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夜晚躺在床上,却发现*怪正在床头俯视你;吓得躲进被子时,却发现恶灵已经藏在了被子中。
而一名男摄影师,总觉得自己肩颈酸痛不适,去诊所检查时,医生惊讶地发现他体重超重得不可思议,而一张拍立得照片中赫然显现:他的肩上,骑着一个苍白佝偻的女人身影。
还有,当一大家人搬入一间郊区别墅后,噩梦也由此开始:橱柜里开始有了奇怪的拍手声,音乐盒莫名其妙地响动,熟睡的孩子半夜被猛地拽腿.....
——猜猜看,以上让人汗毛倒竖的情景,都出自哪些恐怖影片?
既然如此令人害怕、不适,为什么在下一个夜晚降临时,你又会一边怦怦心跳、一边点开“播放”键钮?(据说,爱看恐怖片的女生,可比男生多多了)。
当然,我觉得背后隐射的更有意思的问题是:恐怖片,为什么让我们又爱又怕?
01
恐怖片都是“假”的,为何恐惧如此真实?
很多胆大(也可能是咬牙硬扛)的朋友会常安慰说:“别害怕,想想恐怖片里都是‘假’的就安心啦。”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或许,想要一键消除恐怖后遗症的事儿,可没那么容易!
比如看过《咒怨》这部著名日本恐怖片的人,会发现一开始,靠近那间东京近郊凶宅的人会死,而到了后来,就算没有靠近的人也会遭受厄运,这是怎么回事?
相信很多观众,到最后都没有想通编剧的逻辑,然而,片中恐怖的阴影却浸染在我们现实生活的处处场景中:楼梯、卧室、被窝......*似乎会从任意角落钻出来,身边安全的地方通通消失了!
▲《咒怨》剧照
说到底,好的恐怖片,往往不会把为什么恶灵会出来害人的理由讲清楚,更不会有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寓言色彩——沾上了就甩不掉,不管你是好人还是恶人,都会死得很难看。
反之你想想,如果把前因后果都道得明明白白,恐怖指数是不是就会大大降低,**、恶灵也将变成无聊的角色?
▲《咒怨》为什么恐怖?
随时翻翻豆瓣网友的评论,感受很是一致
真正的恐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反常事件的积累”。“恐怖”是一种氛围与环境,一种让我们感到无法逃离却又无能为力的危险情景。
比如,只用万美元的小成本制作,却在全球狂赚近万美元票房的《午夜凶铃》,绝对是一个典型例子。
影片开场时,浅川玲子采访了几名女高中生,听闻了“观看录像带七日后暴毙”的事件。
▲《午夜凶铃》剧照
接着,浅川玲子又在报纸上看到了年轻人在小轿车中莫名死亡的报道,死者生前拍摄的照片中,他们的面部都呈现出了诡异的模糊异变;
而玲子在观看录像带后,她自己的脸在拍立得的照片上同样扭曲到无法辨认的程度......
▲龙司端起相机拍照,之后拿着拍立得吐出的相片观察,神色变得紧张。龙司将相片递给玲子,玲子看到内容后露出了恐惧的表情。这个片段是安静的,仅有二人交谈的对白和照相时候的“咔嚓声”。
其实,《午夜凶铃》的故事本身,没有什么曲折之处,片中多次惊吓场面都存在“不在场证明”,女*贞子的形象直到影片最后才终于出现。
但眼睁睁看着影片里的角色拼命抵抗,却依然毫无费力地被杀死,当这种无力感层层袭来时,恐怖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当然,相对“恐怖片”,可能更让人汗毛倒竖的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这几个打在开篇的字幕啦。
这也是如年上映的《招*》俘获一大批拥趸的原因,所有的角色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原形,妥妥地把真实恐怖感拉满。
影片讲述了在20世纪70年代,罗杰与卡罗琳两夫妇带着他们五个可爱的女儿,搬到了位于罗德岛哈瑞斯维尔的一幢旧宅居住。
▲罗杰与卡罗琳夫妇一家人
房屋虽然古旧沧桑,历史悠久,但是却让罗杰一家体会到回归田园的快乐与喜悦。谁知好景不长,接二连三的怪异事件相继出现,也让佩伦夫妇的神经绷到极点。
为此,他们辗转找到当时最负盛名的沃伦夫妇——丈夫埃德与妻子洛琳。埃德是天主教会唯一认可的驱魔师,而妻子洛琳则拥有窥见灵体的能力。
▲现实中的沃伦夫妇(左)
以及电影中的沃伦夫妇(右)
▲现实生活中,沃伦夫妇还有一个私人博物馆,
里面存放着各种灵异物件。
但最终,这栋房子还是变成了他们的噩梦,十年后,每个人都变得*不守舍,最终决定搬离罗德岛......
真实和真实感并非一回事,对恐怖片的创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作品“看起来逼真”,至于这些被改编成电影的真实事件,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恐怕永远无人得知了。
▲《招*》剧照
02
人类高质量恐怖如何制造?
以上案例和“吓点”剖析,其实都出自《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这本书里。
先不要被书名劝退,当你打开大胆试读后,会发现里面的趣解大于恐怖,或者瞬间产生“巧了,我当时确实也是这样被吓住”的默契顿悟!
