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值班期间,赵建勇院长来科里慰问,他知道我主攻腕关节镜方向,便让我写一篇关于腕关节镜大师何百昌教授学术思想的文章,供大家交流学习。学习何教授的文章,从中学到了很多何教授的手术体会和治学思路,从中获益良多。
何百昌教授是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临床教授,医院矫形与创伤外科主任,亚太腕关节学会创始主席,-欧洲腕关节镜学会主席。我国腕关节镜技术的开创者,在国际上也是此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腕关节镜技术刚刚起步的时候,何教授便去欧洲学习了此项技术,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为了培养更多的腕关节镜技术人才,年在熊良俭教授的带领下在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开办了年度腕关节镜工作坊,为来自中国大陆的骨科医生进行高级培训,我院赵建勇院长曾于年去香港参加学习班学习3个月,学成回来后开创了我院的腕关节镜技术。何百昌教授在年成为工作坊的管理人并将工作坊提升至国际级别,师资团队和参与者均来自世界各地,培训了超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科医生,在何教授的指导下,大陆地区的腕关节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在香港腕关节镜工作坊学习过的学员们,像一颗颗的种子,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长成一颗颗的大树。在工作坊的启发下,医院陆续开展了定期举办的腕关节镜课程和操作工坊,包括台湾、温州、上海、北京、宁波、深圳、无锡等地。在这些腕关节镜课程上,基本上都可以看到何教授的身影,或者讲授自己的课题,或者讲授自己研究成果,或者讲授腕关节镜技术的发展。
医院举办的第七届腕关节镜学习班和操作工坊中,我第一次聆听了何教授的讲座,并在晚宴上经积水潭刘波教授引荐认识了何百昌教授,年在国内举办的腕关节会议上多次听取了何教授的讲座,年因为疫情原因未能再次见到何教授,不过幸运的是在深圳举办的腕关节会议和操作工坊中通过网络连线再
次听取了何教授的讲座。
好了言归正题,下面开始对何教授文章的介绍。
我院使用的数据库是大医医学数据库,通过检索Pak-CheongHo共检出以Pak-CheongHo为第一作者的文章6篇,4篇在杂志发表,2篇在专著中发表。合作发表文章8篇。以何百昌为作者关键词检索共检出文章3篇,均为合作发表。有意思的是,有一篇非医学专业领域名为《口琴人生何百昌》的文章被检索出来,从中得知何教授曾多次获得世界口琴大赛的冠*,并创立了香港口琴协会,任创会会长。何教授说:“口琴细小,可随身携带,它既能作个人演出,亦可于与其它乐器合奏。有时我会即兴表演,与病人建立真挚又直接的医患关系”。
因数据库有限,检索的文章可能不太全面,请大家海涵!
一,何教授写的一篇关于腕关节镜手术进展的文章《Advancesinarthroscopicsurgeryofthewrist:fromresectiontoreconstruction》非常全面的介绍了自90年代以来腕关节镜的各种主要进展。这篇文章是何教授这些年工作的一个全面总结,也是腕关节镜技术的一个集中展现,全文洋洋洒洒39页,全面的介绍了腕关节镜的各项技术,里面还包含着何教授的一些手术体会和手术技巧,包含着从基本技术到前沿创新,是一篇需要反复阅读咀嚼的文章,下面是这篇文章的部分翻译,供大家参考。
1,腕关节镜介绍:腕关节镜大多数的技术都是从大型关节镜使用的既定技术转移过来或受启发发展的。通过同时开发和定制适合于小关节的仪器,腕关节镜技术得到了爆发发展,无论在急症还是择期手术中都显著提高了在治疗手腕紊乱中的价值和作用。一些临床疾患,如慢性尺腕疼痛,腕关节镜为评估和治疗开辟了新的视野或标准。同样,在越来越多的临床疾病中,如舟骨骨折、腕骨骨折不愈合、腱鞘囊肿、TFCC撕裂等,这种新的治疗方法挑战了传统的手术方式和传统的手术治疗思路,长期的病例随访结果正在评估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腕关节镜可能获得与膝关节镜相同的地位。
2,腕关节镜技术和适应证:在过去的15年里,针对特定的手术指征,数不清的创新技术被发明出来,随着技术和设备的成熟,能够实施更复杂更精确并发症却更低的操作,这篇文章总结了在香港地区何教授他们一直在应用的临床技术,有一些展现了在腕关节镜治疗领域的前沿优势。他们包括:关节灌洗;关节清理术;滑膜切除术;囊肿切除术;游离体取出术;关节囊松解术;截骨术;韧带修复术;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和内固定术;软骨成形术;骨移植术;部分腕关节融合术;TFCC重建术;舟月韧带重建术;骨软骨移植术。
