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中医小白,想学习中医,请务必认真体会文章的意思,因为它可以让你速成!!如果你已经在用中医,想在中医有所成,却处在对中医迷茫的阶段,请一定要琢磨下此文,因为它可以让你明白而且能应用中医最底层的原理。
谨以此文,给广大中医人一点提警,揭开中医千变万化之难学,走上正确的路,目标方向明确,不再迷茫,迷失在中医的大深林,一辈子走不出来。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或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轻者仅有喎僻不遂。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
本病可分为缺血性脑中风和出血性脑中风。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TIA、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基本病机肝肾亏虚为其本,脑脉淤阻,经络阻滞为其标,清灵之气不能与脏气相接续。呈本虚标实,上盛下虚,虚实夹杂之侯。
中风的致病原因一般认为有风、火、痰、瘀、虚诸种,这其中,风指病势而言,说明其起病急骤;火指人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痰、瘀是导致中风发生发展的两个基本病理因素;虚主要指肝肾亏虚,是贯穿于中风发生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病机。但瘀血形成,闭阻脑脉才是其最终的病理转归,缺血性中风为血阻脉络而淤塞,出血性中风为血溢脉外,滞留成瘀。由于病后人体气血呆钝,精气内损,清灵之府为痰淤阻滞,脑脉失养,治疗则在疏通经脉的基础上,侧重促进其受损功能的恢复,醒脑益智。
疾病诊断:
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
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中风脑组织受损是肾虚的微观指征,病灶周围缺血暗带及水肿是痰瘀的微观征象)。
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中风发作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出血性中风: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
加减细论:
一般加*芪10克,地龙、当归各60克,葛根、牛膝、丹参、桑寄生、淫羊藿各30克,水蛭10克;
语言艰涩或有神志改变加菖蒲、远志各0克;
上肢失用为主加羌活、片姜*各30克;
肢体强痉抽搐合解痉散;
怕冷严重加附子10克;
口苦加龙胆草15克,牡蛎30克;
便秘加大*10-30克;
合并冠心病加瓜蒌30克,薤白10克;
其他随症加减。
一般中经络多为脑血栓形成之类,中脏腑多为脑出血之类,此不过言其常。如中经络之重者,有时也会出现昏迷兼中脏腑症候;如脑出血病灶小,也可能仅有中经络的症候。肾虚为衰老之本,年过四十,阴气自半,故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或将息失宜,或饮食不节,日久伤肾,或久病伤肾。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使其温煦推动之职,一则血流滞缓而为瘀,一则津液凝聚而为痰;肾阴不足,化火生热,炼液为痰,血热搏结为瘀。痰瘀内伏,遇感引触,痹阻脑络,脑髓神机失用,则为中风。
脑脉痹阻以后,气机郁滞不畅,阻碍津液敷布,聚而为饮,凝而为痰,痰饮聚集脑窍,反过来更加加重脑局部气血瘀滞,进而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肝肾亏虚是中风发生之本源,痰瘀为复中之关键,治疗当去其标,固其本,标本兼治。痰瘀去除,脑脉痹阻才能缓解,神机才能逐渐恢复。
