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呷哺呷哺的上市后遗症,凑凑的昙花一现
TUhjnbcbe - 2024/9/17 15:52:00

呷哺呷哺的日子依旧不好过。

近日,呷哺呷哺发布盈利预警,公告显示年公司实现营收61.5亿元,同比增长13%,但同时预期年将录得净亏损约2.75亿元至2.95亿元之间。

据财报数据显示,呷哺呷哺2上一财年亏损2.93亿元,这是呷哺呷哺七年来首次亏损。

呷哺呷哺的股价除在二月末上涨之后,开启一路下跌,当前报3.80港元/股,总市值41.27亿港元。而在去年同期,呷哺呷哺最高价报27港元/股,市值报亿,跌落已近九成。

呷哺呷哺的一年亏损究竟发生了什么?呷哺呷哺推出“凑凑”、呷哺“X”之后还有什么想象力?

且看本文拆解!

一、七年首亏,呷哺呷哺经历了什么?

继海底捞之后,号称“连锁火锅第一股”的呷哺呷哺也迎来亏损,这也是呷哺呷哺自年登上港交所之后首次亏损。

(图片:天眼查)

据呷哺呷哺3月末公布的财报显示,其在年全年收入实现61.47亿元,同比上涨12.7%。但在收入上涨的同时,呷哺呷哺实现2.93亿元的亏损。

早在3月11日,呷哺呷哺就曾发布公告预警了这一结果,受限于年全年关闭约家餐厅,导致长期资产一次性亏损,这与海底捞同期亏损原因保持一致;其次则是部分餐厅经营层面的亏损,业绩下滑、疫情原因等导致的亏损额约为2.2亿元。

同时,呷哺呷哺也提出自年新冠疫情影响之下,部分餐厅虽未关门,但无法营业带来的长期消耗。

抛开疫情影响,呷哺呷哺在疫情还未到来的年就隐有增速放缓之势。

据数据显示,年,呷哺呷哺年、年营收分别是47.34元、6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2%、27.4%,增速分别比上一年下降3.6%、1.8%。

营收增速放缓趋势下,随着近几年的扩张,呷哺呷哺的净利润迎来下滑,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年、年、年、年和年,呷哺呷哺净利润同比增长为39.7%、14.2%、10.1%、-37.7%和-99.4%。

当然,呷哺呷哺可以“甩锅”给疫情大环境,但另一方面,呷哺呷哺自身就没有问题吗?

二、呷哺之后,“凑凑”转身

决定连锁餐饮品牌的关键其一在于供应链。

较为成熟的供应链、品控对餐饮品牌的毛利等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能最大化保证口味、品质和经营管理;其二在于品牌调性,呷哺呷哺本就以“性价比”标签出拳,净利润等关键指标总体偏低。

这也意味着,呷哺呷哺需要在各个环节进行成本控制,以维持净利润。例如呷哺呷哺无法像海底捞一般在服务质量上做大文章,也无法像巴奴一样重点培育“毛肚”等品质食材。

如果说,决定呷哺呷哺能否冲击IPO的核心是规模和目标人群,那么决定呷哺呷哺进一步成长的则是品牌。

呷哺呷哺也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于是在高端火锅投资热潮之下,推出了“凑凑”品牌。

呷哺呷哺并因此从外部聘请CEO张振纬。带着浓厚“家族企业”标签的呷哺呷哺因此广受行业议论。

张振纬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年,凑凑开启第一家门店,四年后,凑凑门店数开出+门店,该品牌也常在各大城市被“排队王”、“网红店”、“高端”、“有特色”等标签跟随。

自创办后,凑凑对呷哺呷哺的营收贡献日益增大。

年至年,呷哺呷哺营收分别为27.58亿元、36.64亿元、47.34亿元、60.3亿元和54.55亿元,而凑凑在同期营收为1.96亿元、3.60亿元、5.56亿元、12亿元、16.89亿元。

如果从明面上看,凑凑几乎是呷哺呷哺集团中的“长期想象力”,但,真的如此吗?

三、“内讧”之后,尴尬的呷哺

年,曾带领凑凑走向“光芒”的CEO张振纬于4月离职,紧接着在5月,呷哺集团行政总裁(CEO)赵怡5月底被免职,后者曾发文暗指被董事长报复,视为“内部人士内讧”,这场内讧风波一直持续到七月。

即使张振纬后续接受采访时否认了这一“传闻”,但呷哺呷哺的股价却在这半年中迎来大幅跌落,从28港元/股一路跌到7元/股,市值蒸发近70%,这似乎也是如“云里雾里”似的作为回应。

在品牌侧,呷哺呷哺和“凑凑”即使都属于一个集团,但却属于定位不同的品牌。

据财报显示,年,呷哺呷哺、凑凑两大品牌营收分别占总营收的57.3%、38.30%。凑凑的人均消费已经从年的元增加至年的.6元,而呷哺呷哺客单价维持在60-80之间。

凑凑的出现,看似为呷哺呷哺带来了增长希望,但遗憾的是二者也曾爆发品牌“内讧”。

年,呷哺呷哺宣布自己的品牌转型计划,董事长称,未来将转型为休闲正餐,以“火锅+茶饮”的组合来打造“火锅界中的星巴克”。

首先是将门店小火锅餐位、吧台全部去除,取而代之将凑凑的装修复刻,并在装修上也向凑凑靠拢。

但很快,问题就接踵而至,呷哺呷哺意图更好地“满足年轻消费者的新需求”,但实际上的年轻人并不全是“野性消费”。

首先是呷哺呷哺的目标人群本就是追求性价比、一人食人群,强行改道不仅不会改变用户心智,反而会流失原有人群。

其次在已有凑凑高端品牌的情况下,内部将另一品牌升级,实现品牌“内讧”,造成的管理消耗也并不小。

作为普通消费者,很少会有人过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呷哺呷哺的上市后遗症,凑凑的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