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在家办公WFH后遗症美国职场煞不住的大
TUhjnbcbe - 2021/8/23 22:00:00
儿童白癜风的饮食症状是怎样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51012/4708225.html

「大辞职潮即将到来!」5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管理学副教授安东尼?克洛茨(AnthonyKlotz)在《彭博》提出的「大辞职潮」一词,瞬时登上热门话题。微软统计有超过四成员工正准备提出人事异动的申请,英国人力资源公司Personio的数据上也有4/10的就业者期望在未来6到1个月间转换工作角色,特别是18至34岁的人中,就上升了55%。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并没有在逐渐复苏的经济环境下拥抱工作,反而选择在高失业率的状态下,离开现有的工作型态。多数人在一年多严峻的疫情期间,通过居家上班等工作模式的转换,认知到即便工时较疫情前增长,但因减少通勤时间、非典型的办公室作业模式与长时间的家庭的交互,都给了人们更多不同的体验和想法。人们不再对有工作应该保持感激而准备牺牲生活品质的心态,取而代之的是重新想像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发挥自我的最大价值。

「大辞职潮」点出了后疫情时代就业市场即将出现的剧烈转变,也将迫使全球企业重新思考更人性化的工作模式。而其中的细节与转变的脉络,请看本周的重磅分析。

坐回办公室?疫情下千禧世代的辞职潮

欧美各大媒体近期不断报导,在疫情持续冲击一年多的日子里,未来可能出现「大辞职潮」(TheGreatResignation)。这波潮流一般被认为是担负职场主力,年龄落在5至40岁的Y世代就业者。他们年龄间距虽广,有些是刚从校园毕业的新鲜人,有些则已为人父母,但却不约而同开始思考转换工作跑道或离开现有的工作环境。

微软统计全球有41%的员工计划提交辞职申请;而在英国也发现,每10个员工当中,就有4位想要在未来的6个月至1个月换工作,这个比例在18-34岁的族群中上升到55%。《BBC》根据美国劳工部的一份摘要显示,光在4月份就有超过万人辞职,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峰。

新冠肺炎所带来的高失业率,并没有消退「千禧世代」拿回生活掌控权的意志。欧美各国在疫情期间实施了分流或居家上班约15个月后,许多人或许已经难以再回到过往制式的工作生活,而是希望有更弹性的工作时间和选择。

这些又被称为「YOLO世代」——意指「你只会活一次」(youonlyliveonce)——的千禧一族在疫情下,反而去思考人生的「优先级」是什么,开始去反思自己要的生活和工作是什么,进而发现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事实上,工作环境的转换,并非是横空出世的冲动想法。这些千禧世代在疫情前已在职场上有长期的消耗,早已出现明显的职业倦怠。工作超负荷、掌控力低、没有成就感、不公平、有违价值观,以及在工作中缺乏归属感,这些职场陋习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而这些在在影响工作意愿和态度的因素,都增添千禧世代了对工作的长期倦怠感。特别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上下班时间已难以从打卡机上一刀两断,时时回应上级与客户的需求,已经成了这一代更为消磨的痛苦来源。

职场痛苦因子在疫情爆发期间更显严重。NordVPNTeams研究发现,跟疫情前相比,英国员工每天居家上班工时较之前多小时。除了居家环境不适合工作外,公事上沟通成本上升,email、会议变多等各种因素,在家工作也难以即时得到主管或老板的支持反馈。人力资源公司Beamery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去年有63%的上班族因得不到或很少得到主管的支持而感到沮丧。同一项研究发现,48%的18至34岁的人感到孤立或觉得在家工作缺乏价值感。

然而,这个现象并没有随着疫苗覆盖率上升、各国在逐渐解封后人们向往尽速回到原有的工作环境而趋缓,反而是在疫情过后,居家上班的优点被更多人看见。有些人发现更喜欢在家工作,也有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工作性质符合、省下更多的通勤时间、在工作和生活上可以更好达到平衡(worklifebalance)、吃得更健康、不会被其他同事打扰等。《每日电讯报》报导提到,根据调查,约有40%的英国人不想回到全勤工作,因为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个数字在35岁的族群以下,上升到50%。

当然「大辞职潮」涵盖了许多还在脑中盘算的上班族们,而雇主的态度,也将决定这群人对回归职场的信心。有些人在疫情期间见识到了雇主如何在萧条时期「无情对待」而感到心寒,具体体现在福利减少、减薪或是失去过往的劳动平衡等,都在在牵动着千禧世代的转职神经。

是员工要得更多,还是企业不够人性?

