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坚持,无论做什么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下去都能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然而当下的今天坚持这一种精神仿佛离我们越来越远。
控制不了刷手机,控制不了玩游戏,控制不了自己的嘴。甚至提笔感觉手累,看书感觉眼累等等。
一系列毛病都让我们措手不及,仿佛事事都不能按时完成。很多人说这是拖延症,但用我的话来说,这是科技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
回想一下当我们没有手机的时候,我们需要写一个字的时候会怎么办?是询问老师,朋友还是拿起字典查阅?
回答甚多,但最终目的都是让我们会用心地去记住。可在充满电子设备的今天,我们又会怎么办呢?随手就拿起可查阅的手机,电脑等快捷记忆方式设备。我们还用担心不会遇见的尴尬吗?我们还会担心会不会读,不知道的窘境吗?
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再也不会为了一个字不会写,一个字不会读而感到困扰。然而就是这样的方便与快捷导致了人类的大脑得到了偷懒的机会。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在记忆时需要消耗的蛋白质是非常多的。所以在大脑本着能节约就节约的原则,多一点能量它都不愿意浪费。
看到这里你是否能想到很多,当没有计算器时,买菜的可以秒算众多菜价。当拥有收银系统后,即使以前很厉害的算术高手也会变得迟钝起来。
如果这还不够直观,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在不使用电子设备的老人,他们仿佛对生活中,或者对汉字都会比我们使用更加精准。同时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人要比普通人的词汇量大得多。
难道他们在使用,或者记忆方面就比我们普通人强吗?你也许会说这是本职工作所带来的影响。
但是我们今天谈的是努力,而努力所用到的就是意志力。
当我们了解了大脑的工作原理以后,我们再来想一下。你是否每天起床都会感觉穿衣服麻烦呢?你是否走路会感觉吃力呢?你是否在吃饭时咀嚼食物会感觉酸疼呢?答案显而易见都不会感觉累。
为什么这些都不会感觉累,而你在学习,或者在记忆的时候会感觉力不从心呢?因为你没有适应这一习惯。
对,就是习惯。当我们把一件困难的事当成一种习惯以后,那么这件事做起来就不会感觉到吃力,甚至会感觉愉悦。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都会练一篇字,只要一年下来,他的坚持就会变成一种习惯。从一开始的痛苦转换成为困难,到最后的习惯。
这也就是为什么字写得好的人,他们不会想字写得丑的人一样,为了写好一个字而感觉烦恼,因为写得好的人已经不需要大脑提供多余的蛋白质消耗。
而那些字写得丑的人,一开始都需要消耗更多的蛋白质来支撑才能完成任务。
同理让一个人学会对一件事持久保持,就需要他不停地去做这件事。把一开始的困难变成自身的一种习惯。
如何把一件困难的事变成一种习惯呢?
如果你还在听信21天改变,那么你可能就失败了。
一个人要把一件事变成本能,那么所需要的时间不是21天,也不是天,而是需要3年之久才能把这件事变成本能。
为什么说一件事要把它变成本能需要3年之久,我们可以来看看。一个军人退伍以后在一年以内可以保持家里内务整洁,但他们却不会每天坚持5公里,3年之内就极少有把被子叠成方块的了。但是有一天你叫他们在叠他们一样可以拿出来,可是保持就未必了。
同样的一门学科在不用的情况下,遗忘的速度就非常的快。例如英文,读书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说两句,甚至在高三的时候单词量能达到顶峰。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学科的不同有的就慢慢忘记,有的人专业对口后就会冲破瓶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如果练字一两天,或者背诵单词一两天,甚至有家长说都学了一年还不见效果,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无论什么技能学会都会很简单,要保持就需要不停地去练习才能达到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的技能也非一日之功。培养还在从一开始的时时陪伴,到后面的爱理不理。难道不是我们坚持中放弃的一种吗?
所以要想还在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持之以恒的坚持,还有让他们把坚持变成习惯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