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贾似道误国,误在哪里如果南宋不灭亡,他就
TUhjnbcbe - 2025/1/15 19:26:00

南宋度宗,咸淳五年(年)十二月。赋闲在家的贾似道收到了一封,从鄂州(今湖北武昌)传回临安的讣告。讣告中,一个关键人物的突然离世,让贾似道无比震惊,一股无法遏制的无助感,油然而生……

但此时,贾似道还来不及为故人的逝去而悲恸。一人之死,彻底打乱了他多年的部署,他不得不重新调整方略,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

但是,蒙古人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美剧《马可波罗》贾似道

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年)四月十六日,宋理宗加封贾似道为少师,急速征召贾似道入朝主政。四月二十八日,贾似道正式入朝谒见了宋理宗。

我们很难准确地揣测贾似道此时的心境,但可以想见的是,骤登大位的他,内心既有入朝主政的欣喜和意气,但同样也有对未来的惶恐和不安。

贾似道与秦桧、韩侂胄、史弥远并列南宋四大“权臣”。但事实上,他并不具备成为一个权臣的基本条件。他既没有在中央行政机构,执政的经验,也没有上层官僚阶层的拥趸,就连他曾经仰仗的姐姐贾贵妃,也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病逝了。

翻看贾似道的履历,他几乎是沿着其父贾涉,当年的足迹,在两淮、荆湖等边境地区,从一名实务官僚起步,一步步地靠近权力中枢。

而促成贾似道入朝主政的重要原因,正是一年前的鄂州大捷。贾似道成功指挥鄂州保卫战,阻止了蒙古人进一步南下的兵势,暂时稳定了蒙宋局势。

这场不期而至的“特殊”胜利,给整个南宋带来了数年的和平发展期。同时,也将贾似道从一个地方主政大员,推上了中央执政宰相的位置。

我们不能否认贾似道在鄂州保卫战中的积极作用,事实上,正是因为有贾似道的驰援和牵制,鄂州城才得以坚守三个月,而不被攻破。

但在这场战役中,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容和细节,是绝不能被公之于天下。这些内容大多数是对贾似道不利的,一旦曝光,贾似道将在众人的谩骂和皇帝的斥责下,彻底流放江湖。而事实证明,贾似道此后的诸般行径,几乎都由此而起。

但正所谓“纸包不住火”,贾似道可以堵住南宋的悠悠众口,可是远在江北的蒙古人,贾似道却只能“望江兴叹”。

就在贾似道登堂拜相,意气风发时。蒙古方面,一个人的突然出使,让贾似道意识到,自己的遮羞布,随时都有可能被撕掉……

景定元年,七月初一。贾似道顺应理宗的心意,完成册立忠王赵禥为皇太子的典礼,被理宗称为“定策功臣”。一时间,无上的荣誉都加持在贾似道一人身上,仕途似乎是一片光明。但是,就在这个月的月末,蒙古方面以郝经为正使的蒙古使节团,从宿州到达了扬州。贾似道的仕途一下子由光明转为黑暗。他不得不对这突如其来的使者,做出必要的处理……

郝经使团,是由当时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亲自派出的。此时的蒙古,早已陷入汗位之争,阿里不哥与忽必烈斗得难分难解,蒙古方面已无暇继续伐宋,只能暂时和议。而郝经出使的目的,则是与南宋方面进一步确定鄂州之战时,双方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和议条约。

和议?什么和议?谁同意和议的?如果郝经顺利入朝觐见理宗,那么这三个问题将是理宗最大的疑惑。但贾似道的心里再清楚不过,开庆元年(年)的鄂州保卫战,实则是另有一番原委……

开庆元年,九月。忽必烈率领蒙古军,抢渡长江,包围鄂州。南宋方面以贾似道为首,发起鄂州保卫战,蒙古军围困鄂州三个月,宋军殊死奋战,蒙古军最终仅攻破城东南角。

然而,紧张的战事到了十一月,贾似道意外得到了蒙古大汗蒙哥病逝四川的消息。他认为这是同蒙古议和的大好时机。遂遣宋京赴蒙古大营,与忽必烈议和。

但彼时的忽必烈仅是方面军统帅,并无签署和议之权限。加之,此时忽必烈的兄弟,阿里不哥已经在漠北开始行动,忽必烈急于班师争斗汗位,无暇顾及和议,便草草敷衍了宋京,撤军北归,和议之事也被搁置起来。

但实际上,贾似道在鄂州前线的所谓和议行为,并不能代表南宋朝廷,仅仅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南宋中央对此一无所知,宋理宗更是一直被蒙在鼓里。而郝经的贸然到访,势必要戳穿贾似道的和议丑闻!