制首乌,桑寄生,牛膝,羊藿等滋补肾之阴阳精气,现代动物实验表明,以上方药具有降低脑缺血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改善微循环,抗自由基损伤,还有降脂降压等作用。古人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就是说,血为气的物质基础,气为血的循行动力。气为阳主动,血为阴主静,血必须由气的推动才能循环不息,营养全身,然又必须有脾的统摄,肝的条达疏泄,方能维持其生理功能。气血的生成又必赖于脾之健运,因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若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必大补气血方能收功。加入*芪以补中益气,俾气行则血行,气充则血活之意,*芪用量宜重(宜从30克开始)。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则易受内外两邪侵袭,且正气虚而邪始生,不扶正而单纯驱邪,则有“舍本逐末”之弊。
真气亏损,阴阳格拒,虚阳上冲,阳化风动,气血逆乱,聚于脑部,下焦空虚。不论是“阳证”还是“阴证”,都是真气聚集它处而不能归元的结果,气不归元,必致气血循行障碍,真气亏损不能正常运行气血,必致脉络淤阻或血管崩裂出血。重用*芪,力专性走,即可滋生脾胃化源又能固护经络真气,使营卫之气充足,既能鼓动血流,可谓“开源节流”,又可固摄血液,使其既不瘀阻而致缺血,又不会溢出脉外而致出血。
人体真气拟比十分,分布于周身,左右各其半,各种原因导致人体真气亏损五分,则十去其五,所余五分,虽不能充体,犹可支持全身,而真气不足,则经络必虚,有时气从经络虚处透入,并于一边,彼无气之边,即为偏枯,呈现半身不遂之状。气虚属脾,重用*芪能补脾益气,使亏损的五分真气得以恢复,真气重新周流全身,补阳还五,则十全矣。血瘀属肝,又重当归之用,取其养血柔肝,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之功效,以产于甘肃之岷当归最佳,为道地药材,效专力宏,常用量0-90克(由少递增),正虚者以重用,邪实者则减量。
水蛭味咸性寒,入血分能破血除沉痼之瘀积,内含水蛭素,是迄今最强的特异性凝血酶抑制剂,研究显示:其能抑制因缺血所致的凝血酶形成,防止继发性微血栓形成,改善缺血病灶周边区域的高凝状态,减少管腔内血栓再形成及进一步阻塞,改善侧支循环,抢救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凝血酶在脑出血脑水肿中的作用已阐明,水蛭素能明显抑制这一过程,减轻脑水肿;川芎辛香温散,既可活血化瘀,行血中之气,又可引药上行。与水蛭,当归,*芪,丹参等相配,可引药入脑,除脑脉之瘀滞痼结;共奏益气活血,祛瘀逐痰,疏通脑脉,醒神开窍之功,俾痰瘀去,脑脉通,清窍开,则诸证可愈。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上面诸药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在*芪、当归等药物运用上,不仅量重,还要求渐增,愈后继服,久服。或隔三五日吃一副,或七八日吃一副。石菖蒲其味芳香开窍,宁心神,化湿浊,和胃腑,尤对痰浊之邪蒙蔽清窍之证既可化湿浊,又可开清窍,为醒神之要药;诸药合用,真阴上升,虚火下降,大脑自然清凉,气血旺盛,瘀消脉通,筋肉得以濡养,萎废自能康复。
二陈汤健脾渗湿,除痰湿生化之源,并可促进诸药吸收,并有降脂降糖功效。由于肝风在中风发病中的重要性和痰邪致病的普遍性,故方内含柴胡汤,可属于中风病治疗的各期病程中,由于肝气不调,一方面或升发太过,或郁极化火,造成火升阳亢风动,另一方面,疏泄失司,气不化津,津聚为痰。“肝为运痰之脏”,又为“化痰之官”,痰一旦产生,必须通过肝气的调运,才能随气周流,无所不至,又必须通过肝脏,才能从化痰,消痰,否则,肝气不调,痰随乖戾之气泛滥全身,贻害五脏六腑经络脑窍,同时,失去正常化痰消痰之职,使痰浊更加肆虐。
注意:此加减为中风后遗症而设。中风危急时期不宜使用。有条件者可以配合针灸和运动疗法。
每日一穴
阳白穴:清头明目理头痛!阳白穴是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常用腧穴之一,穴位的相关记载,最早是出自于《针灸甲乙经》。阳白穴的位置在人体的头部,目正视时,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经常刺激按摩阳白穴,可以起到疏风清热、清头明目的作用。
阳白穴:阳,是指天部之气也;白,指明亮、清白。阳白穴名意指胆经的湿冷水气,在本穴的位置吸热之后胀散。阳白穴多用于调理前头痛、口眼歪斜、目赤肿痛、眼睑下垂等病症。按摩时,可用中指点按穴位即可,力度由轻至重,再缓缓松开。
福德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