腕关节镜在治疗腕关节疾病方面开辟了新的视野。提供了先进的治疗措施包括组织缺损的修补和重要结构的移植组织增强,如应用于舟骨不愈合、部分腕关节融合、在慢性DRUJ和SL不稳定中的韧带重建、骨软骨移植治疗软骨疾病等技术。
3,腕关节镜在入口局部麻醉并无止血带技术(PSLA):何教授团队在年开始应用此项技术,到年应用了38例,成功率为84%,满意率为89%,并写文章发表,从那以后,此项技术便成为了他们的标准操作。
从年1月到年12月,何教授团队连续进行了例腕关节镜检查,手术平均持续时间为73分钟(范围20-分钟)。5名外科医生对这例患者除了进行常规的诊断检查外均进行了治疗操作。包括:滑膜切除术(88),囊肿切除术(30),TFCC修复术(3),桡骨茎突切除术(2),尺骨部分截骨术(4),热收缩术(2),舟骨远端切除术(1)和滑膜活检术(4)。所有手术都顺利完成。名患者中有98人(88%)反映,手术的舒适度令人满意。79%的患者认为PSLA是下一次手术的首选麻醉方式。而且没有发生并发症的记录。由于局部麻醉不使用镇静剂,外科医生可以直接与病人沟通,并在手术过程中积极地让病人参与一些决策。病人也会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原理,这对随后的康复过程是有益的。在治疗过程中也可以间歇性地检查肌腱的主动运动和周围神经的功能,从而为手术增加安全因素。
4,关节冲洗:关节冲洗的功能主要通过冲洗掉溶菌酶、关节碎屑和其他滑膜污染物来发挥作用。适应症包括化脓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和退行性关节炎。重力辅助液体冲洗通常对大多数情况都是足够的。
5,关节清理:关节内来自各种组织的碎片可以导致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症状,这种情况下可以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如退变性骨关节炎,TFCC中央撕裂,月骨无菌性坏死,部分骨间韧带撕裂。各种不同的装置例如抽吸棒,自动刨刀,关节镜刀,和最新的射频都可以用于TFCC中央撕裂的部分清理。在没有腕骨脱位的部分骨间韧带撕裂的病例关节清理效果也很好,可以明显的减轻症状。在TFCC中央撕裂部分清理的病例,如果尺骨是中性变异或负变异,症状也可改善。如果尺骨正变异,为了达到确切的疗效,常常需要尺骨头短缩手术(关节镜下Wafer手术)或尺骨短缩手术。
6,滑膜切除术:该手术的最佳指证是主要涉及手腕关节的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系统性的关节炎。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并方便的进入各个腕关节间隙。Adolfsson和Nylander在年报告了16名患者的18个手腕关节,所有患者的疼痛和运动范围都有所改善。何教授团队评估了年至年对最早做的23个手腕滑膜清理的效果,20名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2.5年,也取得了类似的良好结果。Lee和Park等人报告了49名患者的56个手腕的长期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7.9年。手腕疼痛的平均视觉模拟评分从6.3到1.7,梅奥腕关节评分平均从48提高到76。42个手腕的滑膜炎得到了控制(75%)。而且手术可以在区域麻醉或PSLA下进行。
小型射频探头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该手术的效率,自年以来已成为何教授团队的首选仪器。何教授总结由于射频装置的热穿透效果的深度不能完全控制,在伸肌肌腱附近手腕背侧滑膜的清创时应谨慎操作,尽量应用刨刀,以减少肌腱的热损伤。需要持续进行盐水冲洗,并将射频的每一次脉冲时间限制在3-5秒,有助于避免并发症。撕裂的骨间韧带应该清理。滑膜侵蚀引起的软骨下囊肿可以治愈。滑膜炎的病因不明时,也可以进行滑膜活检。在滑膜切除术中,必须注意不要损伤许多类风湿手腕中已经损伤的韧带。
总之,何教授团队的经验表明,关节镜下类风湿手腕滑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技术可行、值得推广的手术。即使在晚期疾病中也是如此。如果滑膜炎复发,重复手术是可能的。有趣的是,在晚期关节受累和关节间隙极狭窄的的患者中,关节镜检查通常也是可行的。这主要是由于疾病过程导致的关节囊松弛使牵引更有效,而且冲洗盐水可以扩张出更大的空间。手术的可行性可以通过术前在透视下进行牵引试验来评估。
7,囊肿切除术:囊肿切除术的关键是切除囊肿与关节连接的蒂部,即一个可以类似单向阀的使囊肿与关节相通的结构,LeeOsterman在年首先报道了典型的起自舟月韧带附近的腕背囊肿腕关节镜切除技术。在他的报道中18例病例均完整切除,而且没有复发。
何教授的早期经验:关节镜下的腕背囊肿切除术尽管它的疤痕很小很美观,但比开放切除术更耗时和繁琐,特别是对大于1.5厘米大小的囊肿。为了减少繁琐,提高手术效率,何教授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进,囊肿在关节镜上定位后,用手指直接压迫囊肿以对抗刨刀的末端,大多数囊肿在1-3分钟的刨消后会破裂。应用此改进技术后,关节镜手术时间缩短为平均13.8分钟(从9-20分钟),而传统切开手术平均时间为46分钟(从18-68分钟)。
