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读懂金冬雁说的短暂的轻微的,才能正
TUhjnbcbe - 2025/1/19 18:31:00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专科医院 http://www.znlvye.com/
重新认识新冠病毒

自新冠疫情以来,其实绝大多数人的“病毒认知”都是比较粗浅的,从对原始毒株的各种争议,到对德尔塔变异株的恐惧,再到对奥密克戎大流行的逐步适应,多半都停留在专家们的只言片语上,而对于“长期新冠”的“新冠后遗症”到底意味着什么,始终是不怎么清楚的。

尤其是非医学专业的人,看到“新冠后遗症”这几个字就感觉不自在,总觉得一旦感染上新冠病毒,就好像会落下一辈子的毛病。可事实上,按照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专家金冬雁的说法:“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被感染后的3个月仍存在,且至少持续2个月的,才能被称为新冠后遗症。而美国CDC则认为,被感染后1个月仍出现、复发或存在的相关症状就能称为新冠后遗症。”

翻译一下就是,所谓的“新冠后遗症”其实是指感染病毒后相关症状的持续情况(持续时长、复发情况),而且时限最长是2个月,当然标准可能会变化。言外之意,这个“新冠后遗症”是短期的,跟人们普遍观念里的“终生病根”是没太大关系的。

当然金冬雁还强调:“当前科学界对于“新冠后遗症”的定义都不一致,也没有特异性的检测方法或诊断指标,能获取的新冠后遗症信息全部都来自感染者的自述,这使得结果缺乏客观衡量标准。”

也就是说,现阶段流传的“新冠症状”都是感染者的主观感受,所以很难上升到一般的情况上。这就使得在看待“新冠症状”的问题上出现“小马过河”之问,有说感染后“真要命的”,有说感染后“如同感冒一样”,到底谁说的对,很难做出客观评判。

正确认识新冠后遗症

不过从临床数据来看,重症人群多是老人和婴幼儿,而年轻人中无症状或轻症状的居多。对此金冬雁表示:“新冠后遗症的症状绝大多数都是短暂的,而且症状轻微。不仅如此,在这些症状中,大多数也都是跟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相关的问题,最常见的包括疲倦、头痛、失眠、焦虑等等。”

对于“疲倦、头痛”来讲,这跟寻常感冒的症状类似,如果撇开重症人群,显然对于无症状或轻症状来讲,也可以等同于“感冒”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有医疗专家已经公开表示新冠肺炎是“自限性疾病”了,也就是说,在没有出现慢性病的情况下,表明它在体内能够被免疫系统清除,因此它是自限性的。当然,自限性疾病不等于不需要治疗。因为不同人群之间,免疫能力是不同的。

至于“失眠、焦虑”而言,一方面是对病情认知不足导致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周遭的“不确定性”导致的。比如疫区的管控、以及疫区管控导致生活临时出现的失序,还有就是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等等,总之不见得全是病情导致的症状,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心理变化。

从这个层面再去理解国内的“精准防控”,似乎才能更深刻一些。事实上,从富士康员工“徒步返乡”一事也能看出些许端倪。虽然它是个复杂的事件,但是其中也折射出不少人的病毒认知很粗浅,以至于在判断信息的时候会出现不自觉的恐慌感。

当然关于“新冠后遗症”的致病机理、最终持续时间,科学上也不完全了解,与一般流感和已知疾病不同,科学家对于新冠还有很多的未知。说到底,即便无症状感染者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机会微乎其微,轻症者出现新冠后遗症的比例也远远低于重症者,但是科学界对于新冠的认识上还只停在“对抗阶段”。

科学认知才能科学防疫

至于世界各国的防控情势不同,主要的问题在于应对重症的问题,也就是医疗资源会不会发生挤兑的问题。而触发医疗挤兑除却在于医疗资源匮乏,人们的病毒认知,也就是后遗症的认知不足也可能加剧医疗挤兑。

就比如,有的人因对病毒认知不足的情况下,会误判自己的病情。这方面对照“恐狂症”和“恐艾症”就能很好地理解。甚至从环境上来讲,当大面积人群出现感染时,有些人会因为“谣言”变得更加脆弱,以至于会不自觉地要求“赶紧给自己治”,即便根本没什么大碍。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从一些“紧抓派”和“躺平派”的前后变化上就能看出来。“紧抓派”一开始强调必须紧抓,理由是感染上病毒后“不得了”,可随着不断接受新的信息,以及管控带来的生活不便,便开始改主意了。同样的“躺平派”也是一样,开始觉得放开很好,可是看到周围突然有人因感染后出现重症就开始怕了,觉得“躺平”也不对了。

因此在这样的信息不对称下,金冬雁能站出来及时对“新冠后遗症”进行详解,真可谓算是一剂“解毒”猛药。因为当绝大多数人的“病毒认知”还停留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阶段时,唯有以正视听才能打破层层加码。也就是说,在不断提升对抗病毒能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如何持续更新“病毒认知”,而这才是决定何时该“紧抓”,何时该“躺平”的决定性原因。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懂金冬雁说的短暂的轻微的,才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