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的抑郁症后遗症孤独开始成为常态
TUhjnbcbe - 2025/1/27 6:25:00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都会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孤独是常态,陪伴才是意外。”但我不禁要问,在这灯红酒绿的世界里,即使拥有意外的陪伴,我们,就真的不会孤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抑郁症后,我也更加深刻感受到,孤独已经成为常态,并且无法逃脱。

性格差异并不能体现孤独深度

很多时候,我们大家都会有一种错觉,性格孤僻的人一定比性格开朗的人更加快乐,随之而来的孤独感也会少很多。

但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抑郁症前后,我的孤独感没有增加,而是成为显而易见的常态。为什么要使用“显而易见”这个词呢?抑郁症前,我一直都是一个性格开朗幽默的人,毫不夸张的说,我可以跟身边的每一个人打成一片,这么看来,或许我的确不应该感到孤独。那个时候,欺骗自己,我不孤独,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为了维持性格开朗这个形象,偶尔的牢骚和悲伤恐怕都应该是令人意外的。或者换个角度,我的不开心是不合时宜的,是没有意义的,是不能给他人带来价值的,久而久之自我疗伤便成为常态。于是,自我调节开始失控时,抑郁症的侵袭也就不足为奇了。

电影《阳光普照》里,哥哥阿豪是一个只会微笑的人,不可以有阴暗面,不可以表现的脆弱,他永远被放在阳光下照着,也永远要像阳光一样,去温暖别人。这样的他,最后却选择了自杀。但事实是,性格差异并不能体现孤独深度,相反,也许每天笑得没心没肺的人,他们更加孤独和脆弱。

后来明白孤独不是负面,更确定的是一种别样成长

抑郁症之前,我其实很难想象,我这样急切需要别人的陪伴,急切需要即食的快乐的人,如果真的不再外向,究竟会有多么孤独?因为那种孤独开始和开始不一样,变得肉眼可见了,心理麻痹已经失效了。

但真的当我走向肉眼可见的孤独,起初的确是手足无措的。可当我直面孤独,并且以习惯孤独,并且以孤独为乐,却发现自己已经成长了不少。不是每一朵玫瑰都有懂她坚强外衣下的孤独和脆弱的小王子。而这在人世间,即使是我们的父母爱人,也无法陪我们完整的经历每一个瞬间,只有我们是我们自己这一生的见证人。

以前的我,如果非要下一个毒辣的定义,恐怕是“讨好型人格。”那种真

正意义上依靠别人的若即若离的关系才能得到安慰的人。于是,我也私以为,只要自己足够会讨好,当真能做到每一个人都喜欢我。但现在看来是多么可笑,这世间无论我们多么完美,都有人觉得我们不好,况且我们每一个也不可能做到完美。

于是,我开始避开不必要的,缺乏意义的,感受不到真正的快乐的社交,把圈子变得小了过后,我发现我收获的是真实且双倍的快乐。我能感受离开人群后,孤独给予的冷静思考以及别样成长。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那意味着开始不再寻求无意义的认可

刘同有一本书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里面讲述了32种不同的孤独。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叽叽喳喳,是因为需要夸奖,需要认可。可渐渐地我们发现,我们不再像获奖后需要糖果的小孩。因为我们明白,有些认可是无意义的,甚至是虚假的,当我们冷静思考,学会给予自己认可,那种意义上的孤独,是值得作为荣誉的。

孤独不可怕,如果我们找到一条与孤独为伍的路,孤独便成为一种享受和快乐。抑郁症期间的孤独的确令人窒息,不被理解的确将孤独最大化,可我希望我们能理解自己,学会和自己和解,让孤独给我们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抑郁症后遗症孤独开始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