何教授团队在年首次报道了起源于桡腕关节的腕掌侧囊肿的关节镜下切除,这在世界是首次报道。这项技术减少了开放性手术医源性损伤桡动脉的风险,而且这项技术相比切腕背囊肿更直接简单。何教授团体长期回顾了自年至年的21例腕掌侧囊肿关节镜切除病例,平均随访56个月,有2例复发,其中一例再次关节镜切除,另一例开放切除,没有并发症发生。
8,游离体取出术:关节镜被认为是去除导致关节绞锁和撞击症状的关节内软骨或关节内游离体的最佳手法,骨性关节炎、关节内骨折、软骨营养障碍、感染等原因都可以产生游离体。通常情况下游离体X光透视是不可见的,但可被CT和MRI探测到。
9,关节松解:腕掌侧的主要神经血管的结构关系已经被研究清楚,桡腕关节囊到正中神经的平均距离是6.9毫米,到尺神经的平均距离是6.7毫米,到桡动脉的平均距离是5.2毫米,在松解背侧关节囊和韧带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紧挨着的伸肌腱。Bain教授提供了一个小技巧:使用尼龙带子将伸肌腱提起来,可以有效的避免伸肌腱损伤。关节镜下关节松解术的主要困难在于关节镜和器械怎么进入已经收缩的关节空间。诀窍是在关节镜的最终引入之前,使用不同大小的套管进行关节间隙的渐进扩张。此外,使用1.9毫米的小尺寸关节镜会更加方便。关节通常在清除关节内纤维组织后变得更宽敞、可视性更好。
10,截骨术:截骨术的主要适应症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创伤性关节炎的桡骨茎突切除术,舟骨不愈合,腕骨不稳,尺腕撞击综合征的薄片手术。
11,韧带修复:TFCC承受相当大的轴向载荷和剪切应力而且容易受伤。何教授针对所有类型的有症状的外周TFCC撕裂,无论使用硬膜外针还是专门的TFCC修复套件均使用由内到外的镜下修复方法,它的优点包括操作简便,可以对修复部位进行更精确的关节内控制,可以应用多种缝合线和多种缝合方式以适应不同类型撕裂,通常采用垂直褥式缝合关节囊,水平褥式缝合近端和小凹部的撕裂。
在所有的TFCC修复过程中,清除撕裂的边缘到健康的血管组织是重要的,可以促进愈合和使纤维血管生长。并将撕裂的TFCC周围边缘贴在关节囊处或小凹处以确保愈合。在没有使用止血带的情况下进行关节镜检查,可以准确评估撕裂部位的血管活性,并确保更好的愈合机会。
12,关节镜辅助下复位和内固定:腕关节镜现在被认为是评估关节形态和协助腕关节关节内骨折复位和各种腕关节不稳的宝贵辅助手段。适应症包括: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舟骨骨折、舟月分离、月三角不稳和特定的月骨周围骨折脱位。
关节镜技术也可用于治疗骨折部位相关联的软组织损伤,在桡骨远端骨折它们的发生概率40-75%,在舟骨骨折中发生概率上升到50%(何教授在年美国波士顿美国手外科协会举办的国际腕关节操作工坊上发表的讲座,舟骨骨折的急性韧带损伤)。在桡骨远端骨折中,关节镜最佳适应证是干预关节内的粉碎骨折和骨折移位。关节复位的目标是将关节内台阶、分离的骨折块控制在2mm以内。关节内凹陷的碎片是众所周知的难以经皮复位。关节镜辅助复位相比传统的单由透视辅助复位来说,在评价关节复位效果方面已经展现出更好的优越性。关节镜辅助复位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更好的运动范围,在移位和成角方面纠正更好。移位的碎片可以在直视下通过关节镜入口用探针或细骨条撬拨、抬高和去除。掌侧和背侧的入口都可以使用,特别在掌侧钢板已固定后。使用骨凿和骨撬在干骺端翘拨,仍何以使骨碎片抬高,在关节镜观测下使关节面复位,然后用软骨下螺钉或克氏针固定。近几年来,干性关节镜技术在骨折复位和固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更容易地进行骨折操作,减少液体外渗引起筋膜间室综合征的风险。关节镜检查还有助于诊断和治疗未被识别的周围软组织和软骨受伤。
经皮螺钉内固定在治疗急性舟骨骨折中越来越流行。大多数文章报告了高愈合率和良好的功能。自年以来,何教授团队开始采用经皮固定治疗急性舟骨骨折,关节镜即使是这种微创方法的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可以用于治疗复杂困难的骨折,如移位骨折、骨折粉碎和延迟愈合,从而避免了在许多情况下开放复位的需要。它对血管和软组织的干扰最小,因此有利于骨折愈合。
13,软骨成形术:软骨病变常见于手腕的退行性和创伤后遗症,软骨病变比预期的要普遍得多,是慢性手腕疼痛的一个重要病因。它可表现为软骨软化或直接骨软骨缺损。其他成像方式与腕关节镜相比在诊断准确性方面是出了名的差。预后取决于病变的大小以及病因。
Wipple研究显示单纯小于5mm的软骨缺损应用关节镜治疗反应良好,有其它病因如关节不稳或骨折的治疗满意率较差。常规的治疗由清理和软骨钻孔术组成。目的是切除受损的软骨和不稳定的掀起软骨或碎片,使软骨缺损的边缘稳定,并促使纤维软骨的形成来保护暴露的软骨下骨。通常使用电动刨刀或磨钻。采用直径0.9mm或1.1mm的细克氏针,通过缺损部位的软骨下骨多次钻孔,以促使间充质细胞向外迁移形成纤维软骨。
