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周易文化的来源)
作者:融一先生
出品:萨缘堂
在东方遥远年代的中国大地上,诞生了一部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奇书《周易》。这是用最简单的阴阳符号象征来阐述最复杂的宇宙、大自然及人类社会变化规律的最古老而奇特的哲学专著。纵观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大凡凝聚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思想,其源盖出于《周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体大思精。《周易》的形成和完备,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所以说,易道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的哲理光芒发自远古,映照今天,又源源不断地启迪着未来。
《周易》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根。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伏羲画八卦,为我国文字的雏形;文王演周易,是我国文化的开端。文王的儿子,创造周代文化黄金时代的周公,著作《爻辞》。用文字阐述易理,始称《周易》。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潜心读《易》,使人深切感受到《易》学智慧于人生各领域中之无所不在。孔子晚年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经过岁月的浪淘沙汰和鉴别比较,历史终于选定了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易》为群经之首也”,这就成为历代经学研究者共同遵循的观念。
《周易》以阴阳变化阐释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以占断启示天理亦即人道的变化法则,究明这一法则,就可以把握人生立身处世的要谛。综观《周易》六十四卦,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理,是先哲们对人生经验的积累和思考,闪烁着探索人类未来道路的智慧火花,也回荡着对后人的苦心劝诫,其深刻、其博大、其用心良苦,不能不令人叹服。了解《周易》的思想,要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系辞”中,去仔细玩味,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周易》中的人生哲理,微言大义,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顺应时势,刚健自强。
人类生活在广袤无涯的大自然之中,每日一抬头就见到辽阔的天空,一举足就接触厚实的大地。日月运行,寒暑更迭。“天”之雨露和“地”之膏泽养育着人类及大自然万物。天地的变化,风雨寒温,阴晴霜雪,动静炎凉,无不直接影响我们的生存现状。因此,天地变化规律,成为人类自古以来最为敏感的问题,也成为以探究“天人”之学为主要内容的《周易》哲学的一条主线。《易》是天人之学。《易》述天理,天理即人道。人怎样与自然界(天、地)相协调?这是事关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因此,古人历来十分重视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汉代学者讲求的“天人感应”,孟子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均是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某方面思考。《系辞下传》追述伏羲作八卦的情状时说:“古者包牺(即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教导人们做事要顺乎时势。所谓“顺”,就是承天而时行。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凡事都应顺势而为,不可强求,更不能逆取。强求逆取之事必有后遗症。若时机尚不成熟,应耐心等待。任何事物永远都在变动之中,“变易”是整本《易经》最关键的内容。《易经》的道理,是在无路可走时,就要变化,变化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长久。黄帝、尧、舜能遵循这一变通的原理,当然会得到天的保佑,吉祥没有不利。所以,不必奔波辛劳,垂着手无须有所作为,就使天下太平。读过《周易》的人要明白,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目前的状态,接着它迟早会变向相反方面去。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于变化中生成与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而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之所在。
《周易》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一开始形成就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命运变迁规律的总结,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祸福经验的积累和哲人们对这些经验思考的结晶。《周易》从产生到完善,三易其名,历时数千年,许多结论是先人通过无数次的亲身体验,是用牺牲、苦难和挫折换来的。这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康德曾说:“我们的责任不是为了制作书本,而是为了制作人格;不是为了赢得战役和疆土,而是为了行为间的秩序和安宁。真正的大师的杰作是一种合宜的生活方式。”康德的理想和期盼包括康德在内的西方哲学家并没有能达到。但是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人的《周易》就已经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知行合一”,中国的学术历来和社会政治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周易》的头脑就是地地道道地彻底代表中国人的心态,几千年来中国人很重视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掌握时机,顺应时势,洞察幽微,转危为机,中国人把这一过程叫做“几”(可视同为“机”)。所以,《易传》说:“知几其神乎。”几是可以掌握到的,掌握几靠什么?靠一种直觉的能力。政治家观时变,如张良、诸葛亮看社会变动,所以他们有先见之明,那就是从几着眼。因为每一个时代开始的时候都有一个发动的过程。什么时候,从哪个地方发动呢?一般人糊里糊涂,聪明的人、冷静的人才看得清楚。政治家看时代要看趋势,看事变之几。
整本《周易》往往用自然的规律来说出人事的变化,由现在有这样的“因”导致未来有这样的“果”。人类的变化和人类建立的社会就是《周易》所说的“人文化成”。而“文化”两字的意思,就是由此而来。中国古老的《书经》(《尚书》)已经说出“人惟万物之灵”。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这是说,无心,无思,致诚,达到人我两忘的极度寂静,就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恶,吉凶祸福,也就是通达神明,必然就能担当天下之事“易与天地准”就是《周易》这部经典与天地相应不违,丝丝入扣。任何事情都在发展变化,天有春夏秋冬,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风水轮回转。就人事来说,我们在最不幸的阶段时,要利用这个时机来磨练自己的心性、才能和知识,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的一切灾难就是未来幸福的基石。今天的灾难越重,未来的幸福就越大越多。“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智慧,应当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应当像地一样谦卑;睿知圣哲,遵循这一天地的法则,崇尚智慧与礼仪,使道德修养有所成就,而能施展于事业中,就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兼善天下了。“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亦即,将道德修养,聪明才智,施展于事业中,使人与物一并得到济助,因应天地的变化法则,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才是“盛德大业”。又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有抱负的贤明君子,就应当体察天地生生不息的大德,日新又新,致力于无穷的伟大事业。
《周易》把自强不息作为天理第一法则,人生第一要义。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了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应当自强不息,造福社会。这就是《周易》的道德理想。对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中华民族精神来说,自强不息的坚强气质,是其最高的哲学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乾》卦中。君子的行为,是以完成品德修养为目的。君子追求学问,以累积知识;抱着怀疑的态度,以明辨是非;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以仁爱的态度,为行为的准则。“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君子就应当像雷雨般普施恩泽,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够兴起伟大的事业。个人若是缺少了阳刚正气,则见义不能勇为,遇难不敢举步,怯弱无能,碌碌无为,生命终将成为毫无价值的摆设!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少了阳刚之气,也将无法振奋自强,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阳刚之气是大自然及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生命灵魂之本质基因。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由《乾》《坤》两卦背后深层的哲学思想发展而来,所以《周易》对中国文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纲领就是尊乾而法坤。人生道德修养,自应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效法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德学识修养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业上施展抱负,才能共同促进社会发展,人类向上;这就是参赞天地造化的功能,至高无上的大事业;而道德与事业的关系,也由此产生。
第二,坚守正道,常怀忧患。
冷静考察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的现实环境,往往影响、陶冶甚至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品格。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在人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于是,中国古人确立了“君子”和“小人”的概念。十一世纪初叶,中国北宋的著名哲学家张载提出“《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的观点,相当精确地概括了《周易》哲学明显的思想倾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