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致我的另外一位父亲
作者:汪*
这个国庆,我们这些在父母眼里永远是孩子们的人,分别从各自的新家广州、深圳、上海、南京,赶回山东老家菏泽市单县,看望我们共同的父亲——我的岳父。岳父出生于一九五四年,因为没过过生日,我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几月几日生日。不是我们不给他过,用他们自己的话讲:不兴过生日。岳母尤其不兴这个。生了六个孩子,孩子们的生日都记得不是特别清楚,只记得属相。这还是得归结于生活的艰辛。岳父靠着磨香油的手艺,和岳母寒暑起早贪黑,养活了孩子们,把她他们各自拉扯成人,再供上学。靠着香油小买卖,拉扯了三个大学生、一个研究生,已经相当不容易。缺吃没有;少穿,估计还是有的。所以在这种情形下,过生日多少还是显得有些奢侈,所以索性都不过了。我挺佩服岳父的,还有岳母。他/她们是我国五六十年代普通劳动人民的典型代表。善良、淳朴、勤俭、任劳任怨,这些都是为他/她们修饰的形容词。岳父做人厚道,做事认真。在山东省单县县城一带,提起岳父的张家香油铺,几乎远近闻名。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岳父认识了一位河南师傅,跟他学会了磨油。从此,与香油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年轻时候算起,近40年的时间,只干一件事情:磨油。多年来,岳父坚持传统石磨工艺,不掺假,不投机,靠着诚信,留下了好口碑。老铺位医院北纱厂对面,现如今已经拆迁。每次跟着妻子回老家,有限的假期内,我都会围着岳父聊聊天。他告诉我,小小的香油生意,里面学问大了去了:掺点假,玩点儿秤,或者用瓶底很厚的那种玻璃瓶包装,都能让卖家占到便宜。但岳父从来都不会这么干,他说:那是坑人。每次回来,亲眼见岳父清晨4点天不亮就开始磨油;前来打油的人也是接踵而至。有人从村里来,有人从城里来;有人从城东头来,有人从城西头来;有人从本地来,有人从外地来……岳父一一笑脸相迎。寒来暑往,价格公道,保质保量,童叟无欺。制作香油是一个复杂而烦琐的过程。筛选上等芝麻后,要经过清洗、炒制、研磨、摇晃等多道工序才能出油。岳父俨然是一个老手艺人、老师傅的做派,每道工序井井有条,一丝不苟,一气呵成。他那种敬业的工匠精神,保证了滴滴纯正、磨磨喷香。整个出品过程,完全可以登上《舌尖上的中国》。或许正是因为多年炒制芝麻,烟熏火燎,加上多年的吸烟历史,为他的身体垮塌埋下了伏笔……这两年他频繁往返于广东和山东老家,定期复查、吃药。我们这些孩子们惋惜之余,老人家也很无奈。儿女们都长大成家了,外甥加孙子9个孩子,按说该享享天伦之乐了……唉!岳父除了磨油,还烧得一手好菜。他是家里的大厨。逢年过节,重要的大菜、主菜,岳父必定亲自下厨。单县最知名的羊肉汤,那是他的绝活。说起单县羊肉汤,须精选新鲜上等羊排骨(当地叫“肋扇”)或者优质羊腿肉,斩成均匀的碎块,加入白芷、草果、小茴香等大料,佐以大葱、生姜等,加水后大火、大锅、大炖而成。喜欢红汤的,就是辣味的,需要一种北方特有的薄皮干红辣椒加羊板油秘制的羊油(有点类似四川的火锅底料)。这些,岳父统统在行。羊肉汤熬好后,根据喜好,加入适量红薯粉条(当地叫“吸粉”)、切碎的优质鲁白菜,炖煮片刻即可食用。盛上一碗,再加点芫荽,美味至极。除了羊肉汤,一碗猪肉炖粉条,或者是烘茄子,又或是地锅鸡、勾芡炸鲤鱼、调饺子包子馅儿,样样在行。每道菜,岳父烧出来都会让我们胃口大开,一扫而光。