14,植骨术:舟骨骨折不愈合可在关节镜下行完整的观察和治疗,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周围韧带结构和舟骨血供,从而有利于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年,何教授首次报道了应用关节镜下植骨技术来修复11例骨质缺损的病人,包括舟骨不愈合、急性舟骨粉碎性骨折、骨囊肿和舟三角融合。并在加拿大温哥华第七届国际手外科学会联合大会上发言。所有病人平均3.4个月达到了愈合。
此项技术潜在的好处包括:对复杂韧带结构的最小干扰,腕骨血管的最大保存,对手腕关节的全面评估,最小的疼痛和疤痕,不需要止血带,没有缝合线,快速的康复。
15,腕关节部分融合术:腕关节部分融合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概念和技术,在挽救一个糟糕的腕关节时,可以使它最大程度的保持腕关节运动功能,充分的控制疼痛。传统的开放手术入路可能导致过度僵硬,破坏血供,损害骨愈合和延长康复期。年,何教授团队首次报告了12例关节镜下部分腕关节融合的经验和结果(年11月至年5月间),平均随访70个月,关节镜入路提供了不受遮挡的关节手术视野,因此为各种形式的部分手腕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关节镜评估关节炎的分期更准确,并帮助临床决定最合适的融合方案。结合强有力的经皮内固定技术,关节镜下部分腕关节融合术通过保存桡腕关节或腕中关节,可产生更好的腕关节功能。术后疼痛会更少,功能康复会更快。在关节镜下用刨刀和刮骨器剥去相应的关节面时应尽量保留软骨下骨,以保持腕关节高度。当软骨下松质骨伴有健康的点状出血时,刨消就完成了。如果在此过程中不使用止血带,则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这种现象。在透视下对位置校正后,将融合腕骨经皮穿针固定。如果存在缺损区,可以在关节镜下直接通过套管插入自体松质骨或人工骨替代物并填塞到缺损部位,以填补空隙。最后用多个克氏针或螺钉最终固定。鼓励患者早期活动。
关节镜手术从哲学思想上改变了一些常见创伤后关节紊乱的治疗思想。在II期或III期SLAC或SNAC腕关节损伤中,何教授现在更倾向于Capitolurate(CL)融合和舟骨切除术,而不是四角融合。CL融合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和保存相对正常的腕中关节的尺侧部分,同时充分防止了在关节炎状态下切除舟骨后的腕骨塌陷。由于骨融合接触面有限,CL融合在历史上以高不愈合率而闻名。然而,Slade教授在关节镜辅助下CL融合表现出较高的融合率和满意率,诀窍在于是微创的方法和坚固的经皮内固定,更保守的骨切除术也消除了三角骨和钩骨撞击的缺陷。
总之,对遭受创伤后的关节炎或非进行性腕关节炎的患者,腕关节镜下部分腕关节融合术是一个可靠的选择,可以保留有功能的手腕和良好的外观效果。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16,肌腱移植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重建:直到最近,对于TFCC损伤引起的疼痛性下尺桡关节(DRUJ)不稳定的最佳手术重建方法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现在人们认识到DRUJ最重要的稳定结构是掌侧和背侧桡尺边缘的韧带,它们在下尺桡关节旋转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绷紧的状态。这些韧带的任何一个或两个损伤都会在前臂旋转运动过程中产生疼痛和不稳定。Adams等人进行了广泛的生物力学研究,他们提出解剖重建下桡尺韧带作为这一困难情况的最终解决方案。他们报告了12例创伤后DRUJ不稳定患者应用掌长肌腱移植进行开放重建,在1至4年的随访评估中效果良好。何教授团队从年开始,在关节镜下完全成功地进行了这项手术。
何教授的结论是,使用肌腱移植在关节镜下解剖重建TFCC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对有症状的周围不稳定的TFCC病变的修复是一个首选的治疗方案,尤其对某些因为慢性疾病和韧带大量缺损而不能修复的患者更加适合。与开放手术相比,该方法保留了前臂较好的旋转运动。
17,肌腱移植掌背侧联合重建舟月韧带:舟月掌侧和背侧骨间韧带都是舟月关节的主要稳定结构。大多数的传统重建舟月韧带的方法没有加强掌侧韧带的重建,经常导致舟月之间存在间隙。腕关节镜技术可以完整的评估舟月之间的间隙,韧带的状态和SLAC腕关节的变化。通过取掌长肌腱移植在不损伤腕部主要血供和软组织状态的情况下,让肌腱在类似盒子的结构中,它可以同步解剖重建掌侧和背侧的舟月韧带。
