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用来表达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回归《第一滴血5》个人认为是再恰当不过,可以看到一个英雄希望能够回归田园,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英雄心中的热血还没有流尽,如何能够达到真正的回归呢,只是这样的回归看上去有点悲壮,豆瓣评分是7.5,IMDB6.3分,并且《好莱坞报道者》评选出了年度十大烂片,此片也被评选入列,这部片到底是精彩还是差片呢,评论呈现两极分化,一且只在个人的观感中。
作为74岁的老人,多数已经选择安享晚年,而史泰龙却一直战斗在第一线,凭这份情怀就值得听一听一位英雄最后的呐喊声,体会下英雄虽然落寞,依旧可以热血沸腾:我爱的人现在都已逝去,但我会拼命,让他们的记忆长存,直到永远。
电影中杀人的手法各异,最后达到直接破膛掏心,场景过于血腥,国内大荧幕是无缘,感谢互联网的发达,喜欢他的人可以一观其英雄风采,当然已经没有了第一部的深邃,只剩下纯粹的暴力和勇猛,这也许是史泰龙想证明自己并没有随着时光而老去,英雄依旧可以战斗。
从深邃到纯粹
史泰龙年正式进入演艺圈,不但当演员同时也当起了导演,第一部电影《洛奇》就取得不俗的成绩,凭借此片数次奖项提名及49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导演、电影剪辑三项大奖,江湖硬汉的形象也开始成型。
年,36岁的史泰龙自编自演《第一滴血》系列第一部,再次奠定动作明星的江湖地位,年以《第一滴血》兰博当选美国国家广播公司评出的影视作品中的十大铁血猛男形象,37年过去了,史泰龙的血一直在流,终于到了今年的《第一滴血5》,虽然不是导演,不过编剧一栏却是有他的名字,可以看作是对第一部电影的回归。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毕竟史泰龙这部最后的血也已经74岁了,还能打多久会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不过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英雄虽然垂暮,却是宝刀不老,可以说再现了当年的辉煌,不过这样的辉煌并不是在电影中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而是纯粹性的暴力呈现。
年的《第一滴血》登陆大荧幕后,兰博的经典形象就此诞生,多年在越南战争中洗礼已经让兰博无法正常融入美国社会,终日四处流浪,到了看上去安宁的小镇时,却遭小镇警长的无理指责和虐待,以暴制暴变成最好的解决方法,直到曾经的上司上校能够制止他,否则这位孤胆英雄可以大杀四方。
电影中除了英雄主义情怀之外,更多的则是对于战争带来创作的隐喻,还有面对打无端指责的暴力行为,而英雄内心深处则是一个时代已经过去的哀叹,在战场上可以开直升机和坦克,那是多么的豪迈,而回到家乡一切都变了,连帮人泊车的工作都保不住,战争是反人性的,而兰博在战争中却体现了自我价值,这是对战争的鼓励还是讽刺呢。
此后这个系列连续拍出三集,在《第一滴血2》中,兰博则是重回越南接受调查失踪军人的任务,实现了他在第一部中说的开直升机的愿望,这一集中兰博标志性的弓箭小导弹则是大放光彩,在后续的数集都有展现,包括最新的一集也在最后体现兰博射击的精准。
第二部同样除了暴力之外,故事的复杂性及人性依旧是内核,对于反战的反思也没有停止,什么是忠诚和爱国有了自己的想法,所有的一切应该是双向,而不仅仅只要求战士们卖命,却转过身把他们忘记在战场上。
面对上司的背叛,兰博已经不像第一集那样完全以暴力来说话,并没有最终报复,只是要求对方把那些在越南失踪的士兵找回来,还留下了经典的一句:我们的国家能像我们爱她一样地爱我们,那就是我想要的。
越往后拍,《第一滴血》的故事性相对就弱了些,开始以武器、暴力、血腥作为主旋律了,只是地球人都喜欢看故事,而且是复杂的故事,毕竟只看暴力的话,没有最暴力只有更暴力的电影,所以第四部出品后市场一片声讨声,有些媒体说:《第一滴血4》着实在杀人的数量和速度上都做到了突破。但《第一滴血4》早已失去该系列的精髓,只剩下靠子弹和尸体撑起的门面。更有媒体称这部电影具有独特的呆瓜气质,史泰龙包揽编剧、主演、导演,但是却并没有告诉观众和兰博为何要拍摄这部电影。
