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增多,脑出血(脑溢血)的发生率也随之提升,尤其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据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显示,我国每1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万,且呈持续上升趋势。如此高的发病率,大家必须要重视!
“脑卒中”(cerebralstroke)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什么是脑出血?
所谓脑出血,就是大脑里的血管,因为无法承受长期压力而破裂。随后,血液会不断流出,压迫正常的脑组织,造成患者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等一系列问题。
中医认为脑出血的诱因
脑出血,中医称之为“出血性中风”。
出血性中风是指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实质出血。绝大多数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症伴有脑内小动脉病变、变性、坏死而形成微动脉瘤,在血压骤然升高时,微动脉瘤破裂而出血,出血后在脑实质内形成一种急性占位性损害。
出血性中风临床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偏瘫,语言和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病理体征。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类。
出血性中风的病人约有80%发生在大脑半球,而其余20%发生在脑干和小脑。产生本病的常见诱因有情绪激动、气候变化、腹内压增高(如用力解大便)等。本病的预后较差,死亡率很高,存活者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出血性中风属中医“中风”、“偏枯”、“血瘀证”等范畴。
本病有内因外因之分: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形成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是本病发病的内因;五志过极,饮食不节,劳伤过度,气候骤变等是本病发病之外因。内外两因相合,致气血逆乱,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脑内而发病。
脑出血的5个征兆
1
剧烈头痛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如果是小脑和脑干出血时,头晕常与头痛伴发。
2
呕吐
脑出血时,可引起颅内压升高,直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呕吐;也有可能出血部位就靠近呕吐中枢,形成的血肿直接压迫该中枢,引起呕吐。
3
肢体偏瘫
当脑出血发生在内囊或外囊部位时,会发生肢体偏瘫。因为内囊是神经传导束较集中的地方,其中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负责对侧肢体的运动。
4
言语不清
舌根僵硬、舌头膨大、口齿不清、讲话困难是脑溢血患者最常见的早期信号之一,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5
嗜睡
一些人在脑溢血发病前会出现过度嗜睡症状,且通过睡眠也无法消除疲惫感,这也有可能是脑出血的早期征兆。
发生脑出血该怎么办?
患者发生脑出血后,家属应进行紧急救护。
1_保持镇静并立即将患者平卧。千万不医院,以免路途震荡,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痰液、呕吐物吸入气管。
2_迅速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天冷时注意保暖,天热时注意降温。
3_如果患者昏迷并发出强烈鼾声,表示其舌根已经下坠,可用手帕或纱布包住患者舌头,轻轻向外拉出。
4_可用冷毛巾覆盖患者头部,因血管在遇冷时收缩,可减少出血量。
5_患者大小便失禁时,应就地处理,不可随意移动患者身体,以防脑出血加重。
6_在医院途中,车辆应尽量平稳行驶,以减少颠簸震动;同时将患者头部稍稍抬高,与地面保持20度角,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
脑出血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凡出血必离经,离经之血则为血瘀”。血在血管内的“结”、“滞”和在血管外的出血,均称为血瘀证。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标实为血瘀。
而中风的发病与风、火、痰、气、血有密切关系,尤以肝风为主。其病理基础是年老体衰、气血亏虚、气血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愤怒、饮食不节、寒温失调及操劳过度等均可致肝肾阴虚,肝阳暴亢,阳化风动,气血逆乱的病理状态。内风或逆乱的气血上冲脑部,并溢于脉外,脑髓受损。气血升降逆乱导致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原因。
在治法上,采用标本兼治,“或攻或补”,皆以调气为先。根据“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所以,采用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及随证加减的方法来治疗出血性中风。
广誉远安宫牛*丸安宫牛*丸可抑制脑出血后炎症反应,抑制血压继发性升高,减轻脑出血引发的神经功能损伤。可防止脑梗塞面积扩大,降低炎症反应,促使尽早清醒,缩小脑梗死体积。可明显减轻颅脑损伤后的脑水肿,改善脑缺血缺氧状态,保护血脑屏障,从而修复受损的神经系统。
服用方法
意识昏迷等待期间:1丸安宫,少量温水化开后,用棉签蘸取药液反复涂抹患者舌面;意识昏迷、牙关紧咬等待期间。
意识昏迷、医院后:征求主治医师同意后,2丸每次,温水化开后通过鼻胃管灌胃,如不清醒,间隔6小时后再灌服2丸,每天如此使用2次,至神志清醒!
注意:安宫牛*丸仅适用阳闭,表现为牙关紧咬、呼吸急促、气粗,体温升高,四肢抽搐,双手紧握,面色发红;如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厥冷、瘫软、呼吸微弱则不适合。
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