何教授团队的盒装结构重建方法能够同时重建舟月掌背侧韧带,损伤更小,是一种合乎逻辑和有效的提高舟月韧带稳定的技术。因为保留了月骨的血运,所以月骨坏死的潜在风险降到了最低。病例的中期随访结果表明:这种技术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增强患者力量,增大运动范围,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展。舟月克氏针固定在腕关节被动活动时带来了肌腱损伤的风险,所以何教授不推荐这种方法。
18,骨软骨移植术:局灶性软骨病变是慢性腕部疼痛的常见原因。虽然较小的病变对钻孔成形术有很好的反应,但对更大的病变的最佳治疗方法仍不明了。何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从膝关节到桡骨远端的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在年12月至年12月期间,对4名被诊断为创伤后局限性骨软骨病变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术后6-9个月行关节镜检查,3例患者证实移植区保留正常软骨。移植软骨与正常软骨之间有1-2mm的小边缘连接缺损。一例患者移植区活检证实为透明软骨。在一例患者中,术后29个月的第三次关节镜检查显示透明软骨完全覆盖了软骨缺损部位。
总之,手腕关节镜是诊断的金标准,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位置和周围的骨软骨病变。自体骨软骨移植是恢复正常透明软骨和关节环境的有效治疗方法。何教授的新关节镜方法可以在不破坏软组织的情况下进行自体移植,从而有利于移植物的愈合和康复。由于目前仪器的限制,骨软骨移植的尺寸限制在直径6mm。在未来,如果仪器可以缩小,使多个骨软骨移植成为可能,那会使更多的病人可以受益。
19,未来的潜力:四十年前,人们开始争论膝关节半月板手术是否可以行关节镜手术,今天“开放半月板手术”一词可能只会出现在字典中。如果结果可以证明关节镜是平等的或优于开放手术的治疗方法,那么微创关节镜手术将是理想和首选的手术方式。腕关节镜开始于年,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但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事实上,从过去15年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大多数传统的腕关节开放手术已经开始转为关节镜手术,并取得了各自的成功。虽然关节镜下诊断已经牢固地建立了它的标准,但大多数创新的治疗是由较少的临床受试者组成,缺乏随机对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也缺乏长期评价。也许只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加上精心计划的临床研究才能消除怀疑,确立他们在各种手腕疾病中的治疗作用。随着PSLA技术的发展,允许腕关节镜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与关节镜相关的风险已经明显降低,患者和外科医生对手术的接受程度都可以升级。可以预见,腕关节镜未来的临床应用将更加广泛,手腕关节镜作为一种门诊诊断程序具有了可能性。未来的发展可能只会受到外科医生想象力和生物技能的限制。
以上便是对何教授这篇文章的简要介绍,不是很全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网上下载看一看原文,何教授还有几篇第一作者的文章,内容在这篇综述里均有所概括,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二,下面介绍几篇与何教授合作发表的几篇论文。
1,*咏仪(ClaraWing-yeeWong)教授的《ArthroscopicManagementofThumbCarpometacarpalJointArthritis》(关节镜下治疗拇指腕掌关节关节炎)。年积水潭腕关节国际会议的时候,我跟*教授挨着坐,*教授的发言题目就是这篇论文的内容,当时她还向我询问了CMC的中文意思和普通话发音。
*教授的这篇文章很大,虽然病例数不太多,但却足足有18页,对这一课题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文章虽大,但行文流利,逻辑清晰,观点层层递进,真是一篇科学论文佳作,连我这英文不太好的读之都甘之若饴,几可拍案叫绝。非常值得学习,不服不行。想发表论文的同仁强烈推荐看一下这篇文章,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
拇指第一腕掌关节(CMCJ1)天生具有很大的活动度,CMCJ1这种优良的活动度在生理机制上使CMCJ1倾向于发生骨性关节炎。
目前的证据表明大多角骨切除加上韧带或肌腱重建手术比单纯的大多角骨切除术并没有多少更好的效果,但单纯的大多角骨切除术会有第一掌骨沉降和力量减弱的问题。假体置换手术因具有失败率高的问题并没有被普遍应用。
