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文
有书田心·主播
简宁
有书君说:有人的思维、情感活动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相较于对身体的重视,我们对心理真的忽视了太多。了解心理学,拥有智慧人生。我们的新栏目《有书心理》,和书友们又见面啦!
“三分钟心理学,带你看穿人心。”今后每周三有书君都会与大家分享一个心理学常识来对抗生活中的难题~话不多说,快来看有书君今天的分享吧。
截至3月24日2时,全国累计确诊人,累计治愈人,累计死亡人。
这些数字背后,又述说着多少个家庭的幸运与不幸。
就像作家方方说的:
“未来武汉解封时,必定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人感叹自由,有人哀叹离别。
对于那些病亡家属来说,灯火万家,独少一人,又该是何等的悲凉与忧伤。
3月8日那天,一位叫
二水柚子茶的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她接到了武昌区殡仪馆的电话,以为是终于可以接回妈妈(的骨灰)了。
然而,并不是。
是工作人员先核实逝者家属信息,等疫情结束后再安排家属领回。
冷静的文字下深藏了多少眼泪。
在这条微博下,有另一个网友回复说自己的父亲也在殡仪馆,现在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殡仪馆的电话。
还有很多电话无人接听,不敢细想一个个失去亲人的家庭正在经历和等待着什么。
一场疫情,见证了太多的生离与死别。
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来说,期盼已久的阳光后,跟着的注定是一片久久难以散去的乌云。
当一切归于平静,或许,才是痛苦浮现的时刻。
比病痛更难熬的是
自责和恐惧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猝不及防。
疫情中的一粒灰,落在每个亲历者身上都是一座山。
马成来确诊新冠肺炎,一个月前他康复出院了。
可是,出院后的每一天,他都在自责中度过。
他是全家第一个确诊的,之后,他的父亲、母亲,还有妻子相继确诊。
如今,他的父亲已经离世,他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正在接受治疗的母亲和妻子,担心她们病情反复。
在他心中,自己是家里的罪人。
他觉得如果不是因为他,他的家人都不会经受病痛的煎熬,他的父亲也许还能再活20年。
他无法原谅自己,每天都痛苦不已。
覆巢之下,没有完卵,我们每个人都只不过是这场疫情的受害者。
亲人离去,最难过的是活着的人,他们可能沉浸在自责、悲伤和恐惧中很久很久。
在康复驿站里,有一位患者每晚都会被噩梦惊醒、大喊大叫,需要靠护士和其他人把她喊醒才行。
原来,这位患者的家人前几日感染去世了,住院期间又亲眼看见同病房的一个病友去世,她受到很大的心理创伤。
虽然现在她已经康复出院,但每天都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
经过两次心理疏导,她的状况渐渐有了改善。
可是,现在每晚睡觉时,她还是需要和女儿开通语言聊天,才能安心入睡。
死亡焦虑,是很多亲临死亡的人都很难逾越的心理障碍。
那些被死亡焦虑掏空身心的人,就像脆弱不堪的芦苇,一阵微风都可能把他们摧毁。
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时光,这些身陷自责和恐惧的人心中才能渐渐生发出一点点的原谅和坚强。
无法和亲人体面地告别
可能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疫情之下,生死忽然变得稀松平常。
有些再见,本该深情,却只剩沉寂。
有些离别,近在咫尺,却不能触碰。
一位网友分享朋友的经历:
朋友五十多岁的父亲感染新冠肺炎了,上周,朋友打医院上了呼吸机。
三天后我再打过去询问情况。
没想到朋友哭着说,父亲已经走了,就在上次通完电话的次日夜里,父亲终究没能熬过去。
朋友在电话里一直不停哭泣。她说:
“爸爸走的时候,我连摸都不能摸他,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
说完后,朋友在电话另一端抑制不住地嚎啕大哭。
从没想到与父亲的离别竟然如此短暂,连一句再见、一个拥抱都无法做到。
现在,父亲已经去世一个月了,朋友一直把自己关在家里。
不许人去探望,只是一个人静静地消化无法言说的伤痛。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就连告别都变得悄无声息。
与痛失亲人相比,更让人痛苦的是无法与亲人好好道别,而这很有可能让很多人终身都停留在遗憾中。
曾经历非典的一位网友说:
非典时候,奶奶在被食道癌折磨了半年之后,去了另一个世界。
那个时候非典肆虐,不允许举办葬礼。
所有亲属都只能远距离地看着自己的亲人下葬,不能靠近。
那是一种无法名状的悲哀,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无法释怀。
疫情期间的告别,成了最短暂却也是最漫长的告别。
当所有的缅怀、悲伤都得不到释放,只能压抑心中,不知道会给多少人造成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那种离别的不真实、不确定的感觉,又要在生者心中盘桓多久才能消散。
