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面对面丨王凡了不起的新生儿科医生
TUhjnbcbe - 2024/12/21 17:53:00

“又有‘小天使’对我笑了,今天的手术绝对顺利。”

医院新生儿科,主任王凡口中的“小天使”,就是科里那些刚出生就因早产或先天疾病而入院治疗的宝宝。他们有一个“传统”:如果谁收到了“天使的微笑”,那他当天一定会充满“好运气”。

如果不够喜欢孩子,可能无法理解那种喜悦。但王凡不同,每当提起科里的小患儿,她眼睛里、言谈间总是透露着难掩的欢喜。对她来说,爱孩子,是让她成为了不起的新生儿科医生的第一步。

△医院来源网络

他一对我笑我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事情忙完的时候,王凡会习惯性地到病房里转一下。她给孩子喂奶时,看着他们大口大口地吸吮,心情就会好起来。要是遇到大胖小子,憨憨冲她一笑,她觉得“世界上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王凡一直都特别喜欢孩子,当上医生后,这份爱意,被她留在了工作的每一处。“其实治疗得当,大部分孩子都是能救活的。”在她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而帮助别人守护这份希望,也许就是新生儿科医生的意义。

△为宝宝进行诊断

在进入新生儿医生职涯前,也有想尝试过别的行业。“我小时候成绩不好,因为大专读了医学,才成为医生。”毕业后,王医院儿科,医院改制,待遇受到了很大影响。“总不能每个月拿着两百块过日子”,当时的王凡有想过试着换一份更挣钱的工作。于是短短一两年时间,她尝试过服装、美容行业,也干过家教,还南下打过工。年轻、懵懂的王凡没有迷失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反而在一次次的尝试后更明确自己对医学心生向往。

年,王凡参加了专升本的考试。年,她考上了兰大二院研究生,开始专攻新生儿专业。临近毕业那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正在开展一项关于“西部计划”的培训,为西部医生提供为期一年的新生儿专业、PICU专业免费培训。王凡毫不犹豫报了名,并顺利通过考试。一年时间里,她接触到了东部更前沿的技术、理念,获得了更扎实的专业学习。回忆起那一年的学习时光,王凡忍不住感叹,“好像打开了我的一扇窗,我对新生儿的治疗彻底改观了。”

之后,工作、读博、晋升,王凡发现她愈发喜欢新生儿专业。

她不清楚这份喜欢从何而来,也许是将危重患儿从死亡边缘救回时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也许是身为医者捍卫生命与健康的那一份责任感,又也许,仅仅是因为她抱起柔软的小宝宝时,他们向她露出了一个微笑。

“我相信你,要等你来”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大声的哭和笑,是健康孩子才有的表达方式。但这安静的背后,王凡见过明明可以争取,却轻言放弃的家长;也见过明知无能为力,却依旧执着挣扎的母亲。这些冷暖的交织,让她窥见了人生的复杂,也探知了父母之爱的纯粹。而她与患儿家属的关系,也因为共同面对过这些生死攸关而有了不同的意义。

还在二院当实习生的王凡曾遇到过一位出生后长时间重度窒息的孩子。经过救治与诊断,这个孩子很难完全康复,就算当下救活,未来的生存质量和这个家庭要面对的一切都必定不会轻松。王凡对这个孩子印象很深,因为那是她作为医生第一次明确地建议家属放弃这个没有希望的孩子,但对方没有接纳。医生提供专业建议,决定由家属来做。

第二年,王凡轮转到小儿神经科,她在那里又遇到了这位妈妈带着孩子来做康复。“但其实孩子情况并不好,已经瘫痪了,不会吃东西,必须要下胃管,康复意义并不大。”特别是当她知道,为救治这个没有希望的孩子,这个农村家庭投入了全部的财力,最后连家里唯一用于耕地的牛都卖了。

王凡不忍,在孩子第一个阶段疗程结束后,她宽慰这位母亲,“这个孩子‘老天’要收走了”。这次后,王凡没有再见到过她,也不知道她是接受了残酷的现实,还是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寻找奇迹。

△为患儿实施治疗

直到年,王凡从上海进修回来,在新生儿科上班。医院就被同事叫住,说有一位家属不肯办理住院,一定要等她。王凡在科室里见到对方时第一眼就认出来了,是6年前的那位母亲。她带第二个孩子来看黄疸,而之前那个孩子还是没有顺利活下来。王凡问她为什么一直等她不办理住院。对方说,“我相信你,要等你来。”