关节镜技术包括清创、滑膜切除、热皱缩、部分大多角骨切除、CMCJ1切除、克氏针固定,具有破坏性小、简单、有效的优势。它可以保留血运促进愈合和稳定,具有可靠的效果。
关节镜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该基于患者对力量、活动度、对疼痛减轻的期望来综合评估。
在关节镜技术的基础上应用纽扣钢板悬吊成形手术可以减少大切口创伤并能防止沉降保持稳定。这项技术的优势在于:即可以保持掌骨高度又可以保持关节空隙,并在关节镜下切除部分大多角骨后形成一个“新的关节”,这个“新的关节”可以提供拇指的活动度;在关节镜下切除CMCJ1和克氏针固定,在移除克氏针后关节稳定性较好;在CMCJ1可以形成无痛的纤维连接。初步结果表现了良好的疼痛缓解和力量的增强。
*教授从年到年对65例病人76个CMCJ1进行了关节镜下清创滑膜切除术,并常规在局麻下进行此手术,用刨刀切除炎性滑膜和受损关节囊,取出关节内游离体,射频皱缩关节囊。对骨质只进行最少的操作,只有部分突出的骨赘被磨掉来使关节面更光滑。患者术后立刻可以自由活动,行射频治疗的病人术后石膏固定4-6周。
65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59个月,69个CMCJ1(91%)术后疼痛缓解,从平均8.6/10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降到2.4/10。平均术后3个月开始疼痛缓解。7个CMCJ1疼痛无缓解,所有患者无并发症,无明显瘢痕。拇指活动度Kapandji评分均与术前相似,手掌外展功能超过术前,对于捏力和握力,与术前强度无明显差异。
*教授总结:关节镜下清理加滑膜切除术对CMCJ1的疼痛、力量和活动度这三个参数不能全部改善,也不能保证全部患者疼痛均缓解,但这是一种安全和技术上比较容易的微创手术,对关节可直视观察,由助于临床判断,可在局麻下操作,并发症少,恢复快。*教授发现有91%的疼痛缓解,44.7%有良好的持久疼痛缓解,外展活动改善,具有很高的患者满意度,保留了大多角骨,没有掌骨沉降的问题,保留了抓握力和捏力。尤其对那些不需要很好的拇指力量,又想保留关节活动度,又想微创简易的患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手术。
但对某些需要拇指力量,又想保留关节活动度,关节软骨缺失又很严重的患者则需要行关节镜下大多角骨部分切除加纽扣钢板悬吊术了。
CMCJ1在关节镜下清理后,用磨钻磨去3-4毫米远端大多角骨,磨完后使关节空间扩大到第1掌骨基底不会再研磨剩余的大多角骨。将手从牵引塔放下透视观察拇指掌骨背侧半脱位和内收畸形应被动恢复。在第1掌骨基底放置纽扣钢板,第1掌骨基底远端2-3毫米处用克氏针钻洞后将缝合线两头分别穿过钢板两个孔后再一起穿过骨洞,在第二掌骨近三分之一处同样放置纽扣钢板,用克氏针钻孔后,将缝合线穿过骨洞在钢板上打结固定。
*教授从年到年做了9例此手术,所有患者静息痛得到了改善,没有并发症发生。
虽然这些病例疼痛改善很好,力量也有所增加,但*教授发现部分病例的力量改善范围不可预测,所以对于力量要求高的患者*教授进行了手术改良,在关节镜下去除CMCJ1关节面,然后克氏针临时固定三周,使其有一定程度的纤维连接,形成一个假关节,使CMCJ1具有少量的活动度,拇指的力量改善更加可靠。
改良后的手术*教授报道了4例,所有患者的休息疼痛、用力疼痛、握力和捏力4个参数均有改善。克氏针是临时保证CMCJ1稳定的,随后的稳定性是由纽扣钢板提供的,而长期的稳定性是由关节间的纤维化提供的。
2,ChristopheMathoulin教授主编的一本论著《ArthroscopicManagementofDistalRadiusFractures》。Mathoulin教授是欧洲腕关节镜协会的创始主席,我学习腕关节镜技术的启蒙教材便是由Mathoulin教授编写徐文东教授翻译的《腕关节镜技术》,从中收益匪浅。Mathoulin教授这些年几乎每年都会来中国讲学,他单单做的舟月韧带关节镜下修复手术已经超过了例,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大师。
这本书的第16章《ArthroscopicRadiocarpalFusionforPost-TraumaticRadiocarpalArthrosis》是由何教授编写的。这部分内容在前面何教授的文章中有所介绍,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3,DavidM.Lichtman教授和GregoryLanBain教授主编的《Kienbock’sDisease》。Lichtman教授就不用说了,大名鼎鼎的月骨无菌性坏死的分期便是Lichtman分期(年订立)。Bain教授是现任亚太腕关节协会主席。月骨无菌性坏死的关节镜下分期便是由Bain教授提出确立的。年积水潭腕关节会议时我曾向Bain教授索要名片,Bain教授当时没有带,晚餐时专门找到我将名片送给了我,非常令我感动。
这本书的第25章《ArthroscopicReconstructiveProcedures
