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遗症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60岁,我才真正认识了父亲浙江日报
TUhjnbcbe - 2023/8/12 19:57:00
拼多多运营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4012.html

8月5日,新华社客户端推送《60岁,我才真正认识了父亲……》一文,讲述了常山老英雄胡兆富深藏功名六十载坚守初心一辈子的故事。短短一天,阅读量就达到万人次。

今年5月,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退役*人事务管理局到社区采集退役*人相关信息,胡玲帮助父亲找资料,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翻出一张很破旧的荣誉登记证:

年12月在华东野战*立三等功一次

年4月在华野三纵七师立二等功一次

年6月在华野三纵七师立特等功一次

年7月经华东野战**委批准为“战斗英雄”……

有些泛*的登记证里密密麻麻记载了父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经历:26次立功受奖,其中有两次特等功、七次一等功、八次二等功、五次三等功,还获得过“人民英雄”的奖章。

“原来我的父亲在战场上,是一名战功赫赫的英雄!”60岁的胡玲这才开始真正认识了父亲。

追忆

拥有这么多战功,父亲为何隐功藏勋,60多年来只字不提?一个傍晚,胡玲和父亲促膝长谈,这才揭开了尘封多年的“秘密”。

今年93岁的胡兆富,在年参加泰宁抗日游击队,后被编入八路*鲁南*区警备旅。由于上过几年学、认识一些字,经过培训学习后他成为一名卫生员,长期在一线救治伤员。

鲁南战役、开封战役、洛阳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中南战役……这些原本在历史课本和战争电影里看到、听到的著名战役,胡兆富全都参加过,大小战役战斗共有46次。

在战场上胡兆富是离前线战友、也是离枪炮最近的人,每当有战友牺牲或者受伤,他都不顾枪林弹雨、毫不犹豫冲上前去。情急危难之时,为了团队他也曾扛过枪和战友们并肩作战。

胡兆富在家中讲述自己的战争经历(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一次战斗中,排长、班长先后牺牲,部队无法推进,胡兆富作为幸存的支部委员,放下医药箱,一边组织战士正面实施火力压制,另一边指挥其他人利用战壕掩护绕后,成功攻克敌人地堡,俘虏10余名敌人,缴获马枪、冲锋枪数支,被评为特等功。

胡兆富也跟女儿谈起他战伤后遗症的来历。年的开封战役中,胡兆富跟随突击部队冲进城里,突遇敌机轰炸,他头部和胸部都被流弹击伤,浑身是血,“根本顾不上自己,连伤员都来不及救啊,包扎完一个战友,马上救下一个。”回忆起那个场面,胡兆富不禁潸然泪下,有些人牺牲了,他不希望战友受到二次伤害,就用身体护着战友的遗体。

炮火依然没有停息,胡兆富眼睁睁地看着两个班的战友被倒塌房屋掩埋,爆炸扬起的尘土还未落下,负伤的他就带着两名担架员往前冲,没有挖掘工具,三个人就靠着徒手扒废墟救回11名伤员,他自己却因失血过多倒在战场上。

醒来时,胡兆富已在后方昏迷数日,一块离大脑核心区域只有几厘米的弹片,几经艰难取出,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胡兆富额头上至今都有一块明显的凹入伤痕,隔三岔五就会头痛发作,年轻时他就止痛片不离身,痛到受不了就会吃一颗压一压。今年3月,71年前的弹片余威仍在“作祟”,头痛发作时他猝然倒地,导致腰椎骨折。

胡兆富在家中翻看老照片(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爸,在战场上您有没有怕过死?是否有过遗憾?”

“从不怕死,没有遗憾!”胡兆富的回答简短而坚定。

走南闯北打仗近10年,胡兆富说他从没丢下过一个战友,不管情况如何危急,无论战友是死是活,他都没丢掉过一个,最艰难的一晚上大部队整夜行进作战,胡兆富包扎了多名伤员。“让受伤的战友少吃苦,让牺牲的战友不要暴露在外面。”

传承

“爸爸还在看病人。”

“爸爸跟同事下乡出诊了。”

“爸爸今晚要值班。”

胡玲说,小时候妈妈跟四个兄弟姐妹要求,父亲不到家就不能动筷子,晚上八九点吃饭是常事,一家人都眼巴巴围着饭桌等,有时母亲看时间实在太迟,医院看看,然而带回的经常是这样的消息。

“虽然跟父亲一起吃顿饭是‘奢侈’,但我们四个孩子却不喜欢跟他吃饭。”胡玲回忆。严厉、陌生——是父亲给他们童年留下的印象。

战争结束后,胡兆富响应“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号召,放弃金华市卫生防疫站*总支书记的领导岗位,主动申请来到当时血吸虫病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医疗条件落后的浙西山区衢州市常山县,支援血吸虫病防疫和治疗。

