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后,直到现在,新冠病毒依旧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严重影响。
虽然疫苗的研发使得新冠肺炎得以适当控制,但生活中依旧存在很多肺炎患者,一些轻症患者也不断产生。
对于患者来说,虽然疾病通过相关手段得以治愈,但身体却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变化。
什么是新冠“轻度患者”?
新冠肺炎轻型患者的症状可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干咳、嗅觉及味觉障碍,影像学上实际上没有肺炎的表现,症状也比较轻微。
轻型新冠肺炎的表现没有特异性,和其它常见的病毒,比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没有明显的区别,需要通过新冠核酸检测或者是基因检测才能明确。
轻型患者同样具有传染性,在潜伏期时就有,发病后五天内传染性最强。
轻症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是属于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肥胖人群等,有可能会在一周左右出现病情进展,因此疫情期间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嗅觉、味觉异常等症状,即使症状轻微也要及时就诊,尽早的明确诊断。
新冠患者出院标准是什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出院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发热的患者体温正常3天以上;
2、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明显减轻;
3、胸部X光或CT显示,肺部阴影明显好转;
4、核酸检测连续2次阴性,且2次检测至少间隔1天以上。
同时达到以上标准即可出院,出院后通常需前往固定的隔离点继续隔离,接受14天反复核酸检测,排除假阳性或转阴后复阳的患者,以免将病毒带回社区造成传染。
2周隔离结束后,应继续居家隔离1周,同时完善2次核酸检测,若仍是阴性,即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
新冠轻度患者也有“后遗症”?调查万余人,这4种症状很常见!
自疫情爆发以来,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量文献陆续出现,这些澳洲学者找到相关文献,提取数据,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之前的研究主要观察了一些最常见的症状,而这些常见的症状不仅仅是肺部的问题,而是脑部的问题,一方面是神经系统疾病,另一方面是精神状态。
最初,研究人员通过搜索找到了篇符合条件的文章,经过筛选,发现其中最显著的有19个,纳入患者人数超过万人,达到人。
在这些患者当中最常见的后遗症是什么呢?
进行一系列统计学分析之后,研究发现了一些端倪,这些患者当中57%是女性,而且平均年龄是55岁。
在入院的时候很多都是急性期,新冠病毒感染入院率达到51%,其中部分患者是重症肺炎,直接住到了ICU病房,这类患者占所有患者的13%。
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以下4种:
1、疲劳37%
2、头晕32%
3、睡眠障碍31%
4、记忆力差27%。
此外,有些患者还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症状,但这类患者很少。
很多人会问,这些后遗症可能三个月后依然存在,但是要多久才会好呢?是时间越长症状消失得越多吗?
不完全是。
如果时间延长到6个月,重新评估后这些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可能会更高。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会出现这些后遗症,前期可能不会出现,不代表以后不会出现,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健康,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居家人员如何做好预防工作?
一、勤开窗,多通风
每天3次,每次不低于15分钟,保证空气流通清洁。
二、保持卫生
①保持家具表面清洁
②勤洗手
③换洗外出衣物
④正确处理口鼻分泌物
三、合理膳食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与膳食纤维,适当食用鱼、肉、蛋、奶、豆类和坚果等食物,戒烟限酒,适量多饮水,每天不少于毫升,多喝白开水。
四、健康生活习惯
减少外出,如外出要佩戴口罩,特别是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公交站等,一定要正确佩戴口罩。
五、适量运动
以个人居家锻炼为主,做一些适合室内的身体活动,比如瑜伽、太极拳、八段锦、平板支撑等;如有条件,还可借助体育器材锻炼身体,如举哑铃,拉弹力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