forKienb?ck’sDisease》是由香港谢永廉教授、XiaofengTeng教授、积水潭刘波教授、香港*咏仪教授、何百昌教授和Bain教授合著的。下图便是月骨无菌性坏死在关节镜下各期的推荐治疗方法,可以作为我们的手术指南使用。
4,《ArthroscopicResectionofWristGanglionArisingfromtheLunotriquetralJoint》这是一篇个案报道,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个案:腕背囊肿是最常见的腕部肿块,以往的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病例中它是在舟月之间发起的。治疗方法传统上一直是开放的切除术,而最近的关节镜切除术已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和侵入性较小的治疗方法。然而,这种技术应用于非典型位置的囊肿还没有被报道,开放切除仍是通常的做法。这篇报告描述了两例由月三角关节引起的非典型的囊肿,其中一例通过关节镜观察到并被关节造影显示。囊肿在关节镜下切除,并描述了关节镜技术在不典型起源和位置的腕背囊肿中的应用。
5,《Arthroscopic-AssistedTriangularFibrocartilageComplexReconstruction》,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关节镜辅助下的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重建,这部分内容在前面何教授的文章中有所介绍,这里也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6,《NecrotizingfasciitisinducedbyVibriovulnifificusinpatientswithoutmarinecontactinHongKong》,这也是一篇个案报道,介绍了香港无海洋接触患者由创伤弧菌引起的组织坏死。创伤弧菌引起的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软组织感染,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常规创伤弧菌引起的特殊坏死性筋膜炎是通过直接入侵或接触受污染的海水或生海鲜而感染伤口,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这篇文章报告的两例上肢创伤弧菌坏死性筋膜炎,无任何伤口或海水接触,既往病史良好,两者都进行了及时的手术清创,并取得了良好的功能效果。这种病例虽然少见,但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需要在脑海中绷着创伤弧菌坏死性筋膜炎的可能性,并给予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更重要的是,保护患者的生命。
7,《NeurovascularIslandFlapforPulpandNailAugmentationinHypoplasticThumbDuplicationReconstruction》这篇文章的第一医院的刘波教授,刘波老师在我国腕关节领域具有大师级的地位,我国很多医生包括我在内都是在刘波老师的带领下走进腕关节镜领域的。这篇文章是一篇短篇报道,介绍了对不对称的先天复拇指畸形患者用神经营养皮瓣的方法进行美学修复的方法。
8,《ApplicationofArthroscopyintheTreatmentofRheumatoidWrist》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腕关节镜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在前面何教授的文章中有所介绍,这里也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9,《WristArthroscopyinDegenerativeConditionsoftheWrist》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腕关节镜在治疗腕关节退变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在前面何教授的文章中有所介绍,这里也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10,《WristArthroscopyUnderPortalSiteLocalAnesthesiaWithoutTourniquetandSedation》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腕关节镜的无止血带无镇静药的局麻技术,这部分内容在前面何教授的文章中有所介绍,这里也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11,《岛状组织瓣重建发育不良多拇畸形及美学评价》,这是刘波教授和何百昌教授发表于《中华手外科杂志》的一篇文章。
