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保延,男,汉族,年5月生,中共*员,研究生学历,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委委员、常委、常务副院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
中风,又名卒中、偏枯等,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也是中医四大难证之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言语蹇涩,口角歪斜等。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可分中经络、中脏腑两大类。
中风急性期经过救治,神志清醒后,或病邪仅及经络,神志未昧者,虽脏腑功能渐见恢复,但经络气血仍有阻滞,故常遗有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蹇,口角歪斜等症,称之为中风后遗证。中风后遗症主要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的恢复期(或缓解期)后遗症期。
中风病因以内伤积损为主,脏腑失调,阴阳偏胜,以致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其病机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中风后遗症多以气虚血瘀或肝肾阴虚为本,涉及心、肝、脾、肾等脏及血脉、经络等。火针疗法对于中风各期均有疗效,其中尤以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效果最佳。中风后遗症多因正虚、血瘀、痰凝,形成痼疾,用一般疗法难以奏效或功效缓慢。火针疗法以其温血、搜风、化痰的独到功力,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肌力恢复,肿胀消散有显著功效。
(一)半身不遂,肢体软瘫
1.主证:一侧肢体活动不能或不利,肢体萎软无力,面色萎*,或暗淡无华,舌苔薄白,舌质淡紫,脉细涩无力,多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蹇涩,口角歪斜等症。多属气虚血瘀,脉络瘀阻。
2.治则:温补气血、舌血通经。
3.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每次沿经选取8~10穴。多选用肩髃、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阳陵泉、丰隆等穴。
4.刺法:用中等火针,从上向下依次点刺所选穴位,速刺不留针,隔3~5日一次,其间可适当配合毫针治疗。
其他疗法:
毫针法:补健侧、泻患侧,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患侧进穴点刺放血及透刺法,有较好效果。药物法:治宜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上肢偏废者加以通络,下肢瘫软者加桑寄生、鹿筋等以补肾壮筋。头针法:选对侧运动区为主,可配足运感区,或用“颞三针”(耳尖直上2厘米为第一点,向前、向后各一厘米为其它两个进针点)治疗脑血栓形成所致者效果较好。
(二)口眼歪斜
1.主证:一侧面部肌肉无力,致使口角偏向一侧,涎水外溢,说话时更为明显,舌体不正,舌苔白,舌质淡紫,脉沉细。
2.治则:祛风化痰通络。
3.取穴:阳白、太阳、下关、颐中、地仓、颊车。
4.刺法:选用细火针,烧通红后速刺所选穴位,深达面肌,隔3~5日针一次。
其他疗法:
毫针法:取病侧手足阳明经穴为主,用泻法,处方:地仓或内地仓、颊车、下关、内庭、合谷、太冲。下关用温针灸。
(三)肢体拘挛
1.主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难以伸展,舌红绛,苔*,脉弦硬有力。多兼见头痛头晕,面赤耳鸣等症。证属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2.治则:温筋缓急。
3.取穴及刺法:
(1)上肢拘挛:取尺泽、曲泽、小海、手三里穴,或肘部肌腱处。刺时助手在旁帮助,尽可能伸直患者前臂,或针前先于肘部肌腱处用弹拨手法,使前臂松驰,医者用中粗火针深刺诸穴,或刺筋上,每穴可刺数针。
(2)手指屈曲:选取合谷、八邪、阳谷、阳池、阳溪等穴,用中号火针点刺,点到为止,隔日1次。
(3)下肢拘挛:选取委中、委阳、阳谷、膝阳关、曲泉等穴,刺时用中号火针烧红浅刺诸穴。
其他疗法:
毫针法:取穴原则与肢体软瘫者相同,手法较之柔和,并多采用透穴方法,如尺泽多向透刺、曲池透少海,后溪透合谷,悬钟透三阴交以及合谷多向透刺等。透穴法对缓解肌肉痉挛有较好疗效。服药法:治宜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四)手足肿胀
1.主证:患肢远端漫肿,发账,压之即起,肿胀程度因人而异,饮食、二便明显异常。苔白厚,脉沉弦或滑。
2.治则:温经通脉,化湿消肿。
3.取穴:取患处局部诸穴,以及八邪、八风等。
4.刺法:用中号火针点刺诸穴,不宜过深,点到为止,隔日一次。
(五)肢体麻木或冷痛
1.主证:半身麻木不仁,不知痛痒,或肢体逆冷、畏寒。
2.治则:温阳化气,活血通络。
3.取穴:局部阿是穴,或循经选取阳经穴位。
4.刺法:用中号火针点刺,针孔上可拔火罐,隔3~5日1次。如有出血,勿止,待自凝。
其他疗法:
皮肤针:取患处局部或循行经脉,用弱刺激强度叩刺。
艾条灸:点燃艾条,对准患处局部及其经脉,用温和灸法熏烤。
拔罐法:选用小口径火罐,在患处局部及其周围闪罐。
案1:胡××,女,56岁。左手指曲伸不利3年。3年前因高血压脑病(BP/mmHg),致左侧肢体半身不遂,经针灸、中药治疗,肢体活动已正常,血压亦平稳,唯左手指屈曲不能伸直,久治不愈,影响生活,劳动。饮食尚可。大便调,面*,声息正常,舌苔白,脉经弦。诊为中风后遗症,气虚血少,经脉失养。治则温通经脉。取八邪、阿是穴,用中等火针速刺法治疗。针后屈曲手指当即得舒,并可握拳。两次后手指伸屈灵活。6次后已伸屈自如,胜任家务劳动。(选自贺普仁《针具针法》)
案2:白××,女,42岁。2年前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手不能握,行走不便,医院CT检查,诊为“脑血栓”。经治肢体活动恢复正常,但左大腿后侧发凉感觉始终未除,面*,声息、食欲、二便正常,血压/mmHg,舌苔白,脉沉细。诊断:中风后遗症,气虚血少,不能荣筋。治以温通经脉,取局部阿是穴,用中等火针速刺法。2次即明显好转,20余次后发凉感消失,痊愈。(摘自贺普仁《针具针法》)案3:苏××,男,61岁。左半身不遂4年,左侧上、下肢肿胀明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食可,便秘,尿频数,体胖,面*,苔白厚,脉沉弦。辩证为形盛气虚,不能帅血运行。治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取八邪、阿是穴、患侧三阴交穴,用中等火针速刺法,刺后从针孔流出液体,肿胀减轻。3次后,左手肿胀消失,恢复正常。加针一次,巩固疗效。(摘自贺普仁《针具针法》)
中风证为传统中医临床四大难症之一,其中肢体拘挛的硬瘫、皮层性的手中肿胀、感觉异常的麻木冷痛等,治疗更为艰难。而用火针点刺,往往可以收到满意效果。治疗以上诸证,可单用火针,疗程大都在10次左右。有关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文献报导较少,贺氏运用此法,取得较好疗效,其经验值得推广。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