创伤应激障碍
是亲历灾难者挥之不去的痛
在这场疫情之下,麻木、恐惧的并不只是哪一个人,而是所有的亲历者。
有一个60多岁的奶奶,她的丈夫两天前刚刚去世,她和儿子也被确诊了,都在各自的隔离病房。
一天,医生来查房,告诉她下次让家属带些牛奶,还没等医生说完,同病房的人小声对医生说:
“她家里没人了,都在隔离。”
这位奶奶还拿出一张单据对医生说:
“我先生两天前去世了,这是我先生的,我要保管好,等疫情结束时去殡仪馆领骨灰时要用……”
在和医生说话时,这位奶奶整个人是没有任何情绪和表情的,只是一直发呆。
有一个词语叫创伤应激障碍。
是说人在遭受剧烈打击当下,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反应,避免伤心过度伤害自己。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这种疼痛就会慢慢渗透出来。
他们可能听到某个词语,看到某个场景,就会突然流泪、崩溃。
他们更容易对生活持有悲观看法,再难获得安全感。
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感到虚弱、孤单、甚至绝望。
看到一个武汉的男生发的一段视频。
视频中他神情低落,说希望自己一觉睡过去,然后再也醒不过来。
身处疫情的他每天都感到特别痛苦,总是莫名其妙地崩溃、流泪。
疫情之下,每个人的痛苦都是真实存在的。
他们可能是被隔离在家的人、被迫滞留外地的独居者,也可能是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
隔离的无助、患病的焦虑,死亡的恐惧……
给每个人的内心套上一层一层无形的枷锁。
即便疫情结束,生活回归正轨,可能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内心依旧是一片漆黑。
“三分钟心理学”充电时间
《幸存心理学》中写道:
认清现状,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创伤后人们的选择才能帮他们恢复元气、重拾未来。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
勇敢地做出选择,并欣然、坦荡、坚定地走下去,才是重生的真相,更是人生的希望所在。
如果你是疫情亲历者,且正在承受心理创伤,请你一定明白,纵然有遗憾,但那不是你的错,请放过自己。
不妨试试做到以下几点:
努力按部就班过好每一天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能维持一个常规的事件。
该吃饭吃饭,该上学上学,该工作工作,得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会减小很多。
换句话说,常规事件是守护我们心灵最好的东西。
所以,你目前能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按部就班地照顾好自己。
营养膳食、保持锻炼、学会放松、注重休息、按时睡觉,也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你无法入睡,可以向你的父母、爱人、朋友求助。
尝试科学求助
如果你不愿意向亲近的人诉说,那也可以拨打求助热线!
专业人员的帮助,会让你更快地逾越黑暗。
你要相信,只有你自己愿意好起来,你才会越过最无助的深夜看到最绚烂的朝阳。
如果你身边有创伤应激障碍者,请不要嫌弃或者指责他们,你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帮助他们:
接纳他们
出现创伤应激障碍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是病人,但也是你的亲人、朋友,请接纳他们,给予理解。
请主动走近他们,在他们需要你的时候,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
倾听安慰
一定要认真地倾听,听对方说,让他说出来,就已经是帮助他了。
你倾听的时间越多,对他们的帮助就越大。
你的一句关心,就可能照亮他们的整个世界;
你的一句安慰,就可能缝补他们心中的裂痕。
给予陪伴
请把你的关怀、温暖和爱给予他们,减少他们独处的时间。
比如可以陪他们去看电影,去远足,或者出去吃饭。
鼓励他们与其他家庭成员、亲密的朋友和爱人进行联系,让他们从社交中汲取精神能量。
必要时,可以陪伴他们去看心理医生。
泰戈尔写过: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沉沉的黑夜都是黎明的前奏,疫情结束,才是生者勇敢的重生。
不论是亲历患者死亡的医护人员,还是从死亡线上挣扎着走过来的康复患者,又或者是在这场疫情中失去亲人的人……
请坚强乐观地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人的脆弱和坚强,往往都超乎我们自己的想象。
如果可以,也请书友们把文章分享出去,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
我们相信,只要微光点亮微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平凡生活里的超级英雄!
彩蛋时间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