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种文化形态孕育的红山先民是穿树叶的吗
三种文化形态孕育的红山先民 ■红山先民是穿树叶的吗? ■他们是七八岁生子、十四岁就死吗? ■生活的环境带给了他们怎样的地域性格? 辽河文明是个很特殊的文明,它呈现的状态不同于中原文明,其最大的原因在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现而今,中国还没有其他哪个区域内同时拥有草原、农耕和海洋文化形态的。红山文化所处的区域恰好是这三种文化交融的地方,这三种个性迥异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哺育了红山先民。 考古证明,在红山文化时期,辽河流域的早期农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工具的极大改进。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工具都齐全了,也更加完善了。比如砍伐就用石斧,整地用石锄,收割谷物就用石镰、石刀和蚌刀,加工谷物就用磨盘、磨棒。这类工具,在红山区域内都有出土。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研究证实,红山先民的足迹已经到达了海边。在离海较远的地区也发现了雕刻玉器用的鲨鱼牙。在红山出土文物中,蚌刀、贝壳装饰品等,很是常见。 红山文化最为突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石耜,从出土实物看,它的形状比*河流域的石耜大很多,而且更加精整。用石头制作出了犁形和锄形的石片后,就在其上安一个木柄,在石片和木柄相接的地方,则有一个横木,以供操作时踩踏。专家分析,这种体型巨大的石耜不可能一个人操作,它需要两三个人一起协作。中间的人负责把握着木柄,两边的人则在横木处拴上两根绳子,当石片铲进土里需要拉出来时,旁边的两个人就配合中间的人把石耜拉起来。这种操作,在古代被描述为“二人相向、协力而耕”,叫做“偶耕”,是农业进步的一大表现,比一般的石耜效率提高好几倍。 资料显示,早在7500年前的兴隆洼时期,辽河流域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农业耕种,从出土的炭化谷物分析,可以断定是人工栽培的。到了红山文化时期,这一区域的农耕已经进入成熟期,工具先进、操作先进,农业产量自然也就逐步提高,可谓一片繁荣景象。 在赤峰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出土石镞、骨匕、蚌刀、渔。专家告诉我们,红山文化时期多种经济并存,农林牧副渔并举,四季都有充足的食物源。 辽河流域在红山文化时期的气候条件显然要好很多,不仅四季分明,而且暖期持久,因而才会植被繁茂,作物丰盈。先民们在河溪里刺鱼,在土地上耕种,在山林间狩猎,在树丛间采果,甚至乘着简单的船只在大海中捞虾捕鱼。 他们将收获的谷物黍、粟等用磨棒磨盘加工,这代表着先民们不再是单纯地得啥吃啥,而懂得用工具加工谷物,迈入了熟食时代。 那时候的狩猎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工具,大大降低了先民们与野兽搏击的危险性。人们会选用比较有强度的野兽小腿骨劈成刀的形状,再把刀刃磨出来,在把柄的地方钻眼儿方便穿绳携带。红山文化中制骨业的发达也说明了当时狩猎经济的发达。 更为关键的是,红山先民开始饲养家畜了。在更早时期,人类只会打野兽,渐渐地,人们捕获了小鹿、小猪后,就开始将其养起来。红山文化时期,人们主要养猪。再往后,狗也成为了家养动物。这种畜牧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保证了一年四季肉类食品和祭祀品的供应。 辽河流域离海很近,很多人认为,先民们受限于交通工具,流动性很小,虽然离得近,但也不会去海边。然而,考古研究证实,红山先民的足迹已经到达了海边。不仅在渤海边发现了很多人工雕刻的大石,而且在离海较远的地区也发现了雕刻玉器用的鲨鱼牙。在红山出土文物中,蚌刀、贝壳装饰品等,很是常见。 拼搏与进取是红山人的永恒性格 红山人既有农耕文化的保守与踏实,也有草原和海洋文化铸造的精神之*,那种充满进取欲望与勇猛豪迈的地域性格使他们很早就迈进了文明。 回顾我国的封建时代,中原地区时常受到来自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袭扰,这让很多中原人咬牙切齿。从成吉思汗到努尔哈赤,从慕容家族到契丹大辽,再从安禄山到张作霖,似乎他们每一个人的骨子里都深刻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霸气,也刻着一种狼一般的狠劲与勇猛。中原文化灿烂,书香遍野,但在刀兵方面,却似乎永远输却这些人一大截。我们都搞不懂,为啥这些人的骨子里流着那样的血液呢? 其实,早在远古时代,这种印记就深深刻在了他们的先祖——红山先民的骨子里了。 草原上的人以雄鹰和狼自比,草原的特殊性造就了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春去秋来,草原*了又绿,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也常常面临着枯竭。在风沙与严寒的残酷自然环境下,那些在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只能用一种狼的精神来勉励自己,他们时刻感受到的是吃不饱、穿不暖,他们必须时时刻刻为生存而斗争,他们的眼睛永远闪烁着渴求的目光。与自然的抗争让他们的性格里充满了坚毅与豪爽。哪里草好,他们去往哪里,哪里有水,他们就奔哪里去。