有人反对也会有人喜欢,正如有的网友说的,这才是兰博应该有的模样,暴力才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至于要把故事讲复杂太伤脑,还是简单直接的好,毕竟是属于直男的,若是让兰博也玩什么斗智斗勇,或者是玩政治起来,那可以反而失去了兰博的纯粹性,所以这一次《第一滴血5》可以说把这种纯粹玩到底,故事性几乎直接抛弃,所有人看到前面就能想到故事可能的剧情,因为常规都是这样演的,这一次同样不例外了。
纯粹的暴力
烂蕃茄网站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部电影的失望之情,新鲜度几乎垫底了,倒是略适合爆米花了,网站确实很公正,因为这部电影只要看史泰龙展现英雄最后的暴力呐喊就成了。
《第一滴血》原著作者大卫·莫瑞尔通过推特毫不留情地说道我同意这些影评所说,影片一团乱,我的名字与这样的作品联系在一起,让我尴尬。当年作者把兰博写死了,结果导演却把兰博的生命继续延续,结果兰博在银幕上一战就是三十多年,让爱兰博的观众体验到热血和激情。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年在告别演说中引用的一句话。如同在《第一滴血1》中兰博在最后怀念起过往的战友,质问上校他们到底去哪了,他和战友们一起走向战争,却独自一个回来,孤独和寂寞一直陪伴着他,他将带着这些战争创伤后遗症(PTSD)在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家慢慢老去。
火山的表面都是很平静的,不带一丝烟火,只是缺少一个爆发的契机,所以英雄如何完美的谢幕,同样需要一个契机,所以当养女傻傻的想去找亲生父亲要一个说法的时候,已经注定她自己命运的不确定性,当她被所谓的好朋友卖入妓院的时候,可能会悔恨自己明明可以平安幸福的度过一生,却要到墨西哥来找什么亲生父亲,也许是在史泰龙的保护之下已经忘记了世界的邪恶。
这个傻白甜的女孩的人生观并不完备,一个是抛弃她多年的亲生父亲,一个是养育自己十几年从来不求回报的养父,哪个更重要?为了一个所谓的说法有必要吗?这是有必要的,如同那些爱情至上的剩女们天天念着王子和公主的童话有错吗?没有错,有错的则是你愿意接受其中的后果吗。
所以当她说不去的时候,观众们都知道她一定会去,而且是一去不复返,所以当遭遇到哪些困难的时候,世上已经没有后悔药可吃,有的只剩下暴力的对决。
这些毒贩估计没有听说过兰博的大名,否则当初就应该直接干掉兰博,却故意要玩心理战术,却不知道对于英雄来说,心理的受伤那么需要的就是暴力的反馈,兰博这一次是打一枪就走,引蛇出洞,要在主战场上开启一场大战。
这是一场美国版的地道站,终于这个地道在他准备了多年以后派上了用场,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任何时候超前的准备都是值得赞扬的,否则在地面,特别是空旷的地方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对抗武装精良的毒贩还是有所弱势的,而在地下昏暗的地方,对于兰博本身对于光线敏感的人来说,却是一个最佳的战场,所以毒贩死在各种各样的武器之下,这是英雄的个人主战场秀,直到剖胸挖心出来,这些终于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了。
正如有网友说的,这部电影很兰博,我个人同样如此认为,兰博已经老了,不需要再玩太多的心机和故事渲染,英雄的退幕就以英雄的方式解决吧。
史泰龙的电影生涯还没有结束,但是对于《第一滴血》系列来说,应该是一个完结了,英雄不死,但英雄会慢慢隐退,在隐退之前会发出最后的呐喊,证明曾经来过,而这部电影可以看作他现实中的个人对于铁血男儿最后的留恋,当然并没有划上句号,兰博终于可以体面的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