宋理宗赵昀

贾似道政治丑闻的败露,仅仅是郝经使宋的一个副作用。实际上,郝经的到访,很大程度上要让南宋必须面临一个重要抉择—是战?是和?

由于宋蒙两国国力的巨大差距,如果接受郝经入朝,几乎就意味着以后的宋蒙关系必将走向议和。按说,这应该是符合贾似道意愿的。但正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从地方大员到中央宰相,角色转换,也让贾似道对蒙古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主政者的角度出发,他更希望殊死一战,保住南宋的半壁江山,以此来成就他的“不世之功”。更何况,他是以“抗蒙英雄”的形象入朝拜相。

从人设形象到政治走向,此时的和议对贾似道而言,绝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但实际上,放弃和议,并不意味着贾似道就要与蒙古开战。贾似道虽然深受皇帝的信任,但他在权力中枢的资历尚浅,作为战略指导者的声望还不够高,没有拥有牢固的权力基础,连作为武将阶层、边防军队实力派代表的资格都还不具备。在战场上,他同样也得不到有权势的驻边将领的支持和协力。

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决定了贾似道不能,也不敢同蒙古开战。于是,在和、战之间,他选择了第三条路,既不和也不战。

他授意亲信,淮东安抚使李庭芝,将郝经扣留在南宋在真州(今江苏仪征)的军营中,杜绝了郝经使宋可能会引起的一系列后果。只是这一扣,就是十六年,直到南宋灭亡前夕,郝经才得以被释放。

郝经虽然被扣留了,和议的丑闻也被遮盖起来了,战、和的问题也“成功”躲了过去。但这件事再次提醒贾似道,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政治势力是如此的单薄。

他迫切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以及将要面对的战争。而在此之前,他首先要清除掉那些曾经“正色立朝”的同僚。

贾似道的政治肃清计划,很快就迫不及待地展开。景定元年,冬十月。贾似道将对政敌的清除上升为国家意志化;首先是对前一年在鄂州战役中表现无能的前丞相丁大全的罢免和驱逐,而后丞相吴潜被流放循州,第三年六月在当地被毒杀。此后,所有丁、吴二人的相关者都被诬以“同党”,受到驱逐。

《续编》中有这样一条,关于这次肃清计划的记载:

丁大全、吴潜欺君无君,流毒稔祸,害民蹙国……而二佞之党,怀设伏慝,布在京城,各私所主,及咎朕躬。其令台谏察举以闻,当寘于罪,以为同恶相济之戒。凡在党人,永不录用。

这如同是一条政治宣言,在此宣言下,贾似道将所有不认可之人全部驱逐出权力集团之外。但宋代的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政治斗争从来都不局限于高层的文臣官僚之内。在武将、边境将领中,这种肃清也在急速地展开。这就是打算法的强制推行。

所谓“打算法”,具体地说,就是针对蒙哥、忽必烈伐宋时期,南宋对蒙作战过程中,所用军费的特别会计监察。

根据记载,南宋方面“前后出缗钱万,银、帛各万两、匹”。从开庆元年九月至次年景定元年三月,仅仅半年多时间,南宋政权几乎投尽了国家的一切财力。

在战争结束一年半后,再对战争中的军费进行特别的会计监察,对于其间不适当的支出,要求予以偿还,并将获罪的将领投狱治罪,直至死于狱中。这种情况是史无前例的。

从景定二年()六月开始,贾似道的肃清矛头开始对准,不久前还在鄂州与他并肩作战的同袍。不可否认,南宋晚期军费支出过大,边将贪墨的情况,已是不争的事实。贾似道的“打算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震慑的作用,但与之相比,其留下的后遗症则更甚!

在这次会计监察中,所有被委任为监察者的,都是依附于贾似道的党徒。如对江东西宣抚使赵葵进行监察的,就是与其素有矛盾的沿江制置使马祖光。马祖光在赵葵身上找不出财务问题,就强词夺理,诬指他在前一年的元宵节上,灯宴费支出不正当。

实际上,这一次会计监察行为,几乎将当时南宋沿边的最高军事长官清洗了一遍,江东西宣抚使赵葵、沿江制置副使史严之、湖南安抚使向士璧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了政治清洗。其中的史严之与贾似道还有亲属关系,但依旧不能幸免。

但如此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边将空缺,将由谁来顶替?事实上,这一个问题,贾似道早有打算!

