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但是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念已被奉行了多年,直至年6月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法灸法学》还在“灸治注意事项”中指出“凡是实证、热证及阳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实际上,灸法仅属温补的观点确实值得进一步商榷。
艾灸不分阴阳,灸了也白灸!(点击标题阅读)如果机械地认为针法属泻,灸法属补,就会无形中否定了针和灸法补泻的实际意义。灸和针是两种各不相同的治疗方法,由于针和灸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经络学说为依据,以经穴为刺灸点,在临床上有着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中医基本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使之平衡。阴与阳是相对而言的,补与泻也是相对而言。因此,灸法本身应该是既能补虚又能泻实,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因此灸法仅属温补的观点既不附合中医基本理论,更不符合中医实践。
艾灸治病,是以艾叶通利经络为前提,经络不通应当包括虚、实两方面,水渠干涸,谓之不通;水流滞涩,亦谓之不通;使虚者补,实者泻,寒者温,热者凉,皆通经络之意。
“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而发散也。“
艾灸泻法,疾吹其火,火力迅猛,通透力强,不按其穴,达邪之路通畅,故“火气已通,血脉乃行“,六淫之邪自可外泄。
“热者灸之,引其郁热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热邪内蕴,壅滞经脉,不得泄越,《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热为阳邪,轻扬升浮,易行易散。火能畅达解郁,透通诸经,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苦能泄热,辛能发散,温热则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
艾灸治热病,正所谓“当因其势而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如开其窗而揭其被。"了解更多艾灸知识,电话/,
九种活血行气的名贵中草药为大家打通经络,遇身体疼痛时,只要根据自身需求,洗净手掌,将本品适量倒入掌心,然后快速按在痛点上,感觉灼热难忍时再放开手掌,即可消除疼痛,真正让你体验“掌到消痛”的神奇!赶紧入手吧!
五、艾灸封穴
灸后在艾灸过的地方摸几下,或者拍几下,因为艾灸后毛孔是张开的,摸几下后毛孔就会闭合上。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穿好衣服保暖!这样即使忘记封穴也没关系。艾灸后不能马上见风碰水!
你要用心去完成并且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因为如果不及时封穴就肯定会加大概率导致寒气入侵体内,并且比起以往更容易入侵。重点在于它还会顺着你所艾灸的这条打通的穴位一路畅通无阻的入侵到人体内部,这个时候就是得不偿失了!
封穴有好多方法,像拍、锤、点、按、捏,都是封穴的手法,有的人可能只是用其中的某一种方式,有的人可能会更适用多种方式,在灸完的穴位和患处封穴,将元气封存在内体吸收,所以大家要去做这步,毕竟这是很重要的。
一技在手,可以自己养生保健,可以活人于顷刻,其功之大,孰与可比。救急之时,药物或其他疗法皆不如艾灸之速效。手到病除,应手而效之功,经常令旁观者叹为观止。
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