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看了他的课后惊讶,感到现实与历史惊人地相似。
文
黄祺
02:18“夏季一点点过去,秋天到来了,气温逐步降低。人们突然发现,大流感出现了新的变化。8月份时,欧洲的人们觉得流感疫情似乎缓解,而此时的欧洲因为战争而疲惫不堪。战争进入到最后的阶段。到了年的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然而战争结束却带来了喜极生悲。
人们走向街头欢庆战争的胜利,大家相互拥抱,彼此庆贺,这给病毒的传播制造了温床。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美国,到处都举行了欢庆活动。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生在恺撒大帝的雕像前举行盛大的狂欢。巴黎人涌向香舍丽舍大街。
战争结束了,但欢庆活动却推动了流感的蔓延。
年的大流感跟过去很多瘟疫一样,经过了第一波和第二波侵袭,而每一波的到来都是由轻到重、由散到集中,再由重到轻。
春季的流感流行,似乎没有带来太多的死亡,人们也没有特别重视。但发生在10月底到11月初的第二波流感疫情中,死亡率在11月创下新高。
就是在这第二波疫情中,画家席勒一家在很短的时间内感染流感去世。在他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人物是极为痛苦的、无助的。画面中人是受害者,人物表现出生的欲望和对死的恐惧。这种无奈正是当时每个人心里可能感受到的痛苦。
人们意识到,末日可能就要来临,但个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幸运,只能在痛苦中挣扎。”
《死神与少女》席勒
冬季新冠疫情再起的当下,了解上面这段发生在一百年前的历史,我们的理解和体会会鲜活而深刻。
这是上海健康医学院校长黄钢教授的在线慕课《名画中的瘟疫史》第一章第二集的内容。第一章的主题是《被遗忘的流行病“世界大战”:大流感》,而第二集聚焦在年大流感在当年秋冬遭遇的第二波疫情。
黄钢教授
年大流感造成了万-万人的死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人数的3-4倍,据推测可能有10亿人感染,是人类历史上一道永远的伤疤。大流感从美国开始暴发,被美国军队带到欧洲战场,最终扩散到世界各地。
疫情不仅让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从年的51岁直线下降到年39岁,也完全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由于战争和大流感“杀害”的主要是青壮年,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人群大大损失,再加上战争的破坏,让整个世界受到重创。但同时也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及公共卫生的进步,此时出现了“医院”、流动检测点与隔离诊治的流程等。
历史总是给我们很多启示,特别是医学生,了解医学史、瘟疫史,是医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基础。
正是出于为医学生提供更多人文课程的目的,年暑假,黄钢教授与学校团队一起,制作了共六章42节线上慕课,目前课程已经在网上公开,年新学期,国内医学院校学生就可以选修这门将艺术与医学融合于一体的医学人文课程了。
蒙克自画像与流感后遗症
上海最热的8月,黄钢教授和团队的老师们在上海健康医学院图书馆的画廊,开始了慕课的拍摄。为避免噪音不能开空调,西装革履的黄教授还要保持着他的风度和微笑,实际上衬衣已经湿透。最难的不是热,而是几百个小时的拍摄,讲课人要保持相同的语速和语调,让完整的慕课保持相同的风格。对于没有受过上镜专业训练的高校老师来说,真是难。
与过去教师在教室里简单拍摄的线上慕课不同,《名画中的瘟疫史》更像是纪录片,教师则充当了讲故事的人。慕课中穿插了名画、动画、电影片段、数据等等元素,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从中也显示出团队的制作与艺术加工实力,邹华华老师在整个课程设计与制作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大流感,青年人死亡率高,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和死亡,孕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高达26%,乡村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比城市低,而贫困人口死亡率高。
后来的研究还发现,很多长期在死亡线上挣扎、最后幸存的人,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后遗症包括头晕、听力下降、嗅觉降低、视力降低、脱发、牙齿脱落、抑郁症等等。
黄钢教授说,有人看了他的课后惊讶,感到现实与历史惊人地相似。他说,这正是学习历史的价值:从过去的疫情中得到经验,为未来疫情的防控前瞻性地做相应的准备。
讲到大流感给人们精神上带来的伤害,黄钢教授认为有的可能因为病毒感染本身,而还有一些则是因为生活方式被疫情改变而带来。比如长期的隔离生活,缺少人际交流,缺少情绪的发泄等等,都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困扰。
蒙克,挪威表现主义画家,我们最熟悉的作品是《呐喊》。蒙克还有一幅代表作是《西班牙流感后的自画像》。
《西班牙流感后的自画像》蒙克
慕课中黄钢教授解读说: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怪诞、憔悴、虚弱,这是一个可能还在发烧的蒙克。在过于宽大的晨袍之下,下塌的双肩、形似杏仁的眼睛深深地垂下来,从深凹的眼窝看出去,两眼茫然。他似乎不相信自己看到了什么,双臂懒懒地垂落于膝盖之上,沉重得无法举起。这大概正是流感后患者的一种表现,一种形神的抑郁。
黄钢教授认为,让今天的医学生了解这一段历史,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新冠疫情后,人们的精神健康需要得到重视。
“疾病看起来是医学问题,但延伸到最后就是社会问题,一种传染病会导致经济、社会、文化、认知和人们的行为的巨大变化,整个社会结构都因此改变。一些大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实际会对社会带来非常长远的影响。”
慕课第一章对大流感的介绍,以这样的话为结语: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的有限性,在自然面前请敬畏自然,心平气和地和病毒、和这个世界进行友好的对话,共同生存。
弥补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缺失
面对医患之间信任越来越少的无奈现实,医学教育者们做出了反思,很多人呼吁,医学教育要及时补上人文课。
医学院校虽然普遍都开设了医学人文课程,但因为授课方式比较枯燥,医学生们对这门“副课”的兴趣往往不大。十年前,黄钢教授在上海交大医学院初次开设“名画中的医学史”,希望用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但医学中的人文关怀等价值观是千古不变的。我们这个课就是从名画鉴赏的角度来谈医学的历史、艰辛的发展历程、人文的坚守、今天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当年在学校里,这也是一门要被秒杀的明星课程。
教室里的课程,如今搬到网上,全国各地的医学院校都可以从网上学到这门课。
黄钢教授在学校里一直推动慕课建设,除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想法,作为校长他也有一些“私心”。“上海健康医学院是一个新办本科医学院校,我们的教学水平与成熟高校里的名师教学相比有差距,学校希望更多地分享其他学校的精品慕课课程,这样一方面让我们的学生得到了高水平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促进我们的教师与成熟高校教师,借在线课程彼此密切交流合作,更快地得到提升。”
在上海健康医学院,学生选修了慕课后,自己的老师还会根据慕课内容开设研讨课,帮助学生理解,也起到了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的作用。
上海健康医学院从年开始投入在线慕课建设,已在各共享平台上线了《名画中的瘟疫史》《健康之美》《护士人文修养》《健康管理学》《电路原理》《护理基础纵横》《药剂学》《健康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成人护理学》《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应用技术》《文献检索》《临床医学概要》等10余门课程,选课学校达99所,选课人数近3万。目前,还有24门课程正在紧张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