12,《关节镜下自体骨移植经皮内固定治疗腕舟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这是赵喆教授和何百昌教授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的一篇文章,赵喆老师和李文翠教授去年在深圳举办了年中国大陆唯一的一届腕关节镜学习班和操作工坊,我有幸参加学习,获益良多。我国南方地区经济相对较发达,腕关节镜技术开展的也相对较好,发展非常迅速,希望我国的腕关节镜技术在这些火车头的带领下逐渐普及并领先于世界。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对舟骨骨不连的关节镜下治疗。在去年深圳的培训班上,赵喆老师和宁波六院的竺枫老师合作演示了一台舟骨骨不连的关节镜下手术,一台新鲜舟骨骨折的关节镜下手术。这种现场演示跟听讲座学到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中学到了很多的操作技巧,破解了很多心中的疑惑。
13,《观察腕舟月骨关节间隙的一种改良体位》,医院的赵立教授和何百昌教授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发表于年,已有20年了。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一种透视舟月间隙的摆放体位方法。
以上便是对何百昌教授学术内容的一些简单介绍,因数据库有限,英文水平不高,介绍的可能不太全面。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腕关节作为人体最复杂的一个大关节,天生便易于发病,腕关节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已超过了膝髋等关节,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提升,和对完美生活的追求,我国腕关节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提升,自我开始从事腕关节镜工作2年多来,周围腕关节疾病的患者也是越来越多,腕及手部小关节镜手术例数由年的寥寥几例,发展到年的11例,再到年的43例。今年更是平均每周都有1-2例关节镜手术,最多一次一天完成了3例腕关节镜手术。
手术范围也由原来的单纯清理,发展到现在囊肿切除、TFCC成型、TFCC浅层修复、TFCC深层修复、镜下Wafer手术、尺腕撞击综合征镜下治疗、月骨坏死的软骨成形钻孔减压、游离体取出、镜下辅助复位桡骨远端骨折、完全镜下复位固定桡骨远端骨折、镜下植骨术、镜下CMC关节融合术、类风湿性关节炎镜下治疗、感染性关节炎镜下治疗、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清理等手术均有所开展。所有手术均无并发症发生,绝大多数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由于从事此项技术时间较短,有些手术仍未掌握,比如镜下关节融合术、舟骨骨折的镜下复位植骨内固定、SLAC和SNAC复杂损伤的镜下治疗等,曾尝试一例关节镜下复位固定舟骨骨折,但未成功。所以在技术方面我还要多钻研多学习,争取掌握更多的关节镜技能。
我个人认为腕及手部小关节镜下手术是一个比较安全的手术,即可诊断,又可治疗,何百昌教授说80%的腕部手术都可在关节镜下治疗。但此技术仍存在学习曲线较长的缺点,对于有关节镜基础的医生掌握乃至精通需要大量的练习,对于无关节镜基础的医生掌握起来更加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而且我院腕关节镜设备已有老化,亟需更新完善,尤其在去年参观医院的两例手术展示后,发现我院在腕关节镜、镜下手术器械、刨刀、射频、影像记录等诸多方面与国内先进标准存在很大的差距,严重影响部分手术的操作和学习。医院在设备方面给与支持。
再有就是大家对腕部疾病认识仍有待提高,在门诊经常遇到腕部疾病的病人,医院,诊断都不清楚,更无论治疗了。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方面严重落后于南方地区,但沧州地区这些年腕关节镜技术发展较为迅速,据我所知,医院医院均已开展了此项技术,说明河北教育看衡水,医疗看沧州此言不虚。
每次参加腕部疾病会议,我发现何百昌教授均仔细聆听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无论有无他的发言和主持,均从头到尾观看到最后一人散场后才离开,这种对知识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上便是我对学习何百昌教授学术思想的一点粗浅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