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开风气的大宗师
一谈到胡适,人们就会说他是“但开风气不为师”,也就是说他是创始人,但他的东西不行。其实,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这句话是胡适自己说的,是他对别人夸奖自己时的一种自谦。殊不知,后来有人竟然拿他自谦的一句话来评论他,这是胡适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的事。
拿这句话来评价胡适的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胡适,或者根本就没有认真去读过胡适的作品。胡适不但是中国白话文学的开创者,而且是白话文学的大宗师。有些人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故意贬低他,把他说得一无是处,他们是在昧着良心说话。
胡适是第一个倡导白话文学的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他写了一篇《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是白话文改革的号角。在高举“文学革命”大旗的同时,胡适也身体力行地进行白话文学的写作,“自古成功在尝试”,胡适大胆地进行新诗的“尝试”。刚开始的时候,得到很多人的嘲笑,认为他是不务正业,在他创作了一些白话诗在《新青年》上发表后,引起了轰动效应,这才得到了很多文学青年的认同,纷纷效仿,创作白话诗的人逐渐多了起来。1920年3月,他将自己1916—1919年间写的46首白话诗词结集,定名为《尝试集》公开出版,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新诗集。在这部“尝试”的新诗集里,很多作品虽然还很稚嫩,但有些篇章也可圈可点,比如《蝴蝶》、《人力车夫》、《一念》、《老鸦》等等,都是现代诗里不可多得的精品佳作。
早在鲁迅之前,胡适就在进行杂文的创作,他的杂文以犀利见长,分析问题有理有据,条分缕晰。在鲁迅还没出道的时候,他已经是名震文坛杂文大家了,他的《归国杂感》、《差不多先生传》、《易卜生主义》、《人权与约法》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胡适的散文也不用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文笔流畅,语言隽永明快,比起郁达夫、朱自清等名家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他的游记《庐山游记》、《南游杂忆》等等,寓情于景,写景抒情,令人流连忘返,还有一些回忆的文章,比如《我的母亲的订婚》、《九年的家乡教育》等等叙事散文,文风畅快,笔调清新,平铺直叙,如跟人拉家常一样,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感情细腻真挚,亲情与友情跃然纸上,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大餐。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就提倡文学要“实写今日社会之情况”,认为这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文学”,后来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里进一步主张文学要描写“今日的贫民这会,如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要求文学作品描写“今日新旧文明相接触,一切家庭惨变,婚姻痛苦,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种种问题”。他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发表的一篇“问题小说”《一个问题》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小说描写的是平凡的生活琐事,但触到了生活中普遍而又重大的问题,于平淡中见深刻。
在戏剧方面,胡适也有尝试,他的《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独幕话剧。洪深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导言》中指出:“这一时期,理论非常丰富,创作却十分贫乏,只有胡适的《终身大事》一部剧本,是值得称道的。
胡适是对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贡献最大的人之一。他的一生始终不遗余力地倡导传记文学,不仅动员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等撰写自传,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写出了《四十自述》、《丁文江的传记》等优秀传记作品,堪称经典之作。
在那个各种主义盛行的年代,人们高谈阔论,但很少注重实践,面对如此情形,胡适提出了“多谈问题,少谈主义”的观点,对当时的社会具有很深刻的意义,就是拿到当今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在治学方法的问题上,胡适提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对《红楼梦》的考证中,胡适也正是实践他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理念,对“红学”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不但是“开风气之先的人”而且是“一代大宗师”,所以我们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被那些“意识形态里的人”所蒙蔽,一提到胡适就说他“但开风气不为师”,我们要正确评价胡适,还是要拿他的作品来说话。相关美文阅读:·假如*侃生于今日之北大·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我的朋友胡适之·这是什么“科学方法”——韩石山《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文言文与白话文·曹聚仁谈鲁迅与胡适的心怀·《剑挑孔庆东》之一:胡适梦想做中华民国总统吗?·警世评论之胡适先生的铜像能立得起来吗?·美化胡适为哪般?---读苏中杰(被歪曲的胡适)有感·功盖三分国·中日关于钓鱼岛之争预示什么?·《剑挑孔庆东》之九十七:孔庆东的“选择性思考”·那座小剧场的记忆·胡适笔下的英国一战哀悼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