那年还没拆迁,岳父的香油铺还在,我们在门口架起简易的炉灶,放上一口铁锅,烧起木头柴火,岳父亲手翻炒地锅鸡的情形,记忆犹新。那鸡,是岳父岳母自己喂的粮食土鸡。那次出锅的地锅鸡,真的很香,至今回味。岳父很能吃苦,非常有毅力。年轻的时候中过一次风,差点卧床不起。回想那段日子,老两口经常感慨万千。那是最艰难也最考验人的时候,他硬是靠着惊人的毅力和岳母的不断鼓励,每天坚持功能锻炼,终于成功康复了。除了手脚偶有不利索,基本没留下什么后遗症。以后学会磨油、卖香油后,为了精选优质芝麻,经常要去安徽、湖北等外省跑长途购买制作香油的原料芝麻,一买就是那种加长重卡整车拉回来,至少十几二十吨。经常一去就是好些天。除了工艺,好的芝麻,是保证出油率及成品油口感的关键。在治安环境欠佳、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少不了岳母及家人的担心和牵挂。他是一家人的期盼和希望。岳父待人很和蔼,也有急眼的时候。上头的时候,还会“卷”上几句(单县方言,说话带脏字、骂人)。岳母常说,岳父哪点都好,就是这一点她不赞成(方言,不认可)。但有一点,刚刚生完气,一转身明白道理了,马上就能咧开嘴,露着一口白牙一笑而过,不记仇。岳母自从孩子们大了以后,为了严防老年痴呆,在闺女们的鼓励支持下,学会了当牌(方言,多指打麻将),偶尔有些上瘾,难免影响休息。这个时候是家庭战争爆发的危险期。他/她们早上起的那么早,不补个觉是扛不住的。岳父不爱当牌,也不怎么会打牌。除了我后来才知道的,他会一种男士爱玩的桥牌。岳父性格还算开朗、乐观,很多时候还挺逗的。我们时不时给他抓拍一些滑稽的照片,比如戴着柚子皮做的瓜皮帽,喜感十足。他没什么不良嗜好,从不喝酒,前几年爱抽点烟,后来戒了,很坚决很有恒心地彻底戒掉了。他也没什么特殊爱好。他喜欢养鸟、捣鼓点花草什么的。养过一只八哥,听说会说话了,挂在门口的屋檐下,被人偷走了。还养过一只老鳖(甲鱼),养了好久,准备等大家回来炖了吃,最后死掉了。他来广州养病期间,我给他在芳村花鸟市场买了一对玄凤鹦鹉。每天逗逗鸟、喂喂食、换换水啥的,增加些乐趣。疗程治疗结束后,岳父坚持和岳母返回了山东老家。鹦鹉现在由我们替他照料着,目前还不会说话。我真希望岳父能早日康复,带回他的鹦鹉,没事继续遛鸟。可亲可敬的父辈,讲不完,歌颂不完。人们经常比喻老师们为蜡烛,燃烧、牺牲自己,照亮他人,用以赞美老师的甘于奉献精神;我们的父辈,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为了家庭建设,为了妻子儿女,艰苦奋斗的同时,也透支着自己的健康……我爱我自己的亲生父亲,也爱这位勤劳伟大的父亲!重阳,祝您安康!!
(原文写于年10月7日经商丘、郑州返粤途中,农历九月初九;10月22日在沈阳飞广州航班上完稿)
后记:
岳父因身体抱恙,已于年11月11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悲痛之余,谨以以下两小段文字缅怀,以示纪念。
(一)原本晴朗的夜间,天空下起了雨点。您到底还是走了,没来得及最后见。相处短暂的九年,点点滴滴在心间。如果还有下辈子,我希望能更长远。(.11.12凌晨于菏泽市单县)
(二)尝遍八谷,摽冠单父。比户味牵,朝暮寒暑。香殒西鲁,六十有五。油尽灯枯,功高劳苦。育教五子,建瓴高屋。广深宁沪,同归殊途。华发慈目,往生净土。身去*在,早修仙骨。——岳父大人千古(写于.11.13,离开菏泽市单县返回广州途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