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经退休的陈云收到一封特殊的信件,当他看到来信者时,不禁停住了打开信件的手,无他,仅因为这是林彪女儿林晓霖写的。
但上面又写着急件,那到底是有何急事呢?
待他打开一看,就紧皱眉头,并马上打电话给洪学智,随后,以二人为首的编书工作就此展开。
那么,信中到底写了什么,陈云与洪学智说了什么,为何这二人要开展编书工作呢?
陈云
英勇第四野战*
陈云将林晓霖的来信看完,就拨通洪学智的电话。
“老洪啊,我有两件事情需要麻烦你,请你尽快到北京。”
此时远在上海的洪学智疑惑极了。
“老首长,是工作上有什么失误或纰漏吗?为何还要以见面的方式商讨?”
林晓霖
不料,陈云只是急匆匆地说了一句。
“你来了便知道了,这两件事不方便在电话里说”
然后就挂了电话,于是,洪学智赶了几天的火车才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
待二人见面后,陈云就向他说明了情况。
陈云
“我前阵子收到林晓霖的来信,她打算编写第四野战*战史,以此纪念做出巨大贡献的战士们,但由于林彪的特殊原因,她无法独立完成,这才找到我。”
“而我拜托你的两件事,一是编写第四野战*战史,二是落实平津纪念馆的建立,如今我已力不从心,恰好你曾是第四野战*中的一员,此事交给你来做最合适不过了。”
话音刚落,洪学智就连忙拒绝。
“虽说我也曾是第四野战*的战士,但我没什么文化,这种编写战史的工作,我恐怕做不来。”
陈云
但陈云只是将信件递给他,随后语重心长地告诉他。
“因为林彪的缘故,这些战士不能光明正大地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不公平的,当时的你是林彪最看重的战士之一,对于林彪,你也有更深的了解,此事只适合你做,不必再推迟了。”
于是,洪学智这才接下这颗“烫手山芋”,不过为了减轻压力,陈云愿意担任编写战史的总顾问。
那么,第四野战*曾在战争时期做了什么贡献,与林彪又有何关系?
陈云
第四野战*又名东北野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主力部队之一,曾受过著名上将刘亚楼的指导,后来又因林彪与洪学智等战争天才的加入,这支队伍开始变得愈发强大。
除此之外,这支部队还参与了“平津战役”,留下了不少值得学习的战术和称赞的烈士,那么具体是怎样的呢?
“平津战役”共维持了64天,当时的第四野战*由林彪和罗荣桓等人指挥,并与华北*区部队一起作战,最后以伤亡近4万人的代价,击败国民*50余万人。
在战争开始前,东北野战*的部分支队已经抵达河北待命,剩余的部队在沈阳和锦州地区等地休整,也已经做好开战的准备。
洪学智
随后,在毛主席与林彪的带领下,战士们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战术,直接切断了傅作义的逃跑路线,因此,他们先包围了张家口,为后续部队减轻压力。
但距离第四野战*主力部队的到来还有数日,国*又在蒋介石的要求下,对包围张家口的部队下了狠手。
因此,为了避免被国*“一锅端”,林彪又让他们采取“隔而不围”的战术,切断国*支援部队的路线。
这就几乎将他的退路全部堵住了,眼看时机成熟,毛主席与林彪等人命令战士们开始进攻。
洪学智
结果可想而知,这场战役的炮火响了60余天,期间有不少战士以自身做盾牌为战友争取准备时间,最终取得了胜利。
而傅作义还被第四野战*的精神感动,愿意和平交出北平*权。
全程指挥这场战役的林彪也再次被众人称为“战神”,战士们也成为了大英雄,那么,洪学智在其中充当了什么角色呢?
洪学智在“平津战役”中做出的贡献不亚于林彪。
洪学智
他曾作为支队队长率领部分战士,截断国*联络路线,打破了国*海上逃跑的计划,还参加了主力部队的攻坚战,加快了战争的胜利。
而洪学智也因此被中央看重,上级也让他参与到了“渡江战役”和“广东战役”当中,从而解放了南方大多数城市,也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
后来,洪学智在新中国建立后被授予了上将*衔,再次参与到了解放海南岛的战役中,为剿灭地方土匪做出巨大贡献。
对此,陈云才把编撰第四野战*战史作为头等大事,并将洪学智作为主编人,那么,在编撰史书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何事?
陈云
实事求是著战史
陈云收到林晓霖的求助信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同样,第四野战*战史的编撰也是从此时开始的,由于该部队参加的战争不计其数,所以二人收集史料时都非常困难。
除此之外,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战事的记录都在数次的转移阵地中丢失,原是该部队的战士大部分也患上了战争后遗症,记不起抗战的细节。
而洪学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曾多次探访战争爆发地。据他的警卫员回忆。
“当时的洪长官,已经是患有多种疾病的人了,但他还是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时一出去就是一天,回来后,也只是草草的吃下几口饭就放下碗筷,而他书房的灯就这么一直亮到第二天早上。”
陈云
其实,不只是洪学智,还有曾经在第四野战*工作过的吕正操和萧克等人,他们也是如此。
那时,人们总能看见许多穿着*装,踏着老北京布鞋的中老年人,挎着一个*绿色背包,有时遇到一位“普通”的老人就会聊上好久,而一旁的人还在写写画画。
因此,会有一些好奇的人向他们发问。
“老先生,你们这是做什么啊,看你们的说话方式,不是本地人吧?”
