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复科临床工作中,有很多因各种原因致排尿障碍的病人必须带着尿袋生活,无论吃饭、睡觉还是外出,尿袋都与他们“形影不离”,给日常生活造成很多尴尬及不便。70岁的陈阿公就是其中一位。
脑梗后的他每天带着尿袋
今年5月,陈阿公因脑梗死导致右侧肢体偏瘫,生活不能自理,无法步行,排尿困难。甚至病情稳定后,多次尝试拔除导尿管,但终因他不能自主排尿,而无奈重新插回尿管。
陈阿公只能每天带着尿袋做康复,晚上睡觉翻身都很不方便,而且留置尿管时间过长,导致了一系列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
这场突然发生的变故使陈阿公需要终生留置尿管,部分生活无法自理,他变得自卑、焦虑,甚至抵触亲戚朋友的探视。
告别尿袋,重拾生活尊严
6月,陈阿公转到医院康复科进行脑梗死后的康复治疗。经过系统诊治,泌尿系统感染得到了控制,康复科医生和专科护士还为他制定了合理的饮水计划和间歇性导尿时间与次数。
间歇性导尿是指在无菌或清洁的条件下,定时将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使膀胱能够有规律地排空尿液的方法。
间歇导尿能够使膀胱达到周期性的扩张和排空,接近生理状态,明显降低感染的发生。国际上已经普遍应用于脊髓损伤和其他神经瘫痪的患者。
医护人员们教陈阿公每天进行功能锻炼,根据间导时间,每次在导尿前先让陈阿公尝试自己排尿,排不出来就通过听流水声、按摩腹部、热敷等方式诱导排尿,最后再进行无菌导尿,引流尿液完毕后拔除尿管,继续行一些膀胱再训练的方法。
经过一个多月的间歇导尿技术,并配合中医针灸理疗,陈阿公排尿的知觉也回来了,自主排尿的尿量从无到有,且越来越多,尿管导尿量也越来越少。
最后,陈阿公的自主排尿占据了主导,多次B超残余尿提示均小于毫升,医护人员们分析陈阿公已基本恢复了自主排尿功能。
用陈阿公自己的话讲“现在的排尿功能已将基本达到患病前90%的水平”。如今的陈阿公排尿顺畅,“无管一身轻”,每天脸上挂满了笑容。
据悉,市中西医较早前就已经开展间歇导尿技术,已成功帮助多位排尿困难的患者解决了尿潴留的问题,完成了从不会排尿到自主排尿的过渡,摆脱了留置尿管的困扰,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市中西医康复科
市中西医康复科由康复病区、康复治疗中心、康复门诊、高压氧舱组成。科室秉承“凸显康复疗效、提升生活质量、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的理念,注重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团队技术合作,业务量逐步扩大,病种逐步增多,治疗方法和手段逐步增加。病种涵盖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慢性疼痛等领域。
目前,康复科共有医师10名,包括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名,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康复治疗师10名,包括主管技师2名,初级技师、技士8名。
该科室设备先进,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能充分发挥多样、安全、有效的现代西医康复和中医相结合的优势;运用Bobath、Brunnstrom、运动再学习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高压氧等现代复治疗方法,同时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针灸、推拿、小针刀、超声药物透入、耳穴埋豆、穴位贴数、隔物灸、穴位注射、正骨复位等中医治疗技术手段;擅长颈腰腿痛疾病、骨病、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脑出血、脑梗塞、脊髓损伤、颅脑外伤等疾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最大限度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重返家庭社会。
推荐阅读
腰腿痛、下肢麻木,腰椎病找上你了?花3分钟做个腰椎保健操吧!
这项技术让下肢瘫痪多年的他重燃希望!
这几种坐姿很危险!总是腰疼,可能是你的错误坐姿害的
供稿:康复科姜霞
编辑:叶娇慧
排版:叶娇慧
审核:张李琦
配图来源:网络
本文由医院宣传统战科编辑发布,如侵权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