《BBC》报导,大辞职潮其实不只发生在白领工作族群身上,而是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工作行业当中,包括服务和零售业。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主要零售商都在争先恐后地填补空缺职位,并发现很难招到足够多的新员工。

尽管包括大型连锁商店如Target和BestBuy在内的公司已经提高了工资,麦当劳和亚马逊则提供招聘奖金,但猎人头公司KornFerry调查发现,94%的零售商还是难以填补职缺。

许多论述认为,加班费机制能使更多劳工愿意超过法定工时劳动,但另一方面,许多公司没有采取任何安全机制保护基层员工,也是招募不利的主要原因。例如在美国,没有带薪病假和相应的福利机制,都将使对「同理心」有更高期待的劳工们,宁可选择薪水较少的工作,也希望得到基本的保护与尊重。

另外,一般观点或许认为,在Google或Apple这样的大企业,或许能带给员工更多的人性光辉,但实际上是并非外界想像得如此。相对其他大企业,Apple并非如外界想像地一样支持居家办公*策。当Apple首席执行官库克(TimothyCook)告诉他的13万名员工从9月开始,他们需要每周至少回到办公室三天时,一些员工发表公开信表示抗议。

员工给Apple的信件内容大意为:

「Apple有关远程/弹性地点的工作*策以及相关沟通,已经迫使一些同事辞职。若缺乏弹性空间下可带来的包容性(Withouttheinclusivitythatflexibilitybrings),我们觉得自己必须在家庭团聚、福祉、有能力做好我们的工作,或是成为Apple一分子之间,二择一做出选择。」

Google同样也宣布员工要在9月重回办公室的*策,而他们也同样面临到类似的反对,但后来又马上宣布将允许多达0%的员工永久在家工作。

然而像Twitter,就开了全球首例,于00年5月宣布让员工可以永久在家工作。当时Twitter表示:过去数月的疫情中,Twitter已经证明了分散、去中心化的工作模式于他们而言可行,因此如果员工想在往后继续同样的工作模式,高层愿意配合,且附上标签#lovewhereyouwork。

Twitter不仅让员工可选择是否永久在家上班,甚至还贴心地因应居家办公给予相关补助津贴,例如,Twitter提供员工美元的居家办公津贴,让员工们购买在家的工作用品如办公桌椅等。相比之下都让其在舆论场上显得贴心。

脸书在去年5月跟进与Twitter相似的*策,预计未来5至10年间,将有半数员工进行「永久性」远程模式工作。根据脸书企业内部当时的调查,多达50%员工认为在家工作与到公司上班的效率相同;40%的脸书员工有兴趣全职远程工作,且若可以全职远程,75%的人确定或打算搬到不同城市生活。这份内部调查也和《BusinessInsider》的民调有所呼应:对于旧金山科技员工而言,如果可以在家工作,其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将会搬离物价、房价极高,且交通又拥挤的旧金山湾区。

对千禧世代而言,他们希望「工作」是能满足、实现生活的一部分。即便他们不会在当下离职,但若公司没有办法在未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规划、或释出愿意解决问题的意愿,那么离职或许会是迟早的事情。

针对这波大辞职潮警讯,专家也有提醒转职者除非拥有相应备案,否则不要冲动行事,应与主管商议希望的工作待遇,使经济生活不至于瞬间陷入空窗。但企业需要员工也是不争事实,或许这波提醒也能带来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于是,新的企业大哉问可能会是:办公室文化是否终结?

企业或许需要开始思考,是否让员工有权利选择远程上班的各项福利*策,或是依据个别状况来调整员工返回办公室的时程。而与之相关更为基础的态度在于:企业对远程工作的态度为何?如何能不区别对待办公室上班/居家上班的职员?如何创造更多远程工作职位?如何有效沟通/降低远程协调成本,这一些都将是企业在未来的挑战。来源世界新闻网

推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家办公WFH后遗症美国职场煞不住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