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接之际,气候干燥,咳嗽的人很多,5月7日,舒卿老师团队的杨老师直播讲述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辨证治疗,今天,我们再聊聊咳嗽之外的症状,以及怎么用艾灸取穴。
“名医不治咳,治咳必现形”,咳嗽难治的原因在于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辨证不易,辨证之后的开方用药也很讲究,想用汤药治好咳嗽殊非易事。比较而言,运用艾灸治疗咳嗽,掌握起来要容易许多,而且疗效也很好,值得好好学学。
《内经》有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不独肺也”,也就是看到咳嗽这个症状,不能只盯着肺,其他的脏腑也有可能引发咳嗽。而且咳嗽还有个特点,随着病程的变长,是由脏转向腑,譬如“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常见的病更多的是膀胱久病不已,进而影响到肾,咳嗽偏偏是先肾咳,时间长了才变成膀胱咳。
六腑咳,在临床上五脏咳少见,六腑咳状都比较好辨别,分别是:
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大肠变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也就是说,胃咳就是咳的时候呕吐,并且呕得厉害会“长虫出”;胆咳是咳嗽伴随着呕胆汁,也就是呕到最后,呕出苦汁;大肠咳是咳嗽伴随着漏大便,大便兜不住,小肠咳是咳嗽伴随着漏屁,膀胱咳是咳嗽伴随着漏小便。另外有个三焦咳,咳嗽,伴随着腹满、不想吃东西、不想喝东西。
通过六腑咳状的区分,我们不难发现咳嗽的辨证有个特点,重点是在咳嗽之外的症状,或者说是咳嗽的兼证。用辨兼证的办法,我们可以区分五脏之咳:
肺咳:气比较急,可能会痛,可能有痰难咳出,口燥声嘶。
心咳:咳则心痛,喉咙感觉“有梗”,甚至会舌肿喉痹。
肝咳:伴随两胁下痛,可能拉扯到小腹,或往来寒热,或面色青,或伴随痉挛。
脾咳:咳伴随人倦怠,喜欢躺着,没什么精神,没什么力气,面色萎*,可能会腹胀,劳累会加剧咳嗽。
肾咳:咳伴随腰痛,咳而近喘的,甚至咳而耳聋的。特别是见到喘的,多是肾咳。
五脏咳虽然可以这么区分,临床真的去套用,是比较困难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咳嗽的类型,可以简要地分成三焦咳:上焦咳、中焦咳、下焦咳。
上焦咳,主要包括肺咳和心咳,而且上焦咳有个特点,症状主要都集中在胸膈以上,像喉咙痒、喉咙痛、胸腔感到热、感觉有痰难以咳出、咳到胸痛、背痛等特点,都可以归入上焦咳。
中焦咳,主要包括脾咳和肝咳,一般上焦和中焦的症状可以同时看到,像咳的时候肋骨痛、生气后咳嗽加剧、劳累后咳嗽加剧、咳得拉着少腹部拘紧、胃口不好等特点,都可以归入中焦咳。
下焦咳,主要是肾咳,而且一旦久咳见到喘证,一般都是指向下焦咳。另外,咳嗽伴随着腰痛,或者咳得漏大小便的,一般也归入下焦咳。喘,是因为肾主纳气,现在肾有恙,纳气不足导致喘。而腰者,肾之腑;肾司二便,是辨咳得腰痛和咳得漏大小便为下焦咳的原因。不难发现,下焦咳,一定下焦有症状的。
做个小结:上焦咳,除了咳嗽之外的症状主要集中在上焦;中焦咳,除了咳嗽,其余症状分布上焦和中焦;下焦咳,咳嗽之外,必见下焦的症状。这里说的上中下焦,以胸膈以上为上焦,膈肌到齐肚脐中线为中焦,肚脐中线以下为下焦。
辨清楚病位后,艾灸的取穴方法随之而来:
上焦咳取上焦穴位,背部常用大椎、身柱、神道,胸部常用天突、华盖、膻中;
中焦咳以中焦穴位为主,兼用上焦穴位,常用筋缩、脊中、膻中、中脘等穴;
下焦咳以下焦穴位为主,兼用上焦穴位,常用命门、腰阳关、关元、中极等穴。
最重要的别忘了,在艾灸之中,我们是以穴位为粗定位,用点燃的艾条在穴位的附近探查有灸感的点定点施灸。换句话说,没有灸感的话,便不可硬灸。
理论的部分大概这么多,下面我分享几则近期的艾灸治咳嗽的案例,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某女,52岁,初诊主诉:咳嗽一个半月,日夜咳,无法睡觉,吃抗生素,同时吃中药,仍咳嗽,伴少许腰痛。舌头光绛无苔,齿痕明显,脉象右寸按之硬,左脉弦细。食欲不振。
诊断为中焦咳,治疗采取同时在大椎和筋缩附近施灸。灸后脉象稍微缓和一些,仍然有弦感。
病人四诊时,基本不咳,睡眠改善。
按:此案中,病人素体阴虚,又染温邪,病程拖得很长,渐入营分。宣透上焦郁热后,睡眠得以改善,也是很自然的事。这一病案,也是热证可灸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男,五十多岁,咳嗽半个多月,加班很多。本来已休息充足,咳嗽见好,之后出差两天,劳累后加重,诊断为中焦咳,取中脘单灸两小时,灸后咳嗽减,脉起来一点。嘱回家继续灸中脘,三天后复诊已经不咳了。
按:此案先由外感引发咳嗽,继而劳累过度,变为脾咳。经过诊断,改成中焦施灸,见效很快。
某女,50岁,咳嗽一月有余,每晚十一点多咳到早上五点左右,白天基本都不咳。咳嗽之前,曾坚持每周艾灸一次,气疗+血疗配合艾灸,期间经历各种排病反应,呕痰、放屁、阴道下出黑色粘液等。刻下舌稍齿痕,苔薄白,脉沉,但是很静,不躁。仍按此前给她调理身体的方案治疗,中脘、足三里为主穴施灸。
一个多月后,主诉前一天晚上还是一样到点必咳,突然一下子症状全部消失。
按:此案为艾灸后排病反应,证见咳嗽的表现。到目前为止,最典型的案例仅此一例,兹记录在此,供大家参考。排病反应除了症状消失得很快,脉象上一定是好转的,不可认为灸后的一切反应都是排病反应。尤其烤肉带来的后遗症,那就不是排病反应。无论如何,不要烤肉。
总结一下:
咳嗽大致分为上焦咳、中焦咳、下焦咳
上焦咳,症状集中在上焦
中焦咳,中焦和上焦的症状兼见
下焦咳,下焦症状为主,兼见上焦症状
三焦咳状不同,取穴不同,上焦咳取上焦穴位,中焦咳取中焦穴位,下焦咳取下焦穴位
排病反应之咳嗽,守着原来的穴位继续灸就好
精彩好文1,培训班成就中医高手2绿色针灸去皱,减肥瘦身,隆鼻丰胸培训班3针灸+特效手法,私密缩阴、一指私密培训班4董氏针灸+刺络放血.综合实战班5特价元-太极手正骨术,临症巧治22+疾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