早在“打算法”实施的前一年,贾似道就开始着手建立一套以自己为核心的,藩镇防御体系。所谓藩镇防御,也就是将某一地区的军权、政权和财权集中在一起,以此为一藩镇,抵御蒙古人南侵。其实,藩镇防御体系并不是贾似道最先提出来的,早在鄂州保卫战之前,文天祥就曾经提出过“仿方镇以建守”,只不过碍于时局的影响未能实施。

贾似道最初觐见宋理宗时,就明确表示了自己的防御理念:“今天下之势,保藩篱,则下可保堂奥。有三边,则可有内地”。所谓藩篱,即两淮地区,所谓三边即四川、荆湖、两淮。

事实上,从后来贾似道的诸多行为来看,他试图依托三边防御,建立一个集权的军事独裁体制,并以此来对抗蒙古方面的入侵。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边将的人事安排上,特别是荆湖战区、两淮战区的军事长官的安排上。

贾似道的亲信吕文德和李庭芝,分别在荆湖战区和两淮战区,任职军事长官长达十年之久,这是有宋一代,从未有过的先例。而且贾似道对这一人事安排,是有笃定般的信心。他在入朝伊始,就毫不犹豫地签署了任命诏书,将南宋边防的三分之二,完全交给了吕、李二人。由此也形成了吕文德(江陵府)—李庭芝(扬州)—贾似道(临安),这种藩镇鼎足的体制。

其中坐镇荆湖的吕文德,是个不可不提的人物。吕文德的头衔之多,实属罕见:赐太尉、保康军节度使;京湖安抚制置兼屯田大使、四川宣抚使兼知鄂州。兼马军都指挥使;湖广总领。

其中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是禁军长官;京湖安抚制置、京湖安抚制置则是两地的军令、军政最高指挥者;

最关键的湖广总领,是南宋特有的地方军事财政机关,管辖数路财源,担当该地驻屯禁军钱粮的措置、移送和供给;并通过财政来监理统制军队,甚至领有监视将领的任务。因此,总领所长官是由中央直接派遣文官担当的。而吕文德作为一个武职官员,却能长期担任这一职务,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异例。

有意思的是,湖广总领的前任正是贾似道,这不可不说,算得上是某种意义上的“权力传递”。

坐镇两淮的李庭芝,则是以贾似道义弟的身份,为其掌握权柄。被授以两淮安抚制置副使兼知扬州的身份,成为两淮战区的最高长官。但与吕文德不同的是,他更像是孟珙的继任者。孟珙临终前,举荐贾似道接替自己坐镇京湖,同时,也将李庭芝托付给贾似道。

李庭芝主政两淮期间,成功恢复了扬州产业的大宗盐利;为备战对蒙战争而募集了两万流民,创建“武锐军”;兴办学校;在水旱之际出私财而尽力赈灾,因此当地百姓“德之如父母”。

其驻守的扬州,直到行都临安陷落、南宋皇室成员被掳到北方后,仍在他的领导下,坚持不肯投降。这应该就是李庭芝在扬州经营的结果。而且其名下名士辈出,背负幼帝赴海自尽的陆秀夫,就是出在李庭芝幕下。

独裁、集权往往是贬义词,是社会形态非正常化的一种体现,是自由、民主最大的敌人。但是,当某个国家或者政体出现空前的危机时,集权政府往往是最有力和最高效的。南宋末年,亦是如此。

在某些历史瞬间,我们或许能感受到贾似道的用意,松散的军事架构,很难抵御蒙古人强有力的进攻。军政集权化,也许稍有一线生机,只是由此所产生的“副作用”则是其难以预料的。

咸淳五年(年)十二月,贾似道收到了一封,从鄂州(今湖北武昌)传回临安的讣告:吕文德去世了!

吕文德的骤然离世,对贾似道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在《襄阳始末》中记载贾似道得知吕文德病故后“日为忧皇,几失匕箸……以文德声望、智略,高出流辈,仅能自保,仓卒谋帅,复难其人”。

几乎被托付了一切国政的关键性人物的死亡,无疑是贾似道藩镇防御体系整体性的危机。而早在一年前,蒙古人就已经在襄阳、樊城外围要地,修筑城堡,构筑长围。南宋的形势已经迫在眉睫。而贾似道搞的军事独裁体制的短板,也在这一刻显露无疑。

襄樊的形势虽然非常紧急,但这并不是贾似道最为关切的。因为眼下更紧急的任务则是;吕文德生前曾拥有的强大权力由谁来继承,怎样来转移,或者说,这次战争由谁来做阵前指挥!因为这关系到贾似道的防御体系的完整。

其时,最好的方法,是由贾似道自己来接收吕文德的所有权力,亲自到江陵府和鄂州,直接指挥军队与蒙古军对决。

但他实际选择的是将吕文德的诸权限,分割给数人继承。首先,任命吕文德的弟弟吕文焕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继续襄阳的防卫;

其次,把贾似道最信赖的李庭芝由扬州移任至江陵府,任命为京湖制置大使知江陵府,委以主战场荆湖方面的全体军政、军令权;

