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战赴马尔康”
今年5月,嵊州新一批17名专技人才奔赴马尔康,开展对口帮扶,医院感染科医生潘鑫荣就是其中一员。虽然在马尔康还不到三个月,但她说“藏羌回汉一家亲、吾心安处即故乡”,她早就把这里当成了家。
“我是党员,我愿意。”工作10年,潘医生的这句话被无数次定格在工作群里。
“除夕夜,医院需要更多人留守……”
“疫情紧张,工作负荷超量,需要增加人手……”
“武汉告急,需要全国支援……”
“助力马尔康打赢脱贫攻坚战,急需一批专技人才前去帮扶……”
只要有这样的通知,“我愿意”便是她的回答。有人经常劝她“多陪陪你22个月大的儿子”,潘医生总会面露羞涩地答复“我对不起宝宝,但是我忍不住要请战”。
在马尔康,潘医院内科副主任,主要负责内科业务工作。她通过“教学查房,实践指导”的方式,与当地医生进行交流互动。她认为,先进的医疗理念必须要与治疗成果相结合。
“白色是最圣洁的颜色”
6月15日,夜晚如往常一样寂静,时针已经划过了10点,病区突然出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只见一名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躺在担架上,全身皮肤呈现金黄,并且出现了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小便如浓茶样等症状,由于当地值班医生和护士缺少对肝病方面的治疗经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
作为拥有感染科10年临床经验的潘医生,初步诊断该病症为重型肝炎的急性爆发,主动扛起了救治病人的第一责任。“我必须第一时间告知医生和护士防护措施,缓解病患的病症,并开展进一步的确诊与治疗。”经化验,该病患的总胆红素已超过,确诊为重型肝炎,该病症死亡率较高。
此时,医院护肝退黄药储备不够、医生护士对肝炎认识不足、病患恐惧和焦虑情绪滋长等三大难题。她深知这个时候自己就是主心骨,必须保持冷静,医院调配药物,一边向医生和护士深入讲解肝炎的病症、传播方式和最佳治疗方法。她的从容和淡定,犹如一股清泉流淌在医患双方的心田里。
潘医生回忆道,“病人一度很绝望,我利用了心理学的‘正念疗法’和成功案例,让病患逐渐放下了顾虑。针对该病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又详细讲解了绝对卧床对保护肝脏的重要性,以及焦虑对于治疗的不利,病人配合度非常高。”
第一周是黄疸上升期,病区的气氛很紧张,尤其是前3天,指标每天都在升高,但是谁也没有说过放弃,包括病患自己也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治疗态度,他说,住院的第一天,潘医生就在他心里种下了生的希望。“病人的精神情况在逐渐变好,虽然指标在升高,但是幅度不大,凝血功能正常,这些都是很好的现象。”第二周黄疸开始下降了,病区紧张的气氛也逐渐褪去。经过20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患者终于好转出院。
出院时,小伙子感激地说“白色是生命的颜色,就如同圣洁的哈达,给了我信仰和生命。”
“医者仁心不只是境界”
“我的第一个患者,让我印象很深刻。”潘医生说,“患者是一名喇嘛,我只能通过他略懂汉语的亲人和他的病症了解情况,这让我十分担忧,我怕无法尽快融入到这里,我怕我理解出现偏差,会对患者出现误判。”但是,通过扎实的临床经验,潘医生精准地判断出该患者右侧肢体活动障碍为脑出血后遗症,并通过胸部CT意外发现患者腹部有1个肿块。“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还好通讯发达,我背后有我娘家医院整个医疗团队的支持。”潘医生说。她运用了远程会诊的方式,与医院放射科专家共同探讨,会商确诊,医院得到了手术治疗。
马尔康是高原藏区,需要克服高原关、饮食关、温差关、语言关等各种不适应。但是,不管有多少不适应,工作中的潘医生总是冲锋在前。在短短的两个多月里,她完成了中央督导组的医疗保障、关于传染病的讲座、单日61个病患的义诊,接下来的1个月又要投入到新一轮的医疗保障中。
当地群众多次称赞潘医生医者仁心、医术优秀。但是,潘医生每次听到,总是淡然地说“我在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对得起我的党徽和白大褂。”
潘鑫荣医生是援川队伍中的一个缩影,嵊州—马尔康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孕育了这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援川铁军。他们是新时代的“堂前燕”,让先进的理念技术“飞入藏乡儿女家”,他们是有朝气的“拓荒者”,用实际行动铿锵诠释着“有信仰的青春”。在脱贫攻坚这场前无故人的伟大斗争中,无数个“潘鑫荣”们远离亲人、奋战一线,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