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这部最新电影选在当前时间点上线,显得颇为应景。
影片聚焦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越战争,主要讲述五名黑人士兵在当年和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虽然没有白人警察和黑人之间惊心动魄的纠葛,但电影本质上依旧还是在探讨种族歧视问题。
从简介上看,本片很像一部标准美式主旋律商业大片。一群黑人越战老兵回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以迎回死去战友诺曼尸骨的名义,背地里却偷偷找寻几十年前藏匿的整箱金条。
电影一开场就是长达两分多钟的纪录片画面混剪。从战争现场,过度到国内对黑人的仇视,中间还夹杂着大量历史人物关于种族歧视的看法,血腥暴行与美方政治宣传相互呼应,让人感叹历史的可笑和残酷。
为了区分现实和回忆两条时间线,电影采取用不同宽幅比例进行呈现。这样的好处是容易让观众理清头绪,不至于被来回切换的时间线弄得一头雾水,当然,造成的后果是割裂感明显。
对于战争的描写,影片极尽写实。枪林弹雨中的穿梭,子弹射进肉体后鲜血瞬间绽开,以及无处不在的突然死亡,时刻提醒观众,这就是真实的战争,无论打着多么冠冕堂皇的旗号,战争现场就是实实在在的人间地狱。
在这些倒下的美国士兵中,黑人占了很大比例。事实上,美越战争中黑人士兵的数量远远超过他们在美国人口中的占比,于是,黑人是这场战争炮灰的言论不胫而走,促成美国国内日益高涨的反战情绪。借着这股浪潮,以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黑人领袖,更是把整个黑人解放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如此背景下,影片中处处充满着政治隐喻。
老兵重回越南,其实就是找寻当年战争的意义。在战争后遗症的折磨下,美越战争已然成为他们心中最大的梦魇,然而,当这趟旅途到达终点时,他们才发现,为之付出一切的战争好像并没有任何值得铭记的地方,就如这次行动一样,仅剩下金钱和死亡的微笑。
五名战友中,诺曼是他们的精神领袖。他知道自己参与这场战争的目的,所以,对于突然获得的金条,没有选择分掉,而是想用于更崇高的目标:黑人解放事业。他是第一批民族觉醒人,也是黑人运动的先行者,然而,就像任何运动开始时都要以鲜血作为代价,诺曼只能牺牲在越南现场。
幸存下来的其余四人。艾迪表面成功,实则早已破产,就是这样一个深陷囹圄之人,反而一直执着追随着诺曼曾经的理想,于是,他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麦尔文的性格最不鲜明,除了对金钱这件事情耿耿于怀,这个人物基本就没有什么存在感,他的死亡也是必然。
欧迪斯在越南战争中与当地妓女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关系,并且生下一个女儿,五人之中只有欧迪斯活到最后,正是因为他有人情味,最像一个正常人。电影这样处理,有点返璞归真的味道,大风大浪走过,平平淡淡才是人生真谛。
全片人物中,性格最复杂的要属鲍尔。因为妻子难产而死,他对儿子大卫的感情夹杂着诸多怨恨,导致其行为暴躁而怪异。随着在追逐金钱的道路上越陷越深,鲍尔才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结尾的一段独白,为这个人物画上圆满句号,包括他对诺曼的愧疚,以及对儿子的愧疚,在声情并茂的言语下,让人动容。
除了政治味道浓厚,宗教元素也时刻贯穿其中。鲍尔大段的自言自语,中间夹杂着《圣经》里的许多经典语录,他在临死前遭蛇咬,进而遇见年轻时的诺曼,更是与《圣经》里描述的一些场景不谋而合。
抛开这些深层次的晦涩表达,电影在故事结构上却显得极为松散。串联起主线的找寻诺曼尸骨和金条等情节都非常随意,其过程更是没有一般商业大片应该有的惊险和离奇,从而导致该片在美国影评人和观众之间口碑两极分化严重。
而对于东方人,影片中的许多价值观输出同样令人不适。例如明明是私偷金币,却偏要光明正大说成是为黑人服务。在关于种族歧视问题上,电影又出现明显双标的情况。鲍尔一边说着最讨厌种族歧视,一边却不断喊着越南人是“越南猪”。不得不说,歧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缺陷。因为成长环境、教育理念不同,于是出现白人歧视黑人,黑人又歧视亚裔的现象,事实上,二者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区别。可怕的是,许多白人精英却把这看做理所当然,这种行为比歧视本身还令人心寒。
总体来说,电影很像一个有想法的导演,在拿到公司的标准商业剧本后,为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不停在里面加入各种私货,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这种嫁接后的产品,既没有让观众欣赏到流畅的叙事,也没有做好深层次的内涵输出,结果落得两头不讨好。幸好影片最后选择一个相对温暖的结局来升华影片主题,不至于完全无视观众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