带来了胜利,经过一天激烈的战斗后,把驻守的日军全部歼灭了。耿志文和其他二位战友由于这次任务表现出色,获得了首长陈毅的夸奖,并且荣获了部队颁发的特别嘉奖。
后来,由于日军部队的不停地“扫荡”,耿志文所在部队只能选择在江苏一带打游击,每天都只能躲在芦苇荡里,当时部队存粮很少,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抓鱼和挖藕来吃,很久才能喝一次粥,肚子里没油水,很容易饿,还每天都咕噜咕噜地响个不停,特别的难受,战友们一起相互鼓劲才勉强熬了过来。
幸亏当地百姓非常支持新四军,特别痛恨日本侵略者,经常主动给他们报告日军的情况,以及最近的日军部队走向,只要确定没有太大的风险后,有时还会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偶尔还给他们送一些粮食和蔬菜。
但是,新四军最缺少的还是武器弹药,日军的反复扫荡,有时难免会遇上,这样一来突围和撤退的损耗的枪支弹药很快,有时候几个人才能用一把枪,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武装力量来对抗日军的围剿,因此,大多数时候只能采取迂回作战的游击方式。
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耿志文和战友们依然坚持作战,随苏北新四军在华东一带参加“反扫荡”战斗数十次,打了许多胜仗,缴获了不少战利品,但是自己也全身多处负伤,但还是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抗日战争末期的一次战役中,耿志文在率队冲锋时,被日军的炸弹炸成重伤,腰部和腿部炸开了花,如果不往前迈一步,他可能当时就牺牲了,医院里养伤半年多的时间,这是耿志文抗战生涯里难得的休息时光。
年,耿志文伤愈复出,跟随新四军继续参加解放战争,由原来的江苏华东一线作战,转移到了西南地区。随后,年仅18岁的耿志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顺利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在那个战火硝烟弥漫的时代,他坚定认为这是一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解放战争中,耿志文随部队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和开封战役。攻入开封城的战斗中,所在部队是最先进入的,但不幸的是,耿志文在激烈交战过程中,左大臂被敌人的子弹直接击穿,随后又被落下的炮弹击飞,直接从城墙上摔了下来。
这次受伤特别严重,耿志文的头部遭受重创,在医院整整昏迷了一个月,才慢慢苏醒了过来,刚醒来的第一句话,就问旁边的医护人员:“开封城打下来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才安心地闭上双眼,再一次昏睡了过去。
由于作战勇敢,耿志文在开封战役结束后,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当然,这只是他其中的一次获奖经历。从抗战到解放战争里,耿志文一直都在参加战斗,所获得的勋章和纪念章厚厚一大摞,这也是他一辈子的荣耀。
一直到战争结束,耿志文才在成都正式安定下来,安徽老家的母亲得知消息后,自此母子俩才得以相见,并告知他父亲病逝的消息,这让他悲伤不已。
而让耿志文稍感欣慰的是母亲还健在,自己曾经的誓言也得以实现,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的领土,也跟随部队取得了全国解放战争,同时也从一名懵懂少年变成了优秀的解放军战士,这一切都让他感到自豪。
新中国成立后,耿志文开始医院政治处指导员,以及西南军区军区军需管理局等职务,一直在成都工作,其亲切和蔼、踏实认真的态度,严于律己、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年,耿志文被中央军委总后勤部授予解放军奖章。医院任职时,医院院长的撮合,认识了自己的人生伴侣蔺芳苏,两人相识相爱,在第二年共同组建了家庭,此后携手一起走过了六十多年风风雨雨的岁月。
妻子蔺芳苏也是一名军人,在军队学的是护士,对于丈夫耿志文的身体受伤情况比较了解,据她的回忆,“头部、腰部、大腿等都受过伤,全身上下几乎没有几块好地方。”尤其是左手臂,由于被敌人的子弹打穿过,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完全提不起重物。
最怕的还是遇到天气变化,一旦这个时候,耿志文的身体就处处感到疼痛,家人刚一开始以为是风湿,也并没有太在意,给他开了一些有关风湿药,太似乎并没有什么效果,后来再三询问后,才知道他曾经被炮弹炸伤过,这才引起注意。
医院有了较为先进仪器设备后,在妻子蔺芳苏强烈要求下,医院进行检查,最后发现他的腰和臀部里面共存有12枚弹片,当时因为战争年代的医疗条件有限,并没有办法取出来,此时已经长在肉里面,而且有些弹片由于太小,手术起来特别麻烦,耿志文也不愿意耽误工作,这件事就这样拖了下来。
耿志文也对自己的家人说,这些就让它们留在身体里面吧,自己也已经习惯了,取出来也麻烦,这些也是自己作战的证明和记忆,每当它们开始“折磨”的时候,也给自己提个醒,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比起那些曾经与自己浴血奋战不幸牺牲的战友们,自己已经很幸运了。
就这样,这些弹片伴随着耿志文一起度过了此后近七十几年的人生,也折磨了他整整70多年的岁月,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或许是耿志文身体里另外11块弹片由于体积太小,加上火葬场高温火化作用,最终都没有找到,只留下了最大的一块,最终家人们在骨灰里发现了。
让人泪目的是,耿志文这位钢铁般的老战士,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躺在病床上还不忘让子女向党组织交出自己的最后一笔党费。
年8月28日下午,耿志文的子女在家里围坐在一起,开始讨论起这块陪伴父亲70余年黑色弹片的保存事宜,由于大家都不清楚该如何保存,也担心由于长久搁置会因为氧化而最终损毁,最终决定请求媒体的帮忙。
经过华西都市报的记者采访整理后,以头版头条报道了抗战老兵耿志文的事迹,并引发了社会民众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