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近年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低龄化、重度化趋势愈发明显。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即,我国儿童青少年每2人就有一人近视。根据《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数据,与年底相比,年疫情发生后,半年来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这些数据让人触目惊心。
儿童青少年容易患上近视!
基本的眼部结构经常被比作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聚焦在视网膜上的状态称为“正视”,而正视眼球的形状就像一个圆形的球体。近视眼大部分是由于眼轴伸长造成的。如果患上近视,由于眼轴向后伸长,原本应落在视网膜上的焦点向前偏移,这样就看不到远处的物体了。出生时,大多数人的眼轴都很短,因此处于强烈的远视状态。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眼球也在不断增长,变成正视。如果眼轴进一步伸长就会变成近视。一些人的近视进展甚至会持续一生。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期,因此容易患上近视。
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
导致近视的原因大致有两种,“遗传”和“环境”。例如,与父母都未患有近视的孩子相比,父母双方都患有近视的孩子患上近视的风险更高。另外,通过调查性别、年龄、种族、父母的近视情况和户外活动等因素发现,“近用眼”与近视的发生有很大关系。“近用眼”在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行为中很常见,像近距离看电视、看手机平板,近距离看书都属于“近用眼”。
怎样预防青少年近视?
遗憾的是,眼轴一旦变长就无法逆转。因此,避免患上近视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小学到高中的生长阶段,孩子的眼轴伸长快,容易发展成近视,所以在这个时期进行干预尤为重要。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各种研究,但流行病学研究揭示“预防近视最有效的方法”是“日间户外活动”。
美国一项对名小学生进行的10年随访研究显示,父母都患有近视的孩子,每天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如果少于1小时,那么发展成近视的比例大约为60%。但是,如果每天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的话,患近视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其比例与父母只有一方患有近视的孩子大致相同。也就是说,遗传对近视也有影响,但户外活动的影响更大。曾有某国外机构对居住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悉尼的6-7岁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进行过对比。悉尼儿童近视的比例约为3%,而新加坡儿童的近视比例约为29%,相差近10倍。两者都是华裔儿童,父母近视的比例也几乎相同。也就是说,没有种族或基因差异。那区别在哪里呢?在于“户外活动时间”。悉尼儿童每周的户外活动时间为14个小时(平均每天2小时),而新加坡儿童每周的户外活动时间仅有3个小时(平均每天大约25分钟)。
相关研究表明,真正起作用的是日间暴露在户外的时间,跟光照有关,与是否运动无关。可能原因为:一、强光照射使瞳孔缩小,景深加深,模糊减少;二、光照能增加多巴胺的分泌。虽然高强度光照比低强度光照更有利于抑制近视的发生,但户外和室内的区别,不仅仅在亮度。“户外光是动态光,室内光基本是静态的,动态意味着,眼睛始终在调节,在运动;户外,还意味着更多的远眺,眼睛能得到调节。”目前,更加深入的研究还在进行中,但专家已形成共识:如果要使户外暴露发挥作用,每天至少要暴露2个小时。
在中国,近年来近视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