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两则
TUhjnbcbe - 2021/1/8 8:07:00

案一

清热利湿、解*凉血乃治蛇串疮之常法,然宜兼加柴胡等疏肝解郁。

胡某,女,27岁,年7月4日初诊。

右腰部及右大腿出现集簇小水疱,剧痛已7天。

初诊:患者10天前右腰部及右大腿外侧出现大片红斑、小水疱,成带状分布,患处灼热刺痛,不敢触碰,坐立不安,虽服止痛片亦仅稍能解痛。医院诊治。

今才来就诊,观其右侧腰部及沿右大腿外侧,相当于腰1~2节段,可见成片集簇米粒或豆粒大之水、血疱,基底潮红,部分疱壁已结痂。舌苔薄*,脉弦数。

诊其为:蛇串疮(带状疱疹)心肝湿热证。

此为患者情绪抑郁,肝气不舒,久而化热,肝火旺,则心火也旺;加之感湿热*邪侵犯肌肤,阻滞肝经,湿热循经外溢体表,则见腰腿部小水疱;湿热*邪蕴结日久,耗血伤阴,使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以致疼痛剧烈。

治法:泻心肝之火,佐以凉血利湿。

自拟经验方。

处方:

瓜蒌根20g,穿山甲2个,大青叶20g,*连9g,*芩9g,白芍20g,栀子9g,柴胡9g,银花15g,连翘9g,赤芍9g,青黛3g。

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7月7日):服3剂后,水疱已见结痂,刺痛明显减轻,大便2日未行,舌苔*糙,脉弦数。

方拟通腑泄热,凉血消斑。

处方:

番泻叶12g,虎杖30g,*芩9g,栀子12g,大青叶20g,丹皮10g,瓜蒌根20g,赤芍9g,板蓝根20g,柴胡9g,当归20g,生地20g。

7剂,水煎服,日1剂。

谭新华认为本病多由心肝二经郁热,或脾肺两经湿热久居,发于肌腠所致。故治疗上宜从心肝脾肺诸脏入手,重点是心肝两经。治疗上根据皮损部位和皮损特点及兼症辨证治疗。病因多为火邪内郁为患。

“火郁发之”,故以柴胡疏肝散火郁,栀子清泻心肝浮游火郁,全方均清热、凉血、除湿解*为法。二诊时发现患者大便2日未行,所以加用虎杖、番泻叶、当归以通腑泄热,达到釜底抽薪,皮损很快有了好转。疼痛亦随之减轻乃至消失。

案二

久病入血阻络,清肝活血,辅以虫类通络,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如桴鼓。

刘某,男,74岁。年5月22日初诊。

患者右耳后及右颊部疼痛,感觉异常3个月。

初诊:患者3个月前右耳及颊部出现成簇疱疹,伴疼痛,经外院住院确诊为“带状疱疹”,予抗病*治疗,静脉点滴阿昔洛韦”。第2周,疱疹消退,但仍有皮损部位疼痛,惧风,疼痛尤以夜间为剧。既往有“中风”、“高血压”病史。

察:右耳廓及耳后皮肤水肿、皮薄光亮,遗色素沉着。舌质黯紫,苔白,脉细涩。

诊其为:气滞血瘀蛇串疮(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因感受湿热*邪,外溢肌肤而成蛇串疮,湿热*邪蕴结日久,耗血伤阴,使气血凝滞,络脉痹阻,不通则痛,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治法:清肝泻火,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柴胡10g,生地12g,白芍15g,夏枯草15g,僵蚕10g,全蝎10g,桃仁10g,红花6g,丹皮10g,黑栀10g,大*6g,*芪20g,*芩10g,三七10g,甘草6g。

10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药10剂,疼痛显著减轻,惧风感消失,效不更方,方药略有增减,再服7剂,诸症俱失。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感染所致的急性炎症性神经性皮肤病,以簇集性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伴神经痛为特征。本病属中医“蛇串疮”的范畴,年老体虚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盛,气血凝滞,导致神经痛。

谭新华根据本病病机,处以柴胡、夏枯草、黑栀清肝泻火,桃仁、红花、丹皮、三七活血化瘀,生地、大*凉血解*,*芪益气,白芍、甘草酸甘缓急,全蝎、僵蚕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泻火、活血通络止痛之效。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外伤科分册》,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明医小兰iaoan

明医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