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手法治疗;手法研究偏瘫又称半身不遂,系指患者出现一侧肢体瘫痪,口眼歪斜、舌强语涩等症状的一种疾患。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多为中风(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后遗症,也可由其它脑部疾病或外伤引起,以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多见。笔者总结近几年中全院收治患者169例,均取得较好疗效,归纳出偏瘫治疗八法,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收录1998~2005年本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69例,其中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46岁;男性112例,女性57例;脑血栓致瘫者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致瘫者7例,脑溢血致瘫者53例,脑栓塞致瘫者51例。2.疗效标准及评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语言清楚,能参加适当劳动49例,占28.9%。显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生活能自理或语言较前清楚,偏瘫肢体肌力进步Ⅱ级以上共99例,占57.9%。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好转,但生活不能自理共17例,占10.6%。3.治疗方法3.1拿揉法:医者以单手指拿揉患者头部两侧胆经络线、两颞部太阳穴周围及颈项两侧诸肌群,双手多指拿揉上下肢部肌群。3.2推揉法:医者用侧掌推揉背部膀胱经络线,推揉上下肢窝部,肩部及腹部沟前下方。3.3晃拨法:医者双手拇指重叠,分别拨下肢足三里主下巨虚一段,两手协同分别拨阳池、解溪。3.4弹筋法:医者以拇、食指屈曲对掌,分别弹拨腋下及窝大筋数次。3.5捶击法:医者用空拳有节律的分别捶击肢体肌腱起始部穴位,如髀关、梁丘、足三里等。3.6叩振法:医者用双手掌有节律的分别扣击殷门、委中、承山三穴后,左手四指并拢,紧贴患者脊柱,右手空拳叩振左手指背,逐渐由上而下移动。3.7压拨法:医者单拇指或双拇指重叠弹拨,按压诸治瘫点,如三角肌中点、鹰嘴窝、肘窝正中点、外踝后下方等。3.8引伸法:医者用两手协同,分别牵拉引伸上、下肢体,活动肩、肘、腕、髋、膝、踝等主要关节。以上手法临床根据需要酌情选用。4.随症加减1)若患者口眼歪斜,可加用收放法:医者用双手掌置于患者面颊部作轮状推抚,患侧收(上行推)健侧放(下行推)。2)若患者语言不利,可加拇指压法:医者用单拇指重压哑门、廉泉,必要时可行台体按摩。3)若血压升高,可加扫散法:医者用双拇指分别自率谷向前下和后下方做快速推抹,以扫散肝胆之火。4)若患者诱发心绞痛,可行温通法:医者双手协同分别擦摩患者左前胸尾翳、天池、灵墟三穴,单手掌擦左心俞。5)若患者小便失禁,可加用指拨法:医者用单拇指拨患者耻骨上缘,重拨曲骨穴。5.体会偏瘫是临床常见的疾患,笔者经过20年的钻研,总结正反两穴的经验教训,认为对于偏瘫的治疗应早着手。对于脑梗塞者,只要无明显脑水肿表现,治疗应从发病后第一天开始,脑出血患者,一旦血压、脉搏、呼吸、瞳孔等生命体征正常稳定,意识逐渐清楚,无剧烈头痛、呕吐,亦可开始治疗;多数患者在病后1~2周开始。一般对出血性脑血管意外者开始仅取四肢穴,不能翻身、移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意外者,待血压、病情稳定后进行治疗,并鼓励尽早活动锻炼;即使在发病48小时内严重昏迷者,也应开始肢体被动活动,并勤加翻身,脑血管意外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脑血栓引起的偏瘫,经按摩早期治疗后可康复,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致瘫者,恢复也较理想;中年脑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其偏瘫恢复一般较好,可从事正常工作;非典型性脑血栓老年患者偏瘫恢复困难;偏瘫因脑溢血所致者,由于颅内血肿形成,压迫脑组织,造成局部缺血、缺氧,部分脑细胞坏死,恢复较差。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瘫痪肢体下肢好于上肢,视力障碍好于语言障碍,感觉障碍好于运动障碍。病后6个月,尤其3个月内治疗的患者恢复最为明显,所以按摩治疗在此期为关键。6~12个月进入后遗症期,虽有恢复可能,但疗效不及早期。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下列行为应暂停治疗。如安静时心率超过100次/分钟,收缩压≥24kPa,有心绞痛发作,严重心律异常,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发热,腹泻等,如患者疲劳不适,肢体疼痛应减少训练时间和强度;重症患者,过量的活动,过分紧张的用力,过长时间的训练有害无益。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条件与病人康复关系密切,不可忽视。
康民盲人推拿中心kmmrtnzx
努力成为赤峰地区较专业的纯盲人推拿服务中心,g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