“救一个,再救一个”是胡兆富的真实写照,无论是战场上抢救伤员,医院救治血吸虫病人,他总会拼尽全力。胡兆富说看到腹大如鼓、干瘦如柴的血吸虫病人时实在难受,一门心思地想去救治他们,很多情况下只能为大家舍小家。

胡兆富(右)和老伴在家中翻看老照片(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今年76岁的医院的老同事,“当时内科门诊人很少,每天要接诊多个病人,胡医师每天来得比我们早,走得比我们晚,吃住基本都在科室或者值班室,虽然住在同一个宿舍楼里,却没和他碰过几次面。”

杨丽君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因为交通条件不便,胡兆富会花上一天时间,徒步到距县城以东40多公里的偏远乡镇毛良坞给病人看病,有时候碰到病人没钱治病,他就把自己的钱拿出来给病人。

从年到年离休,胡医院临床一线工作了整整23年,他从未请过一天假;脑子里的弹片后遗症引发头痛,他就拿冰袋敷一敷;患膀胱炎尿血也不休息,边吃药边工作;作为科室唯一的*员,每医院值班,一家人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完整的年夜饭。

几名大学生来到胡兆富家中探望(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虽然内心一直对父亲有抱怨,但在胡玲成长的岁月里,耳畔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是胡医师的女儿吧?你爸爸真好”“你父亲救了我的命”“你爸爸真是个好医生”,在路上、在校园、在小区里,常常会有陌生人跟胡玲打招呼、微笑。她渐渐发现在家人生活中常常“缺席”的父亲,在广大病人中间无处不在,无微不至,收获了如此多的尊重。

“潜移默化中,父亲好像成为我的灯塔,一直指引着我向前走,17岁选择学校时,我也是受他影响进入了护理专业,希望我的一生也跟父亲一样,在医疗岗位治病救人。”胡玲说。

守护

胡兆富的柜子深处藏着一个不起眼的鞋盒,里面装着大大小小十多枚奖章——华东野战*三级战斗英雄奖章、华东*区第一届劳模代表大会人民英雄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奖章……

历经数十年,奖章原有的明亮金色有些褪去,出现了斑斑锈迹。但当他拿出盒子、翻出曾经的*功章时依然激动澎湃,小心翼翼地拿在手里反复擦拭。

这个鞋盒胡兆富藏了几十年,今年拿出来时也只让子女们匆匆看了一眼,便又重新放回箱底。

医院院长的王贞元,听闻胡兆富鲜为人知的经历颇感意外。他说两人相识30多年,从来没听他谈起过战争年代的事,即使偶有问起,也是三言两语带过,这些*功章更是见所未见。

胡兆富在家中展示自己所获的*功章(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胡兆富对个人利益看得很淡,工作多年,退休时存折上存款几乎为零,他的收入除了抚养四个子女,不少都给了有困难的病人垫付医药费、交通费。十多年前,一位老战友来家里看望他,询问是否享受到省先进工作者的补贴待遇,他却只是回答材料丢失了,也不准家人去补办。

年离休后,医院因为他出众的医德与医术,想要高薪返聘,胡兆富只收取象征性的一元钱报酬。一年之后,他选择退出,他说那时候科室里来了不少专业院校毕业生,应该把舞台让给年轻人。

老兵胡兆富的故事被地方*委*府、百姓知道后,他得到了许多关心和慰问,一时间有许多领导、老同事来看望,他都有些不适应,总会挥挥手说一句“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不愿多谈一次功劳。

胡兆富的女儿为父亲做日常护理(7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您是真正的英雄,您身上的精神如果能传承下去,会出现更多像您一样,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好*员、好同志。”胡玲称赞父亲,但胡兆富的脸上却流露出一丝伤感,“真正的英雄牺牲了,他们走了,我才被大家知道,我只是在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守护当初的承诺,尽一名共产*员的应尽职责。”

鲐背之年的胡兆富如今经常叹息,*和国家发展形势这么好,他却不能继续为人民做事、发光发热了,“是*和人民培养了我。”回顾人生,父母早亡,孤苦无依,是共产*赋予了他第二次生命,新中国成立后还送他学习小学、初中文化,又到第七*医大提高医术。

“我是共产*员,就是一颗螺丝钉,为人民做点事都是应该的。”正是因为守护着这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指引着他从战士到医生,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始终如一。

1
查看完整版本: 60岁,我才真正认识了父亲浙江日报