几年前王凡曾真诚地对她说过,“老天要收走这个孩子”,被她记在心里很多年。而再见时,她说的一句“我相信你”,也一直感动与鞭策着王凡。

关于当医生的责任、态度,这些抽象的道理变成现实中最实际的答案时,大概就是患者家属的一句“我相信你”。

二胎黄疸宝宝经过治疗健康出院了。这位妈妈特意带着自己绣的鞋垫到科室里来分给医生和护士,唯独王凡被她拉到了一旁。

“她从包里拿出另外两双包好的递给我,她说看我个子不高,知道我脚小。”

底线与坚守

从医多年的王凡心里有一个绝对不能跨过的底线。“我绝对不收家属一分钱,有时他们实在要送一些水果,拒绝不了我就放在科室里和大家一起吃。”

全力救治每一个孩子,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是她的工作,于她而言,这才是对病人负责,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但她的这根底线,也常常不被家属理解。有一回,她遇到一位患儿爸爸,在她回家的路上拦下她。被拒绝后也一直不死心跟着。之后,见王凡实在不愿收,他二话不说把钱掏出来塞到她怀里,转身便跑。王凡追不上他,又急着去接孩子放学。没办法,只能给护士长打电话,让她们赶紧凑了钱先垫着,把患儿住院费交了。

不仅是因为规定,王凡深知孩子生病对很多家庭来说已经是一种经济负担,她希望从家属身上得到的回馈方式是心里与行为上的理解。在行医这条路上,她学到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还有很多人生的道理。

△为科室进行患儿治疗示范

客观公正、办事细致、做人豁达,是王凡从她人生中三位老师身上学到的优点,也是她在职业生涯中一直坚守的品格。她研究生时期的导师是兰州大学的朱保权老师,他的客观、公正让王凡印象深刻。读博时期,遇到了做事认真细致的西安交大刘俐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生活上刘老师对她也有很高的要求。王凡深受老师们的影响,无论是科室管理还是带学生,她尽力做到对人不偏见、对事讲细致。她手下有7个研究生,大到论文的选题、框架,小到标点符号,王凡都要一一审过。

在兰大二院新生儿科,前任主任、现任副院长徐丁也给予她很大帮助。“我这个人性格风风火火的,徐院跟我相反,她常劝我‘要淡定’。”王凡笑着说,直到现在,无论大大小小,甚至是家里的事她都跟她商量。她从徐院长身上看到遇事时的“豁达”。“现在大环境不好,对于这种无力去改变的事情,要豁达一点。”

△王凡(右1)与徐丁副院长

我们要做别人治不了的病症

王凡口中的大环境,是这几年来困扰着许多新生儿科医生的问题。尽管“三孩政策”放开,但出生率不断下降是事实,这是新生儿科室发展面临的一项挑战。而近年来新生儿疑难杂症的增加,又让科室抓住了发展的机遇。

△进行学术分享的王凡

在王凡看来,科室扩床已不是最佳选择,但兰大二院医院,外科综合实力在甘肃名列前茅。“医院的技术力量,我们要做别人治不了的疑难问题。”兰大二院新生儿科聚焦新生儿外科的复杂疾病,医院技术力量,成功治疗了诸如食管气管瘘、胃肠穿孔、脑脊膜膨出、先天性心脏病、肾脏疾病等新生儿疑难杂症。医院有无法治疗的重症患儿,则可以通过专家会诊或直接转运至兰大二院进行治疗。

△王凡(右1)与同事

为患儿打造“一站式”的综合性治疗是王凡和她同事的目标。患儿不仅在NICU病房得到全心全意的治疗,出院后,利用科里建立的高危儿的随访平台系统,对这部分孩子进行长期规范的随访,最大可能地减少早产儿、危重儿神经系统后遗症,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

这些年里,王凡治愈了许许多多的孩子。有的也许出院后便再也不会有交集,但她却真实地参与过他们的人生。她给予孩子们健康,但从她自己的角度来说,她也从他们的笑容中收获了许多慰藉与治愈。也许,互相治愈,是对一名新生儿科医生的最佳解读。

1
查看完整版本: 面对面丨王凡了不起的新生儿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