陈云
每当这时,洪学智总会开怀大笑。
“是啊,我们是来寻找战争痕迹的,您听说过第四野战*吗?我们打算将他们的事迹写下来,给后世看看。”
这时,人们才知晓他们的用意,还主动帮他们翻县志、搜古迹,为他们的史料整理工作带来不少便利,但就在他们将史料收集差不多的时候,新的问题出现了。
因此,洪学智愁眉苦脸地敲响陈云的门。
洪学智
“老首长,我们遇到问题了,这个问题得听您的意见。”
“我听说你们的史料收集差不多了,而且已经开始编写了,还有什么能难倒你这个史料功臣的?”
话音刚落,洪学智就开始苦笑。
“您可别打趣我了,我这次是遇到原则问题了,您看,虽说林彪已经去世20余年了,但人民对他似乎还很怨恨,原本属于他的功绩也被剥夺了。”
“但他又是第四野战*的司令员之一,曾带领战士们打了不少胜仗,您说我要不要如实写他的功绩,写吧,怕人民不接受,不写吧,又对不起他,因您看,应该怎么办?”
洪学智
这时陈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沉思片刻,随后坚定地告诉他。
“依我看,还是如实写比较好,*不包庇任何一个违反国家纪律的人,也不抹灭任何一个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虽说林彪犯了大错,但他曾经与毛主席一起领导过平津战役,建国后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倘若仅因做错事就不承认他的功劳,未免显得*过于小气,你就如实写,*委处有我顶着。”
除此之外,陈云还写了一幅书法赠予洪学智,上面赫然写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算是表明了他对编写战史的态度。
洪学智
而洪学智也因此幅书法得以舒心,同时,与他一同编撰的人也开始放心地书写林彪的功绩,但当编写进程日益顺利时,陈云却病倒了。
于是,洪学智曾多次带着史料去看望他,有时还会与他一同撰写该战史,眼看陈云的精神一天不如一天,洪学智医院了,但陈云却不满了。
“老洪,我是战史的总顾问,我有权参与到编撰当中,你现在不让我写是什么意思?”
只见洪学智慢悠悠地将补品放在桌子上。
洪学智
“老首长,您先将身体养好,编写的事情不急,现在的编写小组已经写得差不多了,到时您出院了就由您来写结语。”
可惜的是,陈云最终没能见证第四野战*战史的“诞生”,在编写小组撰写过半时他就去世了,收到老首长去世的消息洪学智悲痛万分,为此还停止了一周的写作。
后来,还是在吕正操等人的劝说下,他才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老洪啊,兄弟们知道你很难过,但写成这本战史是老首长唯一的愿望,他在世时就多次询问书写的进度,如今他去世了,我们更要加快速度,待写好了,你就可以拿到老首长墓前念念了,这样不是更能让他宽慰吗?”
洪学智
于是,洪学智提前多日完成了编撰工作,《第四野战*战史》也得以在陈云去世三年后出版,好评如潮。
那么,在编撰战史的过程中,选址的事情又是如何解决的?
确定选址,怀念首长
实质上,选址这一问题的解决也不轻松,由于“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对新中国的建立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此,众人对于“平津战役纪念馆”的落地位置一直争论不休。例如,*内个别领导人认为应建在北京,而洪学智与陈云则是想建在天津。
洪学智
面对争论,这两个派别分别提出自己的意见。
首先,提议建在北京的同志认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同时也是接待外国友人的首选之地,将纪念馆安置在此处,利于表现中华儿女勇于抗争的精神,也更能表现新中国的伟大。
对此,洪学智则进行了反驳。
“平津战役发生在北京、天津与河北的部分地区,按理说应该建在天津,而陈云同志当时的意见也是建在天津,北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纪念馆,应该将机会让给其他省市了。”
邓小平和洪学智
随后,大家依旧争论不休,后来还是通过中央委员会特地召开的会议,才将纪念馆的位置敲定,就在天津!
听闻消息的洪学智喜不自胜,常常以“包工头”的身份去监工,有时还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后来,这座纪念馆于年建成,他终于顺利的完成陈云布置的任务。
在战史编撰完成,纪念馆也修好之后,洪学智就常常孤身一人到陈云墓地念书,有时一坐就是一天。
只见他盘腿而坐,带着伤感的声音响起。
洪学智
“老首长啊,你布置的任务我都完成了,我还让中央免费开放纪念馆,为孩子和未来保家卫国的战士提供学习材料,听说看过的人都热泪盈眶嘞。”
“可惜啊,您没能看到,我还想着和您一起写结语和参观纪念馆,没想到最后只剩我一个了,昔日同伴也一个接一个地离开,我很快也要去见您了,待我再好好看看中国,与您见面了好跟您汇报。”
此番个人独白不禁让一旁的警卫员红了眼眶,自从纪念馆建成后,洪学智就隔三差五地祭拜陈云,次次都在回忆与昔日同伴的战斗经历,但一直无人回应。
通常是他一人说上一整天,待夜色降临,他就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
“老首长,我走了,改日再来看您,这书我就不拿走了,您可以看看,里面都是中国的好战士。”
洪学智于年去世,享年93岁,他将与长眠已久的战友们诉说新中国的的发展,也许在他们的庇护下,中国能够发展的越来越好。
读完这个故事,相信许多人都被陈云以及洪学智的行为感动,他们将默默无名的第四野战*战士们的英勇事迹写了出来,让后世崇拜、铭记。
除此之外,他们也丰富了中国的抗争史料,让后人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