在苦难中,他们引吭高歌,纾解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们的性格里写的不是蛮不讲理的“征伐”,而是对命运的“抗争”。 西边吹来的是草原的风,东边吹来的却是海洋的风。海洋比草原看着更为可怕,狂风骤雨、电闪雷鸣、滔天巨浪、深不见底的水域,任谁孤舟到了海上都会心生胆怯。而那些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却要为了食物、为了生存不得已登上简陋的木筏,去与海浪搏斗、去与鲨鱼搏斗、去与海上的恶劣天气搏斗。只要木筏离开陆地,就意味着这一程旅行充满了未知,只有不停地搏杀才能有希望凯旋。海洋铸就了海边人永不服输的勇敢性格,拼搏进取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永恒主题。 辽河流域恰恰处在多种文化的交汇之处。因此,红山人既有农耕文化的保守与踏实,也有草原和海洋文化铸造的精神之*,那种充满进取欲望与勇猛豪迈的地域性格使他们很早就迈进了文明。 红山先民生活在高度文明之中 红山先民不仅穿兽皮制作的衣服,而且还穿起了麻衣,靴子不仅有靴跟,而且厚实,还有精美的装饰纹样。他们住的屋子20平方米到100平方米不等,屋子中央是灶,有门有窗户,采光也不错。 红山文化时期,辽河流域已经进入了先进的生活状态。很多人觉得远古时期的人们只能穿树叶裙子、茹毛饮血,其实不是这样的。红山先民早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时代, 我们都知道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了,然而人类不可能从结绳记事直接跳跃到甲骨文,因此,文字的产生是个漫长的过程。在红山文化时代,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简陋的文字符号了。 2001年夏天,人们在赤峰市敖汉旗的红山文化草帽山遗址发掘出了刻有文字符号的陶片。这些文字符号可以使人不大费力就能读懂远古的一些信息。内蒙古地区还曾发现了早期的岩画,距今约5500年至4200年,岩画上有文字符号。虽然其中大部分内容尚不能破解,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符号并不是随意的组合,具有规律性,应该是早期的文字。 传说*帝手下有个大臣,叫仓颉,中国的早期文字就是他创造出来的。现在已认定红山文化区域是*帝早期的活动地,那么,可不可以说,仓颉就是在红山文化区域内开始文字创造的呢? 红山文化区域出土了不少玉器,这些玉器选材精良,制作精美,处处展示着先人们的聪明智慧,其制作工艺让今人也赞叹不已。玉器中还有不少玉兵,比如玉斧、玉刀等,专家考证,这些玉兵从其硬度来讲,并不适合作为兵器和工具使用,它应该是一种礼器,这说明,在红山文化期,礼制已经初步形成。 我们现在揣测远古人的生命,总觉得他们面*肌瘦,还很矮,最关键是寿命不长,七八岁生子、十四岁死去。但是从红山文化区域积石冢中尸骨的体格看来,红山文化区的先民身材高大,有的骨骼显示墓主人为中年人、老年人,看不出早期生命的脆弱与早衰。从出土的陶人、泥像来看,红山先民长得也比较丰满、健壮。现在已经确定,牛河梁是远古国家中的都城,那些已出土的大型建筑工程,像山台、“金字塔”、女神庙、积石冢、壕墙等规模宏大,显示着先民们有着充沛的精力与体力和充足的想象创造力。若是远古先民面*肌瘦、食物不济,每天奔波劳碌在果腹之中,怎会有闲暇和能力去创造让今人惊叹的史前文明? 红山先民穿的也不是树叶,只有茹毛饮血时代的人才会“披发卉服,蔽前而不蔽后”。到了红山文化时期,文明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人们不仅穿兽皮制作的衣服,而且还穿起了麻衣,这从出土的陶纺轮可以推断出来。而且红山文化区域还出土了玉蚕,这代表着蚕这种动物已经被红山先民重视。*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技术,而红山文化区又是*帝部族活动区域,养蚕抽丝制作衣服自然也会在这个地方出现。从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文物看,红山先民的穿着打扮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出土的陶人有穿毡靴的,靴子不仅有靴跟,而且非常厚实,还有精美的装饰纹样。牛河梁还出土了一根腰带,腰带是打结的,而且很宽厚,不是随便系在身上的那种。可以想象,先民们宽袍长襟,衣袂飘飘,再系上这种束腰腰带,应该是挺拔俊秀,威风凛凛的。 现在提起远古先民,人们首先想到山洞,山洞里有几块粗糙的石头,和一堆火的灰烬。其实,红山文化时代的人们早就开始造屋居住了。红山时期居住遗址非常多,而且规模宏大,小的聚落一般有房屋数十座,大的甚至达到了百余座,其村落面积不比现代村落小多少。房屋不仅四围有方形壕沟作为防御,而且房屋建筑也很讲究。小的屋子不到20平方米,大的有100平方米,屋子中央是灶,有门有窗户,采光也不错。牛河梁女神庙墙壁上还有彩绘图案,说明当时房屋建造技术已经从实用发展到享用,说不定还会有专业的装修队呢。 牛河梁遗址中有一个四万平方米的方台,这种大面积的广场是干什么用的?专家分析,这里除了每年进行的大型祭祀外,还应该是一个聚会场所。人们在这里以物易物,进行原始的“商业交易”。可以自己部落内部交换,也可以与别的部落交换。红山文化晚期,对偶婚开始实行,各部落为了保证后代的健康,部落间也开始通婚。这里也很有可能是男女青年相看的场地。集如此多的活动为一体,这山台当年一定是一派热闹景象。 诸多专家形容牛河梁都使用了一个词——“巍巍”,纵观整个红山文化,毫不夸张地说,应能当得起这“巍巍”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