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淮安二院神经内科运用双支架辅助技术开展基
TUhjnbcbe - 2025/3/30 17:07:00

突发昏迷、停止呼吸、瞳孔散大这就是死亡?错!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赵连东博士以高超技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

近日,医院神经内科赵连东主任团队完成高难度手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栓塞术”,成功将一名生命垂危患者从“鬼门关”拉回。该手术的开展,标志着医院神经内科在神经介入领域达到了新的高度。

近日,59岁的患者李女士突发昏迷,被家人紧急送至医院急诊。入院时,患者已停止呼吸,双侧瞳孔散大,虽仍有心跳,但处于濒死状态。急诊科医护人员全力进行抢救,并完善相关检查,头颅CT显示该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内科主任赵连东博士接到会诊通知,第一时间赶到急诊抢救大厅。赵主任快速了解患者病情后,凭借丰富的经验,判断为动脉瘤破裂,需要立即进行手术,否则患者性命堪忧。

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起病隐匿,缺少特异性,需通过CT/磁共振血管成像、DSA检查方可发现,它是指脑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者后天损伤、而导致的血管壁功能减退、弹性下降。其在血压的作用下,逐渐向外扩张膨出、随时有破裂的风险。通俗的说就是大脑血管鼓出的一个“包”,随着长时间的血流冲击,“包”会逐渐扩大,在薄弱的地方突然破裂,一旦破裂很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赵连东主任带领的神经介入团队经过分析病情,决定先对其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经过造影检查,赵主任发现患者基地动脉顶部有两个动脉瘤,分别为4.5*3mm和2.5*3mm大小,随时有再次破裂的可能。而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体紧邻脑干、下丘脑等生命中枢,位置很深,周围重要神经、穿支血管如蛛网般密布,采取手术非常棘手,难度极大,令许多医生望而生畏。

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垂危的生命,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患者家属的充分信任下,赵连东主任团队毅然选择了难度极高的介入栓塞手术,放手一搏,勇闯手术“禁区”。

赵连东主任从患者腹股沟进行穿刺,切口非常小,几乎就针眼大小。手术中放置2个支架于患者载瘤动脉内,使其完全覆盖瘤颈,然后经微导管到位瘤体内,释放数枚大小不一的弹簧圈,使动脉瘤栓塞致密,术后造影动脉瘤内已无血流。这样做的原理是通过物理性扩展,让动脉瘤没有血流信号避免破裂导致致命性出血。

手术耗时2小时,术后第二天患者昏迷症状即得到改善,第四天转清醒,目前患者恢复良好,意识清楚,已从ICU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赵连东主任介绍说,颅内动脉瘤被称为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是一种特别危险疾病,发病率约6%,约2%患者可出现破裂出血,首次破裂出血死亡率在30%-40%,二次破裂死亡率60%,第三次破裂几乎造成%死亡。如果生活中遇到突发的撕裂性头痛,特別是以颈项痛为主,或突发单侧眼睑下垂的情况,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岀血,应急送至医院就诊。

医院常规开展神经介入手术,但像李女士这样病情急、位置深、难度高的手术尚属首次,刷新了医院乃至淮安地区神经介入手术的高度,为更多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帮助。医院神经内科将以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为依托,不断学习,提升技术实力,积累在微创治疗的实践经验,为更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王惠王宇)

校对王菲

1
查看完整版本: 淮安二院神经内科运用双支架辅助技术开展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