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微观探究红光照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
TUhjnbcbe - 2021/1/17 11:17:00

水痘-带状疱疹病*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皮肤黏膜的溃疡性表现,同时可以通过结合外周神经纤维,促进鞘膜的氧化应激性病变,导致患者神经痛的发生。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已达所有疱疹病*感染患者的15%~20%左右。临床上通过抗病*药物治疗后,可以抑制疱疹病*的持续性感染,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评分。

但长期的随访研究发现,抗病*等常规药物治疗后3个月内患者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且治疗后的人际交往、休闲活动、自觉症状、工作学习等生活质量评分仍然无明显改善。

红光照射疗法是较为安全的物理性治疗措施,其可以通过光波刺激真皮下层,促进新生细胞的生成和修复,改善病情。

红光照射治疗可以通过刺激轴突末梢神经纤维的生长,提高损伤部位的局部血流灌注,促进局部修复和再生,同时物理性的红光照射可以降低局部5-羟色胺的浓度,降低神经元对于疼痛刺激的敏感性。已有的研究探讨了红光照射治疗疱疹病*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揭示了红光照射治疗对于总体临床效果的改善作用,但缺乏对于治疗后的血清炎症因子如IL-2、IL-6、IL-10等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分析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红光照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的水平变化,探讨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选取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红光组和对照组,各45例。红光组男26例、女1例,年龄33~79岁,平均(60.1±12.7)岁;带状疱疹部位:头颈部10例、胸部19例、四肢8例、腹部8例,病程(36.6±5.2)d。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31~79岁,平均(58.4±13.6)岁;带状疱疹部位:头颈部12例、胸部18例、四肢10例、腹部5例,病程(37.5±6.4)d。2组患者年龄(t=0.)、性别(χ2=0.)、带状疱疹部位(χ2=1.)、病程(t=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诊断参考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相关标准。

患者年龄≤79岁。

带状疱疹皮损消失后,局部仍然疼痛明显,时间超过30d。

本研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排除标准: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光过敏患者。

合并免疫缺陷、近6个月服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者。

合并皮肤溃疡、恶性肿瘤者。

其他红光照射禁忌证。

对照组:患者口服加巴喷丁(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mg,每日1次,连续治疗14d;

红光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红光照射治疗,红光输出波长为nm,功率维持在18W,使输出的光斑(照射面积cm2)照射至病灶部位,每日照射治疗15~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d。

采集患者肘正中静脉血3mL,加入抗凝剂2mL,r/min离心(离心半径10cm)5min,采用生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治疗前、后患者IL-2、IL-6、IL-10水平。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0分无疼痛感,10分为患者疼痛十分剧烈,难以忍受;由患者在软皮尺上自动标记,由同一名研究人员进行读数。

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主要包括人际交往、休闲活动、自觉症状、工作学习、日常活动及治疗的影响,每1个问题分为没有(0分)、轻微(1分)、严重(2分)、极其严重(3分)。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结果1-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IL-2、IL-6、IL-10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红光组血清IL-2、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IL-2、IL-10水平均升高,IL-6水平均降低(P<0.05),见表1。

实验结果2-患者的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红光组VAS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红光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见表2。

实验结果3-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红光组和对照组DLQI各项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红光组的DLQI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DLQI各项目评分均降低(P<0.05),见表3

红光照射后,红光组的血清IL-2、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DLQI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促进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分析与讨论

红光照射治疗是新型的物理性治疗措施,治疗方便、经济、安全性较高,在短期内可以反复照射治疗。

研究发现,治疗后红光组患者的血清相关炎症因子变化较为明显,其中

IL-2、IL-10的上调可以提高T淋巴细胞的免疫提呈作用,促进CD4、CD8T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促进巨噬细胞对于疱疹病*的吞噬能力,促进病*的清除;

IL-6的下降可以避免持续性细胞炎症因子激活导致的氧化损伤和组织损伤,为神经痛患者皮下神经纤维的修复提供可靠的环境。

红光组的人际交往、休闲活动、自觉症状、工作学习、日常活动、治疗的影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治疗后红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避免了神经痛对于日常生活等的影响,各方面生活质量的提升往往与红光照射治疗后患者的局部神经鞘膜完整性的修复或者自身局部IL-6诱导的神经纤维电冲动的传递减少等有关。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红光照射治疗后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从机制上考虑,红光照射治疗后患者疼痛的改善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红光照射治疗可以抑制病*对于感觉神经纤维的黏附能力

照射治疗后,患者神经节损伤、变形或者轴突末梢膜破坏等病理改变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促进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IL-6的表达,并促进IL-2、IL-10的上调有关。

theend

往期推荐

点亮,跟进最新光学康复临床研究权威解读报告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观探究红光照射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