最后,不顾服丧休职的惯例,将吕文德生前所拥有的强大的军事、财政、民政权,转由吕文德的长子吕师夔继承;另外,吕文德的军事职务,禁军统帅权,由其女婿范文虎继承。

然而,这种权力分割和世袭方式的局限性以及破产,很快就在当时的战争状况下显现出来。

范文虎觊觎李庭芝的权力,致书贾似道表示“吾讲兵数万入襄阳,一战可平,但无使听命于李庭芝,事成则功归恩相”。战场上不能保证统一指挥,则是败军之迹。而贾似道居然容忍了范文虎的轻率行为,致使将帅不和,襄樊救援失利,最终彻底失陷。

实际上,从吕文德去世后,能够明显感觉到贾似道有些力不从心。对蒙战事,有些疲于应付。他曾经非常笃定的藩镇防御体系,随着吕文德的离世,发生了无法弥合的裂缝。

最关键的是,在襄樊战役期间,作为最终战略的制定者,贾似道始终没有确定,南宋在对蒙作战中,究竟以哪里为绝对防守线,是保襄樊?还是守鄂州?南宋的军事重心究竟在哪里,无从知晓!

但在国内,特别是在南宋中央,不断有人要求继续救援襄樊,但贾似道都以一句“纵襄阳失守,岂遽危亡?”打发掉。对如此重要的襄樊,贾似道始终不重视,这一点始终让人无法勘破其中……

而在襄樊方面,虽然正面防卫的吕文焕军和其他支援部队作了英勇不屈的战斗,到了咸淳八年(年)十一月初,南宋军队救援失败、襄阳防卫崩溃的气氛已相当浓厚了。

统辖荆湖军政、军令的京湖制置安抚使李庭芝,怀着战胜蒙元的最后希望,向太师、平章军国重事贾似道上奏本提出,请贾似道效仿南宋初年张浚、赵鼎的事例,在现地设都督府,亲自统帅、指挥诸军。

李庭芝明白,只有贾似道的出阵和亲自领导,才能解决边将之间相互对立、互不协作的问题,也是重新统一组织南宋诸边将,对敌作战的唯一途径。

但此时的贾似道,却对襄樊的防卫持怀疑、逡巡的态度。吕文德的去世,以及襄樊地区持续恶化的军事局势,极大的挫败了贾似道力图“再造”的信心。大概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贾似道所构建的以自我为核心的,藩镇防御体系,自他开始便逐渐土崩瓦解。

贾似道不得已转而将目光放回江南,认为襄樊的防卫并不是绝对必须的,而江南的防卫和准备,才是最重要的大事。对李庭芝提出的,在鄂州设置都督府和出阵的请求,也是敷衍答复,就此作罢。

南宋方面对襄樊的放弃,使这座坚守了5年的城市,迅速沦陷。主将吕文焕出降,则表示,贾似道构建的藩镇防御体系,彻底崩溃。而蒙古方面则充分利用吕文焕及其背后的影响力,不断劝降南宋在长江沿线城市的守将,为蒙古军的兵下临安,铺平了道路。

投降的不止吕文焕一个,襄樊失陷后。贾似道对吕文德之子吕师夔委以刑部尚书、都督府参赞军事重职,主管长江中游地区军需物资的调达和搬送。可是任命的诏书发出第三天,吕师夔就以江州府(今江西九江)投降蒙古。

誓言以万人破襄阳的,吕文德的女婿范文虎,以沿江重镇安庆府投降蒙古,后来元朝任命范文虎为两浙大都督,还曾一度东征日本。

吕氏旧部的不断投降,让贾似道再难稳坐临安。德祐元年(年)二月,贾似道以精锐7万余人嘱孙虎臣,战舰艘委于夏贵,布阵池州下游的丁家州,而亲自率后军出阵鲁港,发起了对元军的决战。

然而到二月十九日,甚至还未及作任何决战,南宋军就被瓦解了。贾似道自己则在扬州李庭芝军的掩护下逃走。五月,贾似道被召回临安,贬为循州安置,抄没其家,九月,流贬途中被押解他的郑虎臣,在漳州木棉庵处死。

有宋一代,贾似道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且评价非常两极化。从道德立场来评判,贾似道有太多的劣迹,其中真真假假,难辨真伪。但如果完全按照奸臣的眼光来看贾似道,是不准确的。在历史的关键时期,贾似道一定也曾经试图力挽狂澜。但可叹的是,他的力量并不足以带动整个国家。事实上,即使是宁宗朝贸然北伐的韩侂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权力的强度都要远超贾似道。

贾似道算是个权臣吗?好像不太像!贾似道不算是个权臣吗?但又好像有点像!

参考资料:《宋史》、《续编》、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言史社原创,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贾似道误国,误在哪里如果南宋不灭亡,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