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遗症这个概念现代医学一般按时间划分,经脑卒中恢复期(6个月)治疗,症状、体征不见恢复,即转入后遗症期,后遗症的特征是病情稳定,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显好转。医疗方法主要为功能性康复锻炼和必要的康复护理。
为什么有脑卒中后遗症诊断呢?是由于在这个时期,目前现代医学是没有确切有效治疗药物,功能锻炼效果不显著,所以解释为这些症状消退缓慢,甚至终生不能消退。后遗症的诊断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束缚着病人治疗的信心和毅力。不仅仅使病人脑卒中导致的残疾愈来愈重,可能还会形成心理疾病。
但是后遗症这个概念不会永远束缚着广大的患者们。现在大量事实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脑组织在结构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即代偿功能。主要表现在:
1、脑对于其支配的器官有双侧支配的形态学基础,多数神经功能由双侧脑半球共同承担完成。例如脑额叶即是这样,一侧额叶损伤后,健侧额叶可担负起病侧功能。
2、神经轴突发芽,神经轴突在一定条件下“发芽”,向受累区生长,长到原来已丧失功能的区域,新芽能建立起有功能的突触联系,使受累区功能恢复。
3、神经细胞功能转移:不同区域的脑功能系统,都是由不同结构细胞组成,正常情况下有相当数量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某处脑损伤,在一定条件下可使正常不承担某种功能的脑细胞承担起这种功能。如正常右手工作为主(右利手)的人,其语言中枢在左半球,右半球不承担语言功能,左半球受损后通过有效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使右半球完成语言功能。
4、代偿功能开通或脱抑制,是指主要通路受损伤后在一定条件下,正常机体休眠状态下的一些通路,取代已被破坏的通路功能,使已丧失的脑功能重现。
既然脑组织有这么多代偿功能,为什么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仍留有残疾?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康复治疗尚不能充分调动脑代偿功能。如何充分调动脑代偿功能?需先了解中风偏瘫恢复过程。瑞典康复专家Brunnstrom将偏瘫恢复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1、弛缓期:发病后数日至2周,患肢肌肉呈驰缓状态,肌张力与腱反射均降低,无随意运动。
2、联合反应期:发病2周后,肢体近端可有少数随意运动,可出现轻度痉挛,肌张力高或腱反射亢进或出现联合反应,即患肢尚无随意运动,由腱肢的运动引起患肢肌肉收缩的行为,称为联合反应。
3、共同运动:由部分随意运动引起的只能按一定模式进行的运动,称共同运动。偏瘫上肢呈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痉挛达高峰,此时病人呈现“挎篮样”动作,下肢僵硬如柱,步行时呈特有的“画圈”步态。
4、出现脱离运动活动,近端大关节有较独立的屈伸活动,痉挛开始减轻。
5、分离运动:痉挛明显减轻,诸关节的独立运动更加充分。
6、近于正常的协调与技巧运动。
偏瘫后遗症绝大多数患者的肢体状态主要停留在第三阶段,呈现上肢呈屈肌运动模式,下肢呈伸肌运动模式、肌痉挛达高峰。过高肌痉挛(肌张力)是偏瘫患者不能向恢复过程前进的主要矛盾,如何使肌痉挛(肌张力)缓解是解决后遗症的关键。
肌痉挛(肌张力)是如何产生的?它主要是高级神经中枢受损伤失去控制低级中枢的结果,肌痉挛(肌张力)就是低级中枢原始反射活动。所以病症在肢体,病根在脑,健全高级神经中枢正常功能,恢复对低级中枢的抑制,肌痉挛(肌张力)也就得以缓解。如何使损伤的脑功能恢复,对病程较长的后遗症患者,主要是动员脑的代偿机制。目前来说是没有特效药物的,主要靠康复训练,也是唯一的康复途径。经过长期康复训练以后,绝大多数患者都会认为,后遗症期患者失去的功能不会再有明显好转。那是否应该回过头来检讨一下,这个康复过程是否科学系统合理呢?真的尽力了吗?对于肌痉挛(肌张力)抑制训练真的做到位了吗?
目前这个时期,确实来说现代医学对很多后遗症是无能为力的,不存在特效药物和特殊治疗手段。未来可能随着医学的不断进展,现在很多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逐渐得以解决。那现在面对后遗症可以做什么呢?接受客观事实,努力去改变可改变的。
事实证明,只要克服后遗症是不可恢复的悲观情绪,有信心积极的坚持系统科学康复训练。受损功能是可以逐渐缓解恢复的,是可以重返社会过自由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