《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出自日本著名编剧小中千昭之手,小中千昭是在恐怖、科幻、动画、特摄领域全面开花的不世出怪才,也是享誉全球的克苏鲁神话写手。
处女作《邪愿灵》为日本恐怖片创立框架,而后编剧的《毛骨悚然撞*经》《学校怪谈》可谓是日本流行恐怖剧集的典范。
而在这本《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书中,属于他独创的那套“小中理论”,则前前后后影响了上文提到的《午夜凶铃》的编剧高桥洋、导演中田秀夫,以及《咒怨》的编剧兼导演清水崇、著名导演黑泽清等人。
这本从影视创作和民俗文化角度,探索恐怖美学和人类恐惧心理的经典著作,相信也会为同类型文学艺术创作者、喜爱恐怖作品的读者带来启发。
▲日本编剧、小说家小中千昭
“惊吓”不等于“恐怖”。
相对欧美的血浆片、僵尸片,日式恐怖为什么能拥有它们独特的特质,在恐怖作品中快速占领一席之地?
首先从小中千昭的概念中,“惊吓”绝不等于“恐怖”。比如刹那间发出的巨大的声响、毫无预兆出现的可怕场景、突然撞向屏幕的怪物形象等等……
惊吓带给观众的不是名为“恐惧”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应激反应,“恐怖”才能带来“恐惧”。“恐怖”是一种氛围与环境,一种让角色和观众感到无法逃离却又无能为力的危险情景。
那些后知后觉的恐怖感,比观影时候的刺激更加余韵悠长。
比如《咒怨》中,女*伽椰子的扮相固然可怕,然而更让观众夜不能寐的却是这些场景:
安心躺在床上,却发现*怪正在床头俯视自己;
躲进被子,却发现恶灵已经在自己的被子中;
不透光的桌布下,蹲着一只可怕的亡灵……
影像和观众的记忆相交融,强烈而不带怜悯地冲击着我们内心中那些被划归为安全的领域,从而让这些桥段带来的真实感和恐怖感刻骨铭心。
原来吓人也有“诀窍”
相对血浆片、僵尸片,日式恐怖为什么有它们独特的特质?或许小中千昭的“小中理论”可以给你答案,这本书有点像恐怖大师的“魔法揭秘书”。
说具体一点,“小中理论”包括了在剧本架构上和剧本描写上如何营造恐怖氛围的技巧总结,看完后你会发现,好的恐怖片基本都符合这些定律,观众的惊吓指数也大大飙升,比如他指出:
恐怖讲究刻意安排(要想让观众产生恐惧情绪,就需要逐步铺垫恐怖信息)
信息吻合的恐怖性(比起单个人物的个人体验,“我也不小心看到了”的经历会像传染病异样扩散开来,能让恐怖更加立体化,例如《午夜凶铃》的开头);
描写恐惧中的人方能制造恐怖(恐怖是会传播的);
幽灵要如何表现才算恐怖?(从出现地点反常、形态反常来入手);
幽灵绝不能说话(因为开口说话会加深其实体感、降低恐怖性);
片中不能出现幽灵的视角(“哎呀,小心啊,你要被干掉了”,一般观众会对此感到焦虑、而非恐怖。
说到底,真正吓人的只有幽灵(怪物、吸血*、僵尸、科幻类的生物都可以,类型恐怕举之不尽。然而,能够制造出真正恐怖氛围的,却始终只有幽灵。)
......
对读者层面来说,跟随这位日本恐怖编剧大师的视角,一一拆解恐怖电影背后的创作机制、恐怖“秘方”机制,就仿佛深入复杂钟表的内部,窥探到每一个齿轮的运转,对我们自己观影时的恐怖心理也就多了几分了解。
或许同时,你也可以借由这种了解,帮助自己抽离恐怖片带来恐怖后遗症哦!
“后果自负型”的怪谈
而如果跳出影片里的恐怖定律,作者还在书中“
崇咒考——围绕现代的流行怪谈”这一章详细收集并梳理了各种流传于坊间的都市怪谈等,书中也指出了大多数恐怖作品的设定其实都来源于“后果自负型”的诅咒。
比如一行少男、少女跑去废墟一般的地方探险,这样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很普遍,所以也对应有观点认为,故意跑去可能有*怪出没的地方,也难怪会发生坏事。
以《德州电锯杀人狂》为先驱,其后的《13号星期五》确立了废墟探险的故事类型,还有近年来很火的恐怖片《昆池岩》。
▲电影《昆池岩》是以真实事件为原型改编的恐怖片,昆池岩也是一个地名,是一所位于韩国京畿道广州市昆池岩的精神病院,片中主人公们最初的目的是以恐怖探险为噱头,希望从中赚取直播点击量。
似乎和我们看恐怖片的心理一样:人们在认为不可能有幽灵或是诅咒的同时,又盼望着能出点什么事,换句话说,他们去这个地方,甚至是“期待”着被诅咒。
联系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想想看?那些网络是流行的真假难辨的故事,是否正是因为其扑朔迷离、模棱两可的模糊特性,才成了其真正魅力的所在?
除了探讨恐怖片,在这本书里,小中千昭还提出了相当多有意思的观点:女*与女超级英雄的关系、都市传说与克苏鲁神话、日本人与作祟、如何摆脱恐惧并抽身观众席……
而作为一个恐怖片编剧,他也很谦卑地说,“小中理论”于当下的年轻观众而言,或许已经过时,所以作为创作者,小中千昭也在不断试图通过故事、画面、声音带给观众更刻骨铭心的恐怖。
恐怖,大多时候令人不舒服、且令人避之不及,但之所以能被当做一项娱乐和宣泄出口,也是因为当碰到现实生活中的恐怖事件时,大家都不想束手无策、坐以待毙,恐怖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一种心理预演的作用。
正如小中千昭所说:“暴力、杀戮、战争,这些离我们看似较远的现实直至今日仍末停息......假如恐怖作品所带来的恐惧,多少能给现实中的恐惧增加一点耐受性,并能够使人迅速思考出下一步的行动,那么恐怖电影被大量制作、被大量人群观看的未来也将成为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