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例患者是一个左侧放射冠区早期脑梗死的患者。脑梗死发生后,患者右手的功能影响较重,远端关节活动困难。加之患者本身迫切地希望手部功能能够尽快恢复。经过评估后,康复治疗科团队决定运用川平反复促通法对患者手部进行反复促通,通过强化神经传导通路训练,达到短时间内促通患者手部功能的目的。
01
基本信息
姓名:赖XX
性别:男
年龄:50
发病日期:-3-15
入院日期:-3-20
临床诊断:1.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区脑梗死;2.脑白质少许变性灶;3.幕上弥漫性脑皮质萎缩。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DWI:结合PACS图像(-3-19MRI),现DWI序列:1.左侧放射冠区一偏亚急性早期脑梗死;2.左侧基底节区小软化灶;3.幕上弥漫性轻度脑萎缩。CT血管成像(半球脑动脉):右侧椎动脉显影偏细,考虑为发育因素;余脑内动脉未见异常。
02
影像学信息
03
治疗前部分功能情况
1.Brunnstrom运动分期:右上肢V期、手II期、下肢VI期;
2.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右侧总分73/分(上肢31/36分、腕手8/30分、下肢34/34分);
3.被动关节活动度未见明显异常。
治疗前视频↑
运用川平反复促通次(一次治疗)后的效果↑
04
什么是川平法?
川平法——反复促通法(RepetitiveFacilitativeExercise)是一种应用于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引起的中枢性(上运动神经元性)损伤的手法技术,是日本鹿儿岛大学教授川平和美在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数千例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经验后,提出的新型偏瘫后运动功能恢复理念。
其理论是基于大脑可塑性原理进行运动再学习,将牵张反射、皮肤肌肉反射、姿势反射组合运用,反复促通刺激,兴奋和强化特定的神经传导通路,引发目标肌肉收缩,达到运动学习的目的。治疗师刺激目标肢体,患者有意识地运动目标肢体,抑制不需要的运动。川平法强调诱发共同运动的分离。通过反复运动告诉大脑去学习新的路径,强化大脑记忆,经大脑记忆的时间越多越好。川平法中一个运动的动作反复做50次,推荐做~次反复促通疗法。
05
川平法适用人群
适用于: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引起的中枢性(上运动神经元性)损伤。
不适用于:对反复促通治疗效应有限制的医疗或神经系统疾病,比如有严重感觉障碍的患者;活动处伴有疼痛和挛缩的患者;有严重认知障碍、躯体半侧忽略、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低下的患者等;治疗部位存在骨骼软组织损伤、心肺功能耐受性差的患者等等。
后记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赖大叔的手部功能已达基本正常,很快就顺利出院了。赖大叔的依从性很高,治疗时能积极配合,符合川平法对患者的要求。
对于很多中风后遗留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来说,他们通常都有很强的活动意识,但肢体就是不“听话”,可能是动不起来或动得不好。这个时候的神经通路就像一个人跑到迷宫中,不知哪条路才是到达终点的直径,此时就需要康复治疗师用各种的方法去引导、在迷宫的终点不停地呼唤他们。
专家简介
刘初容
医院康复治疗科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专委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康复医学专委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非公立医疗机构康复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针灸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针灸学会针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临床康复医、教、研工作20余年,擅长颈肩腰腿痛、头晕头痛、中风后遗症、面瘫、失眠等疾病的诊疗。
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陈汉基
医院康复治疗科教学组组长、主管治疗师
3年到8医院康复科从事PT工作,8年到年四川5.12大地震担任康复志愿者,医院从事PT工作。在现代康复中积累了较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国内专业期刊及学术论坛发表论文数篇。擅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治疗和骨折后的康复治疗。
医院简介
医院
医院、事业单位
医院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三医院
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广东省直医保、省直工伤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广东省内异地就医直报定点医疗机构
全国跨省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定点医疗机构
办院思路:技术建院、质量建院、创新建院
核心价值观:更专业、更有效、更经济
